南下的队伍浩浩荡荡,如同一条玄色的巨龙,沿着官道蜿蜒前行。王小伟拒绝了乘坐舒适马车的提议,坚持与将士们一同骑马行军。他深知,与士卒同甘共苦,是维系这支军队强大凝聚力的基石。猩红的披风在身后猎猎作响,他的目光时而扫过行进中军容严整的部队,时而投向远方隐约的山峦与逐渐变得湿润肥沃的土地。
越往南行,春意愈发浓郁。路边的杨柳已抽出嫩绿的长丝,田野里冬小麦开始返青,一片生机勃勃。然而,与这自然生机形成对比的,是沿途所见的民生百态。虽然北方大局已定,新政推行初见成效,但多年战乱的创伤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抚平。仍可见到废弃的村落,荒芜的田地,以及面有菜色、眼神麻木的零星流民。每当看到这些,王小伟的心便会沉重几分,也更加坚定了此行必须彻底解决南方问题、整合全国之力恢复元气的决心。
数日后,大军抵达黄河渡口。浑浊的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奔腾向东,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仿佛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横亘在南下的道路上。渡口处,原有的几座浮桥早已在历年战乱中损毁殆尽,仅靠一些摇摇欲坠的旧式木船和临时征调的民船摆渡,效率极其低下,对于携带了大量火炮、辎重以及特殊车队的南征大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王爷,照此速度,全军渡河至少需十日以上!”负责前军调度的一名将领面带忧色地禀报,“而且,部分重型火炮和格物院的设备,船只难以承载,风险极大。”
王小伟站在河堤上,望着脚下汹涌的黄河水,眉头紧锁。时间就是生命,每耽搁一天,南方的局势就可能多一分变数,张献忠和南京方面就可能多一分准备。他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漫长的等待上。
“不能等。”王小伟斩钉截铁地说道,“传令下去,就地扎营。徐锐,你负责警戒,防止对岸或有宵小趁机作乱。”
他随即转头,对紧随其后的格物院匠师队伍中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说道:“欧阳大匠,看来,要提前试试你们‘龙舟’的本事了。”
这位欧阳大匠,名为欧阳寰,是格物院中专注于船舶与水利的顶尖匠师,性格有些执拗,但对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钻研精神。他闻言,浑浊的眼睛里立刻迸发出兴奋的光芒,躬身道:“王爷放心!老朽等的就是这一天!我们设计的‘黄河一号’龙舟,虽不及海船庞大,但结构坚固,采用榫卯与铁件混合连接,船底经过特殊设计,吃水深,稳定性好,更关键的是,我们改进了驱动方式!”
他引着王小伟来到河岸边一处被临时清空、有士兵严密把守的场地。只见那里停放着一艘造型奇特的“船”。它比普通的渡船要长且宽,船身用厚重的木材构建,关键的龙骨和连接处都包裹着铁箍,显得异常结实。最引人注目的是,船的两侧并非传统的桨位,而是各有一个巨大的、如同水车般的明轮!明轮的结构精巧,由复杂的齿轮和连杆系统与船体内部连接。
“王爷请看,”欧阳寰指着明轮,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此乃借鉴水车与马车转向原理所制。船内设有类似马车驭手的座位,通过脚踏驱动齿轮,带动两侧明轮旋转划水,其效率远超人力划桨,且更能适应黄河这般湍急的水流!船首我们还设计了可收放的跳板,便于骡马、火炮和车辆上下。只需十人协同脚踏,便可驱动此船,载重远超寻常渡船!”
王小伟仔细查看着这艘凝聚了格物院心血的“龙舟”,心中赞叹不已。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打破常规、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他仿佛已经看到,数十艘这样的龙舟在黄河上往来穿梭,将大军迅速运抵对岸的场景。
“好!立刻组织人手,熟悉操作!先试航!”王小伟下令。
很快,一队挑选出来的士兵在欧阳寰和其弟子的指导下,登上了“黄河一号”。起初,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笨拙和不协调,明轮转动缓慢,船只在原地打转。但在欧阳寰的耐心指导和士兵们的逐渐摸索下,明轮的转动越来越顺畅,船只开始稳稳地向着对岸驶去!
虽然速度不算很快,但它在湍急的黄河水中表现得异常平稳,那巨大的明轮有力地破开浊浪,显示出强大的推进力和适应性。岸上的将士们看到这新奇的一幕,纷纷发出惊叹和欢呼。
首次试航成功!消息传回,军心大振。
王小伟立刻下令,由随行的工兵和匠师队伍为主导,征调部分士兵和民夫协助,利用携带的预制构件和就地取材的木材,连夜赶制更多的“龙舟”。黄河岸边,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工坊。锯木声、敲打声、号子声不绝于耳,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充满干劲的脸庞。
王小伟也没有休息,他亲自巡视工坊,查看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他看到那些来自北疆、大多出身贫寒的工兵和匠师们,此刻挥汗如雨,眼神专注,将图纸上的线条一点点变为现实中的巨舟;他看到那些原本只懂得厮杀的士兵,在匠师的指挥下,笨拙却又认真地拧紧每一颗螺丝,固定每一块木板……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心中涌动。这就是他的子民,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满腹的经纶,但他们有着最朴素的智慧和最坚韧的双手,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出改变时代的奇迹!
沈玉茹托人快马送来的家书,也在此时抵达。信中除了诉说京城平安、儿子又学会几个新字的家常外,还提到了她如何巧妙地利用盐场血案和朱纯臣等人的下场,在朝堂上进一步震慑了残余的保守势力,并顺利推动了在北直隶全面推广新麦种的事宜。信的末尾,是她娟秀的字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化用的是吴越王钱镠的典故,含蓄而深情地表达着她的思念与期盼。
王小伟将信纸凑近鼻尖,仿佛能闻到妻子身上那淡淡的墨香和安宁的气息。这封家书,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他因军旅劳顿而略显干涸的心田。他将信小心翼翼地折好,贴身收藏,目光再次投向灯火通明的河岸和那奔腾不息的黄河。
“玉茹,平安……再等我一些时日。”他在心中默念,“待我劈波斩浪,定鼎江南,必当‘缓缓归’,与你们共享这万里江山,太平盛世。”
在格物之巧与军民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仅仅三天时间,二十余艘“龙舟”便已建造完毕,整齐地排列在黄河岸边,如同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庞大的南征军团,开始以惊人的效率横渡这天堑黄河。
明轮搅动着浑浊的河水,发出规律而有力的哗哗声,承载着士兵、战马、火炮、粮草以及那些象征着新时代的格物奇物,稳稳地驶向对岸。王小伟站在首艘龙舟的船头,迎风而立,猩红披风在河风中狂舞。他回首望去,北岸渐渐远去,融入苍茫的地平线;前方,南岸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那是一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天地。
黄河天险,在格物的力量与人的意志面前,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南下的征途,由此迈出了跨越性的第一步。王小伟知道,渡过黄河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在那六朝金粉凝聚的金陵。
(第13卷第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