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穿过晨雾,温柔地洒在云栖村的稻田上,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泛着金黄的光泽。陆砚辞的书房就坐落在这片稻田旁,木质的窗棂敞开着,清冽的风裹挟着稻穗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气息涌入室内,与案头的墨香、淡淡的茶香交织在一起,酿成一股让人安心的味道。
书房不大,却布置得雅致而质朴。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有泛黄的古籍,有厚重的文学名着,也有几本村民手写的山歌集,整齐地排列着。书桌是整块的老榆木打造,表面带着自然的纹理与岁月的包浆,桌面上摊开着一叠叠整理好的散文稿,每页纸上都布满了陆砚辞的批注,字迹遒劲而工整。他身着一件浅灰色的棉麻衬衫,袖口随意挽起,正伏案坐着,指尖捏着一支钢笔,目光专注地掠过稿纸,时而停顿,时而在纸上轻轻圈点,神情沉静而投入。
这本即将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是陆砚辞多年来的心血沉淀。他将文稿分为三辑,每一卷都藏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朴素的思考。第一辑“山村记事”,记录的是他在云栖村生活的点滴温情,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平凡却动人的瞬间。稿纸中,有他与张婶一起晒玉米时的闲谈,张婶说“日子就像这玉米,晒足了太阳才香甜”;有他陪村小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放风筝的欢乐,孩子们奔跑着,笑声像银铃般清脆,风筝飞得老高,线轴在手中转动,转出满心的欢喜;还有他深夜听李大爷讲过去的农耕故事,老人的声音沙哑却有力,那些关于土地、关于收成、关于坚守的往事,都被他细细记录在纸上。每一个片段都鲜活而温暖,仿佛能让人看到稻田里的炊烟、田埂上的脚印,感受到山村人最纯粹的善意与烟火气。
第二辑“创作手记”,则揭秘了《麦浪》《射雕》等经典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在《麦浪》的创作手记里,他写道:“写下这首歌的那天,我坐在晒谷场的竹椅上,看着夕阳把麦浪染成金红色,风吹过,麦浪翻滚,像大地的呼吸。张大爷牵着老黄牛从田埂走过,哼着不知名的山歌,那一刻,旋律与歌词自然而然地涌了出来。这首歌,唱的不是远方,是脚下的土地,是农人的辛劳与喜悦。”而《射雕》的创作灵感,竟源于云栖村村民的侠义精神——一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小桥,全村人自发连夜抢修,没有怨言,只有齐心协力的身影,这份朴素的担当,让他对“侠义”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融入了作品的灵魂之中。这些手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真诚,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创作者与生活、与土地的深刻联结。
第三辑“行业思考”,是陆砚辞用最直白、最口语化的文字,分享他对文娱行业的观察与建议。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像聊天一样,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现在很多人做作品,先想着流量,再想着赚钱,把作品本身放在了最后。可文娱行业的根,是作品,是情感,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就像村里的米饭,得是实实在在的米煮出来的,才能香,才能管饱,花里胡哨的添加剂,只会坏了本味。”他还写道:“别让流量把创作者的魂给冲没了,也别让商业化磨平了作品的棱角。观众和读者要的,从来不是套路化的模板,而是能触动他们、让他们觉得‘这说的是我’‘这我懂’的真实与真诚。”
在书籍设计上,陆砚辞始终坚持朴素、亲民的风格,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奢华。封面他亲自敲定,采用云栖村稻田的手绘插画——画面里,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田埂上站着几个嬉戏的孩子,远处是青黛色的远山和几间低矮的竹屋,天空中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插画出自村里一位擅长绘画的民间艺人之手,笔触质朴却充满灵气,完美契合了“生活本真”的主题。内页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他特意收集了村民和孩子们的手写笔记,穿插在文稿之间。有村小的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陆老师的歌像风吹稻穗,好听极了!”有张婶用朴实的话语写道:“陆老师写的都是咱庄稼人的日子,说到俺心坎里了”;还有李大爷用毛笔写的一句山歌歌词:“稻田香,人心暖,日子越过越香甜”。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文字,为书籍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至于装帧,他明确拒绝了出版社提出的豪华精装方案,选择了最简约的平装本,纸张也选用了性价比高、手感舒适的环保纸。当出版社的负责人带着几分顾虑找到他,委婉地表示:“陆老师,现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没有流量作者背书,又采用平装设计,可能会影响销量。要不我们还是考虑做精装版,定价提到59元,再请几位流量明星推荐一下?”
陆砚辞闻言,放下手中的钢笔,目光平静地望向窗外的稻田,语气淡然却坚定:“我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追求销量,也不是为了盈利。我只想写一本普通人能看懂、能产生共鸣的书。农民朋友翻开书,觉得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能会心一笑;年轻读者读了,能从中获得一丝启发,懂得珍惜生活、坚守初心;哪怕只有一个人能从这本书里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这本书的存在就有意义了。”
他顿了顿,转过头看着负责人,继续说道:“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包装有多华丽,也不在于背后有多少流量加持,而在于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情感与思考。定价29元,是希望无论是学生、农民,还是普通上班族,都能无压力地买得起、读得懂。这本书,就像村里的一碗白粥,朴实无华,却能暖人心田。”
负责人看着陆砚辞眼中的坚定,又想起那些满是生活气息的文稿,最终点了点头:“陆老师,我懂了。我们听您的,就按您的想法来做,相信这样一本有温度、有诚意的书,一定能打动读者。”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窗棂洒在稿纸上,照亮了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陆砚辞重新拿起钢笔,继续整理着文稿,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他知道,这本朴实无华的散文集,终将像云栖村的稻田一样,用最本真的模样,回馈每一位懂得欣赏生活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