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秩序整顿妥当的次日,苏墨在府衙后堂铺开梧州府城地图,指尖落在城南一片闲置的荒地:“周兄,你看这里如何?临近水渠,地势平坦,又远离市集的喧闹,正好用来建学堂。”
周砚俯身细看,点头附和:“此处确实合适。只是建学堂需耗费不少人力物力,钱财、建材、工匠都是难题。”
苏墨早有盘算:“抄没的贪官污吏家产中,尚有不少银两未作他用,可先拨出三千两作为启动资金;建材方面,可动员百姓们捐献多余的砖石、木材,官府按市价给予补偿;工匠则从各地征召,优先选用手艺精湛且口碑良好的匠人。”
消息一出,百姓们响应热烈。清溪乡的周老实第一时间带着村民们,推着自家多余的青砖和木材进城:“苏大人,建学堂是好事,能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将来有出息!我们捐点建材,不算什么!”
石崖村的老石爷也不甘落后,不仅捐出了家里珍藏的几根上好松木,还发动村里的猎户们,上山砍伐木材、开采石料,用骡车一趟趟运往城南荒地。“我们山里人世代没读过书,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如今苏大人要建学堂,我们就算拼尽全力,也要支持!”
商户们也纷纷响应。之前被整顿过的福康商号新老板,带着伙计们送来一百两白银和一批笔墨纸砚:“苏大人,之前王福康所作所为,实在愧对百姓。如今建学堂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我们商号愿尽一份绵薄之力,弥补之前的过错。”
其他商户也纷纷捐钱捐物,有的送砖瓦,有的送桌椅,有的甚至主动提出承担学堂屋顶的修缮工作。短短三日,筹集的资金就超过五千两,建材也堆积如山,足够建造一座能容纳两百名学生的学堂。
开工当日,城南荒地上人声鼎沸。苏墨和周砚亲自到场,与百姓们一起奠基。苏墨挥起铁锹,铲起一锹泥土,填入地基:“这学堂,就叫‘启智学堂’,寓意开启民智,培育人才。将来,无论贫富,只要孩子愿意读书,都能来这里求学!”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拿起工具,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建设中。苏墨负责统筹规划,指挥工匠们按图纸施工;周砚则在工地旁搭起简易棚子,为劳累的百姓和工匠们诊治,还熬制了清热解暑的汤药,让大家随时能喝到。
然而,工程刚进行到第五日,就出现了意外。负责烧制砖瓦的工匠突然来报,说窑里的砖瓦烧出来大多是次品,要么质地疏松,要么颜色发黑,根本无法使用。
苏墨和周砚立刻赶到砖窑厂。只见窑门口堆放着一堆堆次品砖瓦,工匠们愁眉不展。窑主王匠人叹道:“苏大人,周医官,我烧了三十年砖瓦,从未出过这样的事。这批黏土是从城外的黏土矿采来的,按理说质地很好,可不知道为什么,烧出来的砖瓦全是次品。”
周砚蹲下身,拿起一块次品砖瓦,仔细查看,又用手指刮了刮表面的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这黏土里掺了杂质,而且烧制时火候不均匀,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掺了杂质?”王匠人一愣,“不可能啊,我们采黏土时都仔细筛选过,没有杂质啊!”
苏墨沉吟道:“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在黏土里掺了沙土,破坏砖瓦质量?”
话音刚落,一名年轻工匠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大人,我……我知道是谁干的。是城西的刘匠人,他之前想承包砖瓦烧制的活,没被选中,就怀恨在心,昨晚偷偷潜入窑厂,在黏土里掺了沙土。”
苏墨脸色一沉:“把刘匠人带来!”
很快,刘匠人被捕快带到。面对铁证,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苏大人,我错了!我只是一时糊涂,嫉妒王匠人能承包这活,才做出这种事,求大人饶我一命!”
苏墨冷声道:“建学堂是关乎岭南未来的大事,你竟敢从中作梗,破坏工程,按律当罚!念在你认罪态度良好,就不追究你的刑事责任,但你必须赔偿窑厂的损失,并且参与砖瓦烧制,直到烧出合格的砖瓦为止!”
刘匠人连连道谢:“多谢大人饶命!我一定好好干活,烧制出最好的砖瓦!”
解决了砖瓦的问题,工程继续推进。可没过几天,又有新的麻烦找上门来。城南荒地附近的几户人家,突然跑到工地闹事,说学堂建在他们家附近,会打扰他们的生活,还说工地的噪音影响了家里的家禽家畜,要求官府停工,或者给予高额补偿。
“苏大人,这学堂建在这里,天天叮叮当当的,我们根本没法休息!”一名中年男子喊道,“而且我家的鸡都被吓得不下蛋了,你们必须赔偿我的损失!”
“是啊是啊!”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要么停工,要么给我们一百两白银的补偿,否则我们就天天来闹事!”
苏墨知道这些人是故意找茬,想要趁机敲诈一笔。他耐心解释道:“乡亲们,建学堂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让岭南的下一代能有出息。工程完工后,学堂会有专门的作息时间,不会打扰大家的生活。至于你们说的家禽不下蛋,纯属无稽之谈,工地的噪音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可这些人根本不听解释,反而更加嚣张,甚至想要冲进工地,破坏施工器材。李俊见状,立刻带领捕快上前阻拦:“谁敢闹事,就按扰乱公共秩序论处!”
“我们只是想要补偿,有错吗?”中年男子大喊道,“这学堂建起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还不是对你们当官的有好处!”
就在这时,周老实带着几名清溪乡的村民赶了过来。他指着中年男子,怒斥道:“你胡说八道!苏大人建学堂,是为了我们百姓的孩子!我孙子以后就要来这里读书,将来能考功名,光宗耀祖,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你们竟然想破坏学堂建设,良心都被狗吃了!”
老石爷也说道:“是啊,我们山里人想尽办法支持建学堂,你们倒好,不仅不支持,还想敲诈勒索!真是不知好歹!”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指责这几户人家。在众人的压力下,这几户人家终于心虚了,不敢再闹事,灰溜溜地离开了。
苏墨看着百姓们支持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欣慰:“多谢乡亲们支持。建学堂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官府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程进展顺利。苏墨和周砚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查看,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苏墨还亲自设计了学堂的布局,除了 classrooms,还设有藏书阁、操场和宿舍,让学生们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周砚则利用自己的人脉,从京城和外地聘请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先生,其中有退休的老秀才,也有擅长算术、地理的举人。他还编写了简易的教材,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农桑、算术、地理等实用知识,让学生们既能读书识字,又能学到谋生的技能。
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劳作,启智学堂终于建成了。学堂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共有五间教室、一间藏书阁、一间操场和两间宿舍。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启智学堂”四个大字,是苏墨亲笔题写,苍劲有力。
开学当日,学堂门口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百姓们带着孩子,穿着干净的衣服,兴高采烈地来到学堂。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苏墨和周砚站在学堂门口,迎接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周老实带着孙子周小宝,走到苏墨面前,激动地说道:“苏大人,多谢您给了小宝读书的机会!以后他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周小宝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向苏墨鞠了一躬:“苏大人,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像您一样为民做主的好官!”
苏墨摸了摸周小宝的头,笑道:“好孩子,有志气!希望你在学堂里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开学仪式上,苏墨走上讲台,对学生们说道:“孩子们,你们是岭南的未来和希望。启智学堂不仅会教你们读书识字,还会教你们做人的道理。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将来用所学的知识,建设岭南,守护岭南,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学生们齐声喊道:“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建设岭南!”
声音洪亮,回荡在学堂的上空。周砚看着眼前的一幕,眼中满是欣慰:“苏兄,我们终于为岭南的孩子们建起了学堂。相信用不了多久,岭南就会涌现出一批批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
苏墨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是啊,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兴邦之基。只要岭南的孩子们能读书识字,有文化、有见识,岭南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美好。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各地推广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书读,让岭南的文脉延续下去。”
开学仪式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室,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来,与窗外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府衙后堂,苏墨和周砚相对而坐,脸上带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没想到建学堂会遇到这么多困难,不过幸好都解决了,”周砚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苏墨点了点头:“是啊。为官一任,不仅要让百姓丰衣足食,还要让他们的孩子有书读、有出息。这才是真正的为民做主。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推广教育,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让岭南越来越繁荣。”
“我已经让人准备了更多的教材和书籍,”周砚说道,“还计划在明年,在梧州府的其他县城也建立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
苏墨微微一笑:“好!有周兄在,我信心十足。只要我们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坚守本心,携手并肩,就一定能让岭南成为一片富庶、安宁、文明的土地,让岭南的百姓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窗外,阳光明媚,照亮了启智学堂的每一个角落。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那是岭南未来的希望之声,也是苏墨和周砚心中最美的乐章。他们知道,兴办学堂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能为岭南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