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实训课上宣布启动“地龙计划”:“我们要把历史埋下的线,变成未来扛灾的脊梁。”
几天后,深夜,赵振邦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坐在电脑前,仔细地研究着一份全国热力图……这时,有人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
“进。”赵振邦头也不抬地说道。
推门进来的是他的学生小刘,小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神情有些紧张。
“校长,这是今天刚收到的气象局的内部通知,说……说最近可能会有一次超强级别的寒潮,让我们做好应对准备。”小刘的声音有些颤抖。
赵振邦接过文件,仔细地看了一遍,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他缓缓地抬起头,看向小刘,语气平静地问道:“小刘,你说……如果咱们的‘地龙计划’真的能成功,能扛得住这次寒潮吗?”
赵振邦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沟壑更深了些,像是被风雪刻下的年轮,一圈圈诉说着共和国工业的兴衰。
“扛不扛得住…不是咱们说了算,是老天爷,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缓缓起身,走到窗边,凝视着远处那片闪烁着微弱光芒的城市。
林小满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指尖在平板屏幕上飞速滑动。
华北平原那片诡异的静默区,如同黑暗中的一张巨口,吞噬着所有的信息。
没有报警,没有修复,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抹去了一般。
她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这绝不是偶然。
突然,平板屏幕一闪,一个对话框突兀地弹了出来,强制置顶,无法关闭。
一段加密视频,自动播放。
画面粗糙而昏暗,带着浓重的废土气息。
吴志国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严肃。
他站在堆满废旧电子元件的废品站顶楼,身后,一排排锈迹斑斑的二手交换机机柜,像一群沉默的战士,散发着钢铁的味道。
“你们看得见的数据,”他的声音低沉沙哑,仿佛来自地底深处,“往往是陷阱。”
视频继续播放,画面切换到一个个简陋的站点,废弃的电话亭,破败的公交站牌,里面竟然隐藏着精密的通信设备。
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此刻却成了连接彼此的秘密通道。
“某境外机构正在通过公开ApI收集‘自力网’拓扑信息…”,吴志国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联合十余个基层站点实施‘静默行动’:关闭所有显性节点,改用隐蔽设备维持通信。”
视频的最后,画面定格在一行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下的字迹上: “真正的网络,不该留下地图。”
林小满合上平板,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略微放松。
她知道,在那些她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无数像吴志国一样的人,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希望。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无形的敌人战斗,用智慧和勇气,填补着科技留下的空白。
“林总,明天去江西的机票已经订好了,那边希望您能分享一下‘自力网’的经验。” 助理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林小满没有回答,只是走到窗前,望着远方那片依旧灯火辉煌的城市。
有些人,一直在替所有人承担看不见的风险…
林小满应邀前往江西授课的航班上,阳光透过舷窗洒在她疲惫的脸上,像是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
这几天“自力网”的变化让她既欣慰又不安,欣慰于民众自发的力量,不安于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飞机落地,当地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她,一路驱车前往预定的酒店。
稍作休整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先去拜访一所乡村小学,看看“自力网”在基层的使用情况。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从高楼林立的城市逐渐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田野。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沁人心脾。
抵达小学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充满了活力。
林小满本想向学校的老师们演示传感网的布设流程,却惊讶地发现操场边已经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竹竿天线。
竹竿顶端,用几根铁丝固定着几块碎瓷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这是……”林小满疑惑地看向身旁的周晓芸,她是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也是一名充满理想主义的乡村科技振兴志愿者。
周晓芸笑着解释道:“这是孩子们自己做的‘窑火信标’,他们按照课本上的插图,用捡来的碎瓷片和竹竿做的。”
“窑火信标?”林小满愣了一下,她想起小时候课本上讲的古人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故事,没想到孩子们竟然能活学活用。
“他们上周刚用这个通知全村抢收辣椒呢。”周晓芸继续说道,“气象台预测最近会有暴雨,孩子们通过‘自力网’收到了预警信息,然后就用这个‘窑火信标’通知全村人抓紧时间抢收。”
林小满蹲下身子,看着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孩,好奇地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建信号塔吗?”
小女孩歪着头,认真地回答道:“不然妈妈打电话会断。”
林小满怔住了。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像一道闪电般击中了她的内心。
她一直以为,“自立网”是为了对抗科技封锁,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是为了在信息时代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自立网”仅仅是为了让妈妈打电话不断线。
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工具,不再是用来斗争的武器,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像阳光一样温暖,已经彻底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昆明,吴志国紧盯着监控屏幕上不断闪烁的数据,眉头紧锁。
“静默区”外围,出现了一批异常的扫描流量,如同嗅觉灵敏的猎犬,正在试图追踪隐藏的网络结构。
“不能让他们得逞。”吴志国低声说道,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他无法更改物理布局,无法抹去那些已经存在的痕迹。
但他可以制造混乱,可以扰乱敌方的视线。
“生态扰动。”吴志国喃喃自语道,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他立刻联系了几个相熟的拾荒者,安排他们每日随机挪动街头旧电器的位置。
那些废弃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在城市里随处可见,毫不起眼。
但它们却可以改变无线信号的散射模式,扰乱敌方的探测。
他又让环卫工人在特定的路灯杆上缠绕湿麻绳。
湿麻绳可以吸收电磁波,临时改变电磁环境,进一步干扰敌方的探测精度。
一周后,对方的探测精度下降了76%。
吴志国看着监控屏幕上那些混乱的数据,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他在日记中写道:“机器学得再快,也猜不到人类生活的混乱才是最大的防火墙。”
在广西百色山区,刘桂香接到了一通紧急求助电话。
一个瑶寨的产妇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但由于山区大雾弥漫,直升机无法降落。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刘桂香临危不乱,她立刻启动了“山灯计划”。
“山灯计划”是她为了应对山区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套应急方案,旨在利用各种光源引导救援人员。
她动员全寨村民点亮所有可用的光源:手机、马灯、甚至荧光棒。
她还指挥村民按照摩尔斯电码的规律,闪烁“SoS”求救信号。
但仅仅是光芒还不够,山区地形复杂,容易产生视觉误差,需要更多的引导。
这时,一位老人站了出来,他拿出了一面祖传的铜锣。
这面铜锣是他们瑶族世代相传的宝物,用于祭祀和庆典。
老人说,铜锣的声音可以穿透迷雾,而且不同的节气敲击节奏可以传递方位信息。
刘桂香立刻明白了老人的意思,她指挥村民按照节气敲击铜锣,将瑶寨的位置和地形信息传递给空中救援队。
空中救援队凭借光纹与声波的双重引导,最终成功索降,将产妇送往医院抢救。
事后,记者们蜂拥而至,想要了解“山灯计划”的原理。
刘桂香只是笑着说:“我们世世代代都在用光和声音找路,这次不过是换个用途。”
在东北齐齐哈尔的老工业基地,毛卫东正焦急地赶往“地脉网”的主节点。
“地脉网”是他和一群下岗工人秘密建立的一个地下网络,旨在利用废弃的地下电缆井,构建一个抗灾备用通信系统。
他收到了“地脉网”终端的报警信息,徐州主节点电压骤降,情况十分危急。
当他赶到现场时,发现是暴雨导致地下密室渗水,电池组即将短路。
他本可以紧急排水,保住电池组,但当他的目光落在墙上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时,他的手停了下来。
那句用红色油漆写下的标语,已经被水渍浸透了半边,显得模糊而斑驳。
毛卫东沉默了。
他转身取出最后一块锂电池,接入备用电路,维持“地脉网”的运行。
然后,他拔掉了抽水泵的电源。
“让它淹吧。”他轻声说道,“新的会建得更深。”
当夜,全国十三个“影子节点”自动提升负载,无缝接管了徐州主节点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