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招娣这样的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说,父母更希望她能选择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而不是去追求那些看似更“有前途”,但不确定性更大的未来。
她的父亲在镇海炼油厂里工作,母亲则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收入微薄且固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每个月领工资的那几天,是家里最宽裕的时候,但也仅限于多买点肉改善伙食,至于其他额外的开销,几乎是想都不敢想。
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吹遍大地,但普通家庭的生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国家的分配制度仍然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父母对李招娣的期望很简单也很实际,希望她能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被分配到一份更轻松的工作,摆脱像他们一样的辛苦日子。
他们并不奢望女儿能有多大的出息,也不懂什么“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后能被国家分配到一个“铁饭碗”岗位,就是最大的成功。
裴瑜可以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无奈与现实,也尊重他们的决定。
李招娣的父母这辈人,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动荡,他们对“稳定”二字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在现在这个物质条件尚不宽裕、就业机会也很有限的时代,稳定一般也比冒险更有吸引力。
李招娣告诉裴瑜,她本人也对成为一名教师充满了向往。
像是许多进入教育行业的年轻人一样,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有对一些现实好处的期待。
李招娣从小看到,她的父母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日,逢年过节能多放几天假就已经是莫大的恩赐。
而教师的假期,不仅意味着可以有时间休息,还意味着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甚至做一些额外的兼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她对裴瑜说:“当老师的假期多,每年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我最喜欢放假了。”
这句话一出口,周围几个正在听他们谈话的同学也立刻点头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裴瑜听到这话,告诉李招娣,教师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甚至还要应对各种行政任务。寒暑假虽然看似漫长,但很多时候也会被各种培训、会议或者家访填满。
李招娣听到裴瑜提到教师职业的繁琐工作后,脸上显得有些失望,不过她的失望并没有持续太久,她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告诉裴瑜,她还是不想放弃当老师的理想。
年轻人对未来的想象往往是单纯而热切的,李招娣也不例外。
除了现实方面的考量之外,她也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想法。
她说,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尽管家里条件有限,买不起多少课外书,但她总是借来同学的书,或者去学校的小图书室里翻阅那些旧书。
她喜欢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小伙伴们,每次看到他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她就觉得特别满足。
李招娣还说,最重要的是,她想像裴瑜一样,改变许许多多学生的命运。她提到,她的英语成绩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突破,完全得益于裴瑜的帮助。
她小时候没有学习英语的条件,英语基础很薄弱,单词反反复复背诵,却总是记不住,语法也总是出错,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瘸腿科目,甚至一度让她觉得自己可能永远考不上大学。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裴瑜。裴瑜并没有放弃她,而是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如何通过编故事来增强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枯燥的单词变得生动有趣,李招娣的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慢慢地,她的英语成绩从班里的倒数,逐步攀升到中上游。
如果没有裴瑜的帮助,李招娣在英语这科上的短板很可能拖累她的高考总分,她也很难考到如今的本科线之上。
可以说,裴瑜的悉心帮助,真正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裴瑜的言传身教,还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教育、关于改变的种子。
这些话让裴瑜愣了一下,她没想到,自己会直接影响李招娣的人生道路选择。
李招娣十分肯定地说,裴瑜对同学们的影响,比裴瑜自认为的要多得多。
裴瑜不仅帮助了李招娣一个人,还让整个学校的同学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有科学方法的,要通过主动回忆而非被动重复来提高记忆效果。
她教同学们用“挖空文字”的方法来复习,比如把课文或笔记中的关键内容挖空,然后尝试自己填补,逐步增加难度,强迫大脑主动回忆和联想,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她让大家知道,学习也是有科学方法的,其中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解知识的费曼学习法,是信息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之一。
裴瑜还告诉大家,学习并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很好玩,她曾用乒乓球和扑克牌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数学题的反应速度。
李招娣亲眼见证了裴瑜是如何改变京海一中许多同学的人生轨迹的。
她从学校大红榜的宣传中看到,今年高考中,高三16班的整体成绩非常亮眼,不少同学的最终成绩比平时的模拟考试分数高出许多。
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巨大,很多人会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而高三16班却逆流而上,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裴瑜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大家在玩耍中锻炼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激发了很多慢班同学的学习热情。
李招娣听说,慢班的学生中,进步最大的学生是一个名叫王明的同学。
王明原本是年级的“吊车尾”,成绩长期垫底,模拟考试经常不及格,甚至连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没救了”,可是这样的他,却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成绩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从年级倒数一举蹿升到年段前列,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震惊了全校。
王明的逆袭故事,让李招娣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她希望自己也能像裴瑜一样,用知识和热情,改变更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