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梦工厂”的先遣团队带着满满的素材和复杂的思考离开了张家沟。一个月后,铁柱收到了迈克尔·陈的正式邀请——希望他能亲赴美国洛杉矶,与公司的核心创意团队,包括潜在的投资方和导演候选人,进行面对面的剧本研讨会。对方表示,经过内部激烈讨论,他们非常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既能保留铁柱故事的精神内核,又能符合好莱坞的工业标准。
去好莱坞?谈剧本?
这个邀请让铁柱再次成为了焦点。集团内部意见不一。李狗蛋等年轻人激动不已,认为这是走向国际的绝佳机会,极力怂恿。王翠花则更加担忧,觉得那地方人生地不熟,套路又深,怕铁柱吃亏。冷凌月的建议很务实:“可以去,但必须带上专业的律师和翻译团队,明确你的底线。记住,你是去谈合作,不是去朝圣。”
最让铁柱意外的是,陈知行教授也打来了电话:“铁柱,这是个难得的经历。去看看世界顶级的文化工业是如何运作的,去亲身体验那种文化碰撞。但你要记住,你不仅是去谈一个电影项目,你更是带着一种不同的文化逻辑和生活方式去进行对话。保持你的‘土’,那才是你最强的武器。”
深思熟虑后,铁柱决定去。他倒不是对拍电影有多大的执念,而是被陈教授那句“文化对话”触动了。他想去看看,那个制造了无数银幕梦幻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也想亲自去告诉那些人,一个中国农民眼中的故事应该怎么讲。
此行,他带上了王翠花(负责把关和记录)、冷凌月推荐的一位精通国际版权和娱乐法的资深律师,以及一位口译专家。
十几小时的飞行后,飞机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走出舱门,扑面而来的是加州炽热的阳光和与国内截然不同的都市气息。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远处好莱坞山上的白色大字标志在阳光下隐约可见。
“星光梦工厂”安排了专车接待,直接将他们送到了位于伯班克的公司总部。走进那栋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办公楼,随处可见各种电影海报、道具模型和行色匆匆、穿着随意却透着创意气息的工作人员。一切都与张家沟的泥土气息形成了极致反差。
剧本研讨会在一间宽敞、配备着顶级投影和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室举行。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迈克尔·陈、“星光梦工厂”的创意总监、一位戴着贝雷帽、表情严肃的潜在导演(一位以拍摄边缘人物见长的独立导演),以及几位负责剧本开发的资深编剧。
会议开始,气氛友好而专业。创意总监首先用ppt展示了他们根据考察素材重新调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小传。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试图保留更多“真实”的元素,比如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村民之间的关系等。
然而,当讨论深入到具体情节和人物动机时,分歧再次凸显。
一位留着络腮胡的编剧提出:“张先生,我们理解您对‘真实’的坚持。但在第三幕的高潮部分,我们觉得可以增加一场戏:当您的集团面临宋思明最猛烈的攻击,濒临绝境时,您因为内心的痛苦和迷茫,独自一人来到猪圈,与您的那头老母猪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这头母猪,可以设计成一种‘智慧长者’的化身,用它独特的‘猪生哲理’点醒了您,让您找到了反击的灵感。这既能呼应您‘多听母猪劝’的名言,也能增加影片的奇幻色彩和情感深度。”
铁柱听完翻译,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他努力保持礼貌,但语气有些无奈:“编剧老师,这个……俺觉得不太对。俺那时候是着急,是憋屈,但俺再憋屈,也不会去找猪谈心啊?那不是成精神病了?俺那时候就是睡不着觉,在地里转悠,看着那些蔫了吧唧的黄瓜苗,心里更堵得慌。后来是翠花……是王总,还有狗蛋他们,一起想办法,才渡过的难关。靠的是大家,不是靠猪开口说话。”
那位戴着贝雷帽的导演插话,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张,我理解你的想法。但电影需要象征,需要将内在的挣扎外化。猪,在这里不是一个真实的动物,它是一个符号,一个连接你与土地、与自然本源的媒介。这种超现实的处理,在艺术上是成立的,也能帮助西方观众理解你与这片土地那种……近乎神秘的联系。”
铁柱皱紧了眉头,他努力理解着“象征”、“外化”、“超现实”这些词,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导演先生,俺是个粗人,不懂啥艺术。俺就知道,要是电影里俺真跟猪唠上嗑了,俺张家沟的老少爷们看了,非得笑掉大牙不可!他们知道俺是啥样人。俺觉得,真正的力量,不就是人在难处的时候,身边还有人愿意帮你,大家一起咬牙扛过去吗?这难道不比猪说话更打动人?”
会议一时陷入了僵局。好莱坞团队习惯于用符号化、戏剧化的方式提炼和表达,而铁柱则固执地坚守着生活本身的逻辑和质感。
随后,在讨论到铁柱与冷凌月角色的关系时,分歧更大。编剧们希望增加明显的爱情线,认为这是全球通行的“商业元素”。
铁柱直接否定了:“俺跟冷总,是互相欣赏,是战友,是合作伙伴。她帮了俺很多,俺敬重她。但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关系。硬要往那方面编,不仅假,对冷总也不尊重。”
整个下午的会议,就在这种不断的“文化翻译”和理念碰撞中进行。铁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牢牢守着他认为不能妥协的“真实”底线。他用最朴素的道理,对抗着好莱坞娴熟的编剧技巧和商业逻辑。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有时甚至因为翻译和理解的偏差而产生误会,但他不急不躁,一遍遍地解释,为什么某些情节“不得劲儿”,为什么某些改动“失了真”。
他的坚持,起初让一些好莱坞成员感到沮丧甚至不解,但渐渐地,那位一直沉默寡言、观察着他的独立导演,眼中开始闪烁起异样的光芒。
晚餐是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高级餐厅。氛围比会议室轻松了许多。几杯酒下肚,那位导演主动坐到了铁柱身边,用生硬的中文夹杂着英语说道:
“张,你今天,让我很……惊讶。我见过很多来谈合作的人,他们要么一味迎合我们,要么固执地拒绝一切。但你不一样。你在努力地沟通,你在用你的方式,保护着你故事里最宝贵的东西——那种……嗯……‘人性的真实’(human truth)。”
他举起酒杯:“我开始觉得,也许我们不应该总想着如何‘改编’你的故事,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好莱坞的机器,去更好地‘呈现’你的故事。这很难,但或许,这才是有价值的挑战。”
这句话,让铁柱心中一动。他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和尊重。
第一天的会谈结束了,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但双方都对彼此的立场和诉求有了更清晰、也更深刻的认识。铁柱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看着洛杉矶璀璨的夜景,心中感慨万千。
“砖爷,你说咱这坚持,到底值不值?会不会最后啥也谈不成?”
【哼!玉不琢,不成器!事不辩,不明理!经此一辩,彼等方知汝之分量,非是那任人涂改之白纸!纵此番合作不成,汝已播下种子,他日未必不能开花结果。更何况,那导演似有所悟,或为转机!】
铁柱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次好莱坞之行,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尽了力,也见了世面。他坚守了张家沟的“土”,也见识了好莱坞的“洋”。这场关于如何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继续谈下去,用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