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臣等勋贵巨头的倒台,如同一场政治上的大地震,彻底改变了朝堂的格局。余波所及,旧势力噤若寒蝉,再无人敢公开质疑新政。王小伟借此雷霆之势,加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朝堂的权谋平衡,而是更深邃地投向了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万千黎民。
摄政王府的书房,彻夜的灯火已成常态。但与之前弥漫的肃杀之气不同,如今这里更多了几分建设性的忙碌与务实的气息。巨大的书案上,堆叠的不再仅仅是弹劾奏章和审讯笔录,更多的是各地呈报的田亩清丈数据、新修水利工程的图纸、工坊生产报表以及格物院层出不穷的新发明图样。
沈玉茹抱着已能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平安,时常出现在书房。她不再仅仅是倾听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她会仔细审阅户部关于赋税改革的条陈,指出其中可能加重小农负担的细节;她会与王小伟一起,审视格物院送来的一些看似“奇技淫巧”却可能惠及民生的发明,并提出推广的建议。小平安则在铺着厚厚地毯的书房一角,摆弄着格物院匠人特意为他制作的、缩小版的木质水车和纺车模型,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这幅景象,为这间决定帝国命运的枢要之地,平添了几分罕见的温馨与生机。
“夫君,你看,这是格物院农学科刚送来的‘兴统二号’麦种在顺天府试种的结果。”沈玉茹将一份报告递给王小伟,脸上带着欣喜,“亩产比本地麦种高出近两成,而且秸秆粗壮,更抗倒伏。若能推广开来,于缓解北直隶粮荒大有裨益。”
王小伟接过报告,仔细看着上面的数据对比图,眼中露出满意之色。他深知,在这个农业立国的时代,没有什么比粮食增产更能稳定人心,夯实国本。“好!立刻在皇庄和官田扩大试种范围,总结经验。同时,让北疆商行的货栈,开始向民间良种站提供这批麦种,价格要实惠,甚至可以给首批试种的农户一些补贴。”
“还有这个,”沈玉茹又拿起一个造型奇特的铁制物件,“这是格物院根据夫君你早前留下的些许想法,改进的新式曲辕犁,据说比旧式犁更省力,耕得更深。几位老农试用后,都赞不绝口。”
王小伟接过那沉甸甸的曲辕犁模型,用手抚过其光滑流畅的曲线,心中感慨。这些来自未来的知识碎片,经过这个时代能工巧匠的消化与再创造,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仿佛能看到,无数的农夫挥舞着这新式的犁铧,在广袤的田野上翻开更加肥沃的土壤,播下来年丰收的希望。
“不仅要推广新农具,更要建立农具的租赁和维修体系。”王小伟思忖着说,“很多贫苦农户买不起好农具,可由各地官府或商行设立农具站,低价租赁,损坏了负责维修。钱广进,这件事你来办。”
侍立一旁的北疆商行大掌柜钱广进连忙躬身应下:“王爷放心,商行已在北直隶各县开始布局货栈和农具站,保证让利百姓,方便农户。”
除了农业,工坊和基础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王小伟的强力支持和北疆商行雄厚资本的注入下,一座座采用新式管理方法和部分新技术的官督商办工坊,在运河沿岸、资源产地拔地而起。纺织工坊里,改良后的织机飞转,效率远超传统家庭纺织;莱州湾的新盐场在经历血案后,防护更加严密,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雪白的海盐通过北疆商行的渠道,以远低于从前私盐的价格销往各地,百姓拍手称快;京郊的水泥厂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勉强烧制出了强度达标的水泥,虽然产量有限,但已开始用于加固黄河险工段和修建新的官道……
格物院成为了这一切变革的技术引擎。王小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和充足的经费,重奖任何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不仅仅是军工,在民用领域,得益于王小伟超越时代的眼光指引(尽管只是方向性的),格物院的工匠们开始在机械、水利、化工、矿冶等诸多领域进行着艰难的探索。虽然失败远多于成功,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
这一日,王小伟难得有暇,在沈玉茹的陪同下,微服出宫,前往京郊视察一座新建的织布工坊和一处正在兴修的水利工地。
织布工坊内,机杼声不绝于耳。数百名女工在明亮的厂房内忙碌着,她们大多是招募来的流民家属或城市贫民,虽然工作辛苦,但脸上却带着获得稳定收入的踏实感。工坊管事介绍,采用了新式织机和“流水作业”法后,工坊的布匹产量和质量都远超从前,成本却大幅下降,使得北疆商行出产的“官布”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王小伟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尤其是其中一些显然未满十五岁的少女,眉头微蹙,对身边的沈玉茹低声道:“玉茹,这些女工,尤其是年幼者,工时不可过长,工钱务必足额发放,坊内卫生、安全也需注意。可设立工坊蒙学,让她们在工余也能识几个字。”
沈玉茹点头记下,她知道,夫君并非只将这些人视为牟利的工具,他的心中,始终怀着一份“人”的关怀。她轻声道:“夫君放心,妾身已让商行制定了详细的工坊规章,并会定期派人巡查。能让这些女子凭借双手挣一份清白钱,养活自己甚至补贴家用,已是乱世中难得的活路了。”
随后,他们又来到永定河畔的一处水利工地。只见数千民工正在官员和工头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地挖掘河道,加固堤岸。部分堤段已经用上了新烧制的水泥,虽然看上去还比较粗糙,但坚固程度远非过去的夯土堤坝可比。工地旁设有粥棚和工棚,虽然简陋,但能保证民工基本的食宿。
王小伟走到一群正在休息的民工中间,和他们随意地聊了起来。起初,民工们见到这气度不凡的一行人还有些拘谨,但当王小伟问起他们家乡的情况、在工地的伙食、工钱是否能按时发放时,他们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回老爷的话,小的是从河南逃荒来的,家里地没了,活不下去了。幸好朝廷这里有活干,管饭,还给工钱,虽然累点,但总算有条活路!”
“是啊,这堤坝修得结实!听说用了啥‘水泥’,以后发大水就不怕了!”
“工钱……嘿,比以前给地主干活强多了,至少不克扣!”
听着这些质朴而充满希望的话语,看着他们黝黑脸庞上流露出的、对未来的些许期盼,王小伟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这就是他的子民,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一条活路,一份安稳。而他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这条活路,守护这份安稳。
回城的马车上,王小伟握着沈玉茹的手,望着窗外逐渐泛绿的田野和远处忙碌的工地,沉默良久。
“玉茹,你看,这片土地,这些百姓,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能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看到希望的朝廷。”他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条路,很难,很慢,甚至会走弯路。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做,总能改变些什么。”
沈玉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感受着他话语中的力量与温度,柔声道:“夫君,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看,麦种在发芽,工坊在织布,河堤在加固……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百姓们心中,是感念的。”
王小伟没有说话,只是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他知道,前方的路依然漫长,旧的习惯势力仍在暗处潜伏,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但看着身边妻子温柔而坚定的目光,想着工坊里那些女工眼中重燃的光彩,听着民夫们充满希望的话语,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力量。
新政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扎根,虽然成长缓慢,却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而他,将继续作为这棵幼苗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引领着这个国家,向着阳光雨露的方向,坚定前行。
(第二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