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南边境的云雾,洒在澜沧江畔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里。校园不大,几栋简易的教学楼依山而建,操场是平整过的黄土地,边缘种着几棵高大的香樟树,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里是陆砚辞“文学点亮乡村”线下巡讲的第一站,没有华丽的宣传海报,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只有孩子们好奇又羞涩的目光,以及老师们质朴的笑容。
按照原定计划,学校准备在能容纳两百人的礼堂举行讲座,但陆砚辞抵达后,却婉拒了这个安排。“我们就去操场吧,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晒着太阳聊天,多好。”他笑着说道。于是,老师们搬来几十张小板凳,在操场的香樟树下围出一片简单的交流区,陆砚辞和学生们并肩而坐,像一位亲切的大朋友,而非远道而来的知名作家。
孩子们大多来自周边的村寨,皮肤黝黑,眼神清澈,有些孩子还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紧紧攥着笔记本和笔。陆砚辞没有讲深奥的文学理论,也没有分享自己的创作成就,而是从《稻田记事》里的故事说起——他聊起云栖村的稻田,聊起清晨去田里除草时遇到的露珠,聊起傍晚和村民们一起收割稻穗的热闹场景,聊起那些藏在平凡生活里的小美好。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的乡村里,一定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故事。”陆砚辞看着孩子们,语气温和而真诚,“可能是村口的老槐树,可能是奶奶做的特色美食,可能是和小伙伴们在山间的探险,这些都是属于你们的独家记忆,拿起笔把它们写下来,就是最动人的文章。”
他还现场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乡村故事。一开始,孩子们都有些羞涩,低着头不敢说话。在陆砚辞的耐心鼓励下,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鼓起勇气站起来:“我家有一棵芒果树,每年夏天都会结很多芒果,爸爸会把最大的留给我和弟弟,自己只吃小的。”小姑娘的声音不大,却格外真挚,陆砚辞认真地听着,还不忘点头称赞:“这个故事太温暖了,你看,只要用心观察,生活里全是写作的素材。”
有了第一个孩子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分享起来,有人说爷爷教自己放牛的技巧,有人说村里的溪流里有很多小鱼,有人说学校的老师经常给自己补课……陆砚辞听得格外专注,时不时拿起笔在本子上记录,还会针对性地给出建议,鼓励他们把细节写得更生动。
随后,陆砚辞又转向在场的老师们,分享了《乡村教师的坚守》一文的创作初衷。“乡村教师是孩子们的引路人,你们的坚守,让很多乡村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他感慨道,言语中满是敬意。分享结束后,他当场宣布,向学校捐赠一千册自己的散文集《陆砚辞散文集》,以及价值万元的文具套装,包括笔记本、钢笔、水彩笔等,并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稻田文学社”。
当一箱箱图书和文具被搬到操场上,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陆砚辞和老师们一起,为“稻田文学社”揭牌,他还特意叮嘱:“希望这个文学社能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文字里找到快乐,找到力量。”校长紧紧握住陆砚辞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您了,这些图书和文具,还有这个文学社,对孩子们来说太珍贵了,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这场看似简单的巡讲,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陆砚辞在云南乡村中学的分享片段被老师和学生们发到网上,质朴的交流、真诚的鼓励以及捐赠文学社的举动,迅速打动了无数网友。#陆砚辞把文学带到乡村#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阅读量累计超过十亿。
全国各地超过二十个省份的乡村学校纷纷发来邀请,希望陆砚辞能到他们的学校开展巡讲,成立“稻田文学社”。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江南的水乡,从西北的戈壁到华南的村寨,一封封充满期待的邀请函,承载着乡村师生对文学的渴望。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文旅部的高度重视。文旅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陆砚辞的“文学点亮乡村”巡讲,恰好契合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需求,是用文学滋养乡村、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益尝试。随后,文旅部正式将该巡讲列为重点扶持项目,不仅给予政策支持,还专门拨款用于乡村文学社的建设,包括图书采购、文具添置、活动开展等。
在文旅部的推动下,一场以文学滋养乡村的文化行动,正悄然在全国铺开。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成立了“稻田文学社”,孩子们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乡村、身边的故事;老师们组织文学交流活动,引导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各地的作家也纷纷响应,加入到乡村巡讲的行列中,为乡村孩子带去更多文学滋养。
陆砚辞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的巡讲从云栖村出发,从云南的偏远乡村开始,正一步步走向全国的田间地头。他知道,文学的力量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它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能让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能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美好与坚守。而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学之旅,也终将以最温柔的方式,为乡村的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