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枫的主力于沈阳城下取得决定性胜利,皇太极重伤北遁的消息尚未完全传开之际,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终于在明朝的心脏——北京,爆发了。
紫禁城,乾清宫。
崇祯皇帝枯坐在龙椅上,面前摊开着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内容却截然相反的紧急军报。
一份来自辽东,是林枫以“靖虏伯、征虏大将军”名义发来的捷报,详细陈述了“犁庭扫穴”战役的巨大胜利,言明建虏主力已被击溃,皇太极生死不明,盛京光复。字里行间,虽然保持着臣子的格式,但那扑面而来的赫赫武功,却像无形的巨石,压得崇祯喘不过气。
另一份,则是首辅杨嗣昌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联名密奏。奏章中,将林枫描绘成一个“挟大功而骄,拥重兵自重,目无君上,其心叵测”的巨奸大恶。他们声称,林枫在辽东“屠戮过甚,恐激边衅”,更指其“私蓄甲兵,广布邪说,所图非小”,若任其携灭虏之威回师,则“神器易主,恐在旦夕之间”!
“神器易主……”崇祯喃喃地重复着这四个字,苍白的手指死死抠着龙椅的扶手。林枫的功劳越大,能力越强,在他心中引发的恐惧就越深。功高震主,更何况是一个掌握了“妖术”、行事完全超出他理解范围的臣子?
杨嗣昌与王德化跪在下方,察言观色,知道皇帝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
“陛下!”杨嗣昌叩首,声音悲愤,“林枫之患,远甚建虏!建虏乃疥癣之疾,林枫实心腹大患!如今其主力远在辽东,后方空虚,此乃天赐良机啊陛下!若待其消化辽东,携大胜之威南顾,则万事休矣!”
王德化也尖着嗓子道:“皇爷,杨阁老所言极是!京营、蓟镇、宣大兵马已集结完毕,只要陛下下定决心,便可直捣西山,擒拿林枫家小,断其根基!届时,他林枫便是无根之木,纵有十万精兵在外,亦不足为虑!”
崇祯的脸色变幻不定,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挣扎。理智告诉他,林枫刚刚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此时动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会寒了天下将士之心。但内心深处那帝王对权柄的执着和极度的不安全感,最终压倒了一切。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拟旨!林枫……恃功骄横,目无君父,更兼擅启边衅,屠戮过甚……着即……削去一切官职、爵位,斥为……国贼!命杨嗣昌总督天下勤王兵马,蓟辽总督、宣大总督等,即刻率部,攻剿西山,擒拿林枫及其党羽,不得有误!”
这是一道近乎疯狂的旨意。在将士于外浴血奋战、取得空前大捷之时,朝廷却要在背后捅刀子,自毁长城。
有了皇帝的首肯(或者说,是被恐惧和猜忌驱动的默许),杨嗣昌等人的行动异常迅速。就在圣旨拟定的同时,早已集结在昌平、顺义一线的十万京营和边军“精锐”,在杨嗣昌心腹将领的指挥下,兵分两路,如同两把铁钳,凶猛地扑向看似“空虚”的西山镇和河口集!
他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趁林枫主力被拖在辽东,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迅速端掉林枫的老巢,控制其家眷、工匠和核心产业,让林枫的大军成为无源之水,不战自溃。
消息传到西山时,整个行政体系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敌人来得太快,太突然!
西山镇,留守的官员和将领齐聚伯府,气氛凝重。陈文渊脸色发白,但强自镇定:“伯爷主力尚在辽东,归途遥远!敌军十万之众,来势汹汹,我们……我们能守住的兵力,满打满算,不超过一万五千人,还包括大量预备役!”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考验。一旦西山有失,前方的一切胜利都将失去意义。
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诸位不必惊慌!”
众人望去,只见卢象升一身戎装,大步走入厅内。他目光坚定,扫过在场众人:“伯爷将后方托付于我等,正是信任我等能在他凯旋之前,守住这份基业!卢某不才,愿率第二步兵旅,死守西山门户!”
他转身对陈文渊和周文望拱手:“陈总理,周行长,后勤粮秣、城内秩序,就拜托二位了!沈主事,内卫及反间之事,至关重要!”
卢象升的挺身而出,稳定了众人的情绪。这位前明名将的投诚,在此刻显示了其巨大的价值。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宣府总兵杨国柱,接到了朝廷要求他出兵夹击西山的命令。他手握重兵,驻扎在西山侧翼,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战局。
杨国柱的帅帐内,灯火通明。他看着那道措辞严厉的圣旨,又看着桌上林枫从辽东发来、通报大捷并请他协助稳定后方的亲笔信,眉头紧锁,内心天人交战。
一边是名正言顺的朝廷,是大义名分。
一边是如日中天、对他有提携之恩(西山协助宣府建立军工分坊)、并且刚刚创造了军事奇迹的林枫。
幕僚低声道:“军门,朝廷十万大军,势大啊……且名分在手。林枫虽强,但主力远在辽东,远水难救近火。我们若按兵不动,只怕朝廷秋后算账……”
杨国柱沉默良久,猛地将圣旨拍在桌上,沉声道:“传令下去!我军……按兵不动!严守防区,没有本督将令,一兵一卒不得擅动!对外宣称,我军正严密监视蒙古动向,无力他顾!”
他最终选择了中立。这既是对林枫实力的忌惮和一份香火情,也是一种乱世之中的观望。他不想将赌注,押在那看似庞大却已腐朽不堪的朝廷战车上。
京华惊变,后院起火。林枫和他的西山势力,迎来了自崛起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前方的辉煌胜利,与后方的岌岌可危,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片即将燃起战火的西山故地,以及那位正在遥远辽东,即将做出反应的靖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