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沙漏里的沙,在无声无息中,固执地向下流淌。当墙上那本破旧的月份牌被撕下厚厚一叠,当苏建国在心中那本无形的日历上,划掉最后一个代表漫长等待的格子时,一种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气息,开始在这个饱经风霜的家里悄然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混杂着期盼、紧张、喜悦,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惑的复杂情绪,如同春回大地前,冰层下暗涌的暖流,表面平静,内里却早已波涛暗生。
苏卫东出狱的日子,进入了个位数的倒计时。
第一个将这期盼付诸行动的,是李春燕。她翻箱倒柜,找出了压箱底的一块藏青色布料。这布还是几年前苏建国厂里发福利时剩下的,质地厚实,颜色也正,她一直没舍得用。现在,她把它小心翼翼地捧出来,在昏黄的灯光下,用目光细细丈量。
她没有画复杂的裁剪线,全凭多年练就的手感和心中那个熟悉的身影。她记得卫东的肩宽,记得他手臂的长度,记得他喜欢稍微利落一点的袖口。剪刀落下时,她的手稳得像磐石,每一刀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然后,她坐在那台吱呀作响的旧缝纫机前,开始了细致的缝制。
“嗒嗒嗒……”缝纫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不再是以往那种透着疲惫的急促,而是充满了一种舒缓的、充满希望的节奏。她一针一线地缝合着肩线、袖窿、侧缝,针脚细密而匀称,仿佛要将这半年来所有的思念、担忧和即将团聚的喜悦,都密密地缝进这衣服的每一个缝隙里。她想象着卫东穿上这身新衣服的样子,褪去那身灰暗的囚服,重新挺直腰板,该是多么精神。想着想着,她的嘴角就不自觉地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连带着眼角的细纹,都仿佛舒展开来。这件尚未完工的新衣,成了她心中切实的盼头,是扫除晦气、迎接新生的象征。
而在属于苏卫民的那个角落里,一场更为隐秘和专注的“准备”也在进行。他那个用碎布、旧棉花、木棍和竹篾精心制作的“超人”玩偶,早已完成多时,一直被他用手帕盖着,珍藏在床铺最安全的位置。但随着二哥归期的临近,他觉得这个“超人”似乎还不够完美。
他开始进行最后的“打磨”。他用一块干净的湿布,反复擦拭“超人”玻璃珠做成的眼睛,直到它们亮得能映出他自己模糊的影子。他仔细检查披风上每一个缝合处,将那些本就牢固的线头再次拽紧,生怕有一丝松动。他发现“超人”的一条腿因为填充物分布不均,有点微微歪斜,他便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小段缝合线,用细棍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地将棉花拨正,再重新缝好。他做这些的时候,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线,神情专注得如同一个正在雕琢传世之作的工匠。他不会用语言表达,但他要用这个倾注了他所有心血的“礼物”,告诉二哥:你看,你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个最威风、最厉害的“超人”,我们一直都在等你。
晓光的准备,则充满了她的个人风格。她翻出了自己珍藏的、张老师奖励给她的那盒十二色彩色铅笔,挑选了一张最大、最白的画纸。她要画一幅新的画,一幅欢迎二舅回家的画。
她构思了很久。画面上,不再有阴霾和挣扎,而是充满了阳光和欢快。她画上了他们那个虽然破旧却温馨的小院,院门大大地敞开着。她画上了大舅,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了,正站在门口;画上了舅妈,手里还拿着正在缝制的新衣,脸上带着温柔的笑;画上了三舅,手里举着那个独一无二的“超人”玩偶,笑得像个孩子。她在画面的正中央,画上了二舅,穿着舅妈做的新衣,剃着利落的短发(她想象中出狱后的样子),虽然瘦了些,但眼神明亮,脸上带着久别重逢的、有些腼腆却真实的笑意。背景是蔚蓝的天空和灿烂的太阳,院角那几株刚刚破土的牵牛花嫩芽也被她画了上去,象征着新生。画面的上方,她用最鲜艳的红色铅笔,写下了几个大大的、充满童稚气息的艺术字:“欢迎二舅回家!”
每一个形象,她都反复修改,力求画出他们最好的神态。这幅画,是她对过去半年苦难的一次告别,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团聚的最美好想象。她要把这幅画贴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让二舅一进门就能看到。
就连苏建国,这个家里最沉默、承受压力最大的男人,也在这股无声的期盼洪流中,悄然改变着。他依旧每天去工地,依旧沉默寡言,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他收工回家的时间比以前稍稍提早了一些。他会利用这点宝贵的时间,默默地修缮家里那些坏了许久、他一直无暇顾及的地方。他用找来的木板,加固了有些摇晃的院门;他把漏风的窗户缝仔细地用纸糊好;他甚至把院子里坑洼不平的地面,用碎砖石稍微垫了垫。这些活计干得并不漂亮,甚至有些粗糙,但每一锤每一凿,都蕴含着他笨拙而深沉的情感——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弟弟的归来,准备一个尽可能“像样”一点的家。
他还悄悄地去了一趟菜市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买了一条小小的、冻得硬邦邦的带鱼,和一小块肥多瘦少的猪肉,藏在了灶间最阴凉的角落。他计划着,等卫东回来那天,要让春燕做一顿有荤腥的饭菜,哪怕只是尝尝味道,也要有点“过节”的样子。
倒计时的数字每减少一天,家里的这种期待和紧张就增加一分。李春燕做针线活时,会时不时抬头看看月份牌;苏卫民会每天跑去墙角,对着牵牛花嫩芽和藏在怀里的“超人”玩偶,念叨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晓光会一遍遍端详自己那幅画,琢磨着哪里还可以画得更好;苏建国则在夜里,会就着微弱的灯光,多看几眼借来的建筑书,仿佛想在那之前,为自己、也为这个家,多积蓄一点力量和可能。
希望,如同渐渐涨潮的海水,一点点漫上这个曾经千疮百孔的家庭。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期待和紧张,不再是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而是变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一种支撑着他们熬过最后这段等待时光的、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准备着,等待着,迎接那个重要时刻的来临——那个洗刷过去、开启未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