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位独立导演的晚餐谈话,似乎为僵持的剧本研讨会注入了一丝和解的曙光。然而,当第二天的会议进入到一个更为具体、也更为核心的议题——主角“张铁柱”的选角与呈现时,一场新的、更为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星光梦工厂”的选角导演,一位干练的金发女士,在投影仪上展示了几个他们初步筛选的、有意向接触的演员资料。其中既有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有一定知名度的华裔演员,也有几位近年来在亚洲市场人气颇高、试图进军国际的偶像明星。
“我们倾向于选择这位,Alex wu,”选角导演指着一位身材挺拔、面容俊朗、带着明显混血特征的华裔男演员说道,“他在北美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形象健康,英语流利,符合主流市场的审美。我们相信他能很好地诠释‘张铁柱’这个角色的成长弧光。”
屏幕上播放着Alex wu过往作品的片段,无一不是西装革履、谈吐优雅的精英形象,或是在动作片中身手矫健的硬汉角色。
会议室里,除了铁柱一行人,美方团队大多露出了赞同的神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兼顾了商业考量与文化认同的“安全”选择。
铁柱看着屏幕上那个与自己形象、气质截然不同的演员,眉头越皱越紧。当片段播放完毕,会议室内灯光重新亮起时,他深吸了一口气,打破了沉默。
“迈克尔先生,各位,”铁柱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通过同声传译传入每个人耳中,“关于演‘张铁柱’的演员,俺有个要求。”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俺希望,演俺的这个演员,”铁柱一字一顿地说,“**他必须会说中国话,而且,最好是能说俺们那圪垯的方言。**”
“什么?!”
“方言?!”
会议室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和议论声。这个要求,比之前坚持故事真实性更加“过分”!在好莱坞看来,让一个可能面向全球市场的主角说一种非英语的、并且还是某种地域性的方言,这几乎是商业上的自杀行为。
迈克尔·陈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试图解释:“张先生,我理解您对文化真实性的追求。但是,使用方言,尤其是非官方的方言,会极大地限制影片的传播范围。即使是使用标准普通话,对于北美主流市场来说,也已经需要依赖字幕了。如果使用方言,字幕的难度和观众的接受度将会是巨大的挑战!”
那位选角导演也补充道:“而且,符合我们要求的知名华裔演员或者亚洲明星,他们或许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但要求他们掌握一种特定的中国方言,并且达到表演级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成本进行语言训练。”
铁柱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反对理由,脸上没有任何动摇。等他们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俺知道你们说的难处。但是,”他目光扫过众人,“你们想拍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故事,对吧?一个在张家沟那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指着外面洛杉矶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景象:“你们看这儿,和俺们张家沟,像吗?”
没人回答。
“不像,一点都不像。”铁柱自己回答道,“两种完全不同的水土,长出来的人,说话、做事、想问题,能一样吗?”
他转过身,面对着会议室里的好莱坞精英们:“俺张铁柱,不是从你们这高楼大厦里长出来的。俺是从张家沟的泥土里拱出来的。俺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那片土地的味儿。俺高兴了是‘得劲儿’,生气了是‘憋屈’,干活是‘下力’,吃饭是‘咥’(dié,方言,吃的意思)。这些东西,用你们的标准英语,或者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能说出那个味儿来吗?”
他模仿了一下Alex wu在片段里的那种标准、甚至有些拿腔拿调的普通话:“如果电影里的‘张铁柱’,用这种腔调说‘我感到非常沮丧和困惑’,你们觉得,那是俺吗?那还是那个能说出‘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的张铁柱吗?”
他的模仿带着几分笨拙的滑稽,却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的确,如果将铁柱那些充满乡土智慧和烟火气的语言,转换成标准、书面化的台词,那个独特的“张铁柱”灵魂,似乎真的就消失了。
“方言,它不是一种口音,它是一种活法儿,是一种长在骨头里的东西。”铁柱的语气深沉起来,“它包含着俺们那地方的人情世故,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丢了方言,就等于抽掉了这个角色的魂儿。一个没了魂儿的空壳,就算故事编得再花哨,演员长得再俊,它能打动人吗?”
那位独立导演双手交叉抵着下巴,听得极其专注,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迈克尔·陈揉了揉太阳穴,感到无比头疼:“张先生,您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现实是,市场……”
“市场市场!”铁柱突然打断了他,语气第一次带上了些许激动,“你们总说市场!可市场不也是人组成的吗?是人,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你们觉得外国观众听不懂方言,就看不懂电影了?那默片时代,没声音,大家是咋看的?卓别林不说话,大家不也乐得前仰后合?”
他用了一个电影史上的例子,让在场不少人都是一怔。
“俺觉得,”铁柱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好东西,自有它打动人心的力量,不在乎它说的是啥话。关键是这东西,它真不真,它有没有那股子劲儿!你们好莱坞不是最会讲故事吗?难道离了英语,离了标准普通话,就讲不好一个关于土地、关于奋斗、关于人的故事了?”
他这番结合了自身体验和对电影本质理解的话,掷地有声,让会议室再次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最终,那位独立导演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被说服后的平静:“张,你说服了我。语言的质感,是角色血肉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真的想呈现一个真实的‘张铁柱’,那么,他的语言,他的‘声音’,必须是属于那片土地的。”他看向迈克尔·陈和选角导演,“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张先生的条件。这不仅是尊重,更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尊重。我们可以寻找合适的、有语言天赋的演员,或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发掘新人的机会。”
导演的表态,让天平开始倾斜。
尽管前路依然困难重重——寻找合适的演员、解决字幕和传播问题、说服投资方——但铁柱用他的固执和清晰的逻辑,成功地守住了“张铁柱”这个角色最核心的文化标识之一:他的乡音。
这场关于方言的争论,成为了此次好莱坞之行最具决定性的一场交锋。它不仅关乎一个角色的塑造,更关乎两种文化叙事权力的博弈。铁柱,这个来自中国乡村的农民,用他最朴素的方式,在好莱坞的心脏地带,为自己的文化根脉,赢得了一份难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