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3章:收到的消息
高建武提笔蘸墨,那沉甸甸的笔锋悬在纸上,却久久无法落下。他要给高桓权和朴满回信,可心中千头万绪,如同乱麻。
难道要措辞强硬,严辞拒绝这些要求吗?
高建武心中纠结不定,理智告诉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彻底激怒大唐绝非明智之举。
大唐提出的条件的确无礼至极,趁高句丽国内不安,有趁火打劫之举。
可是.......密信之中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他们高氏能够依靠的,还有谁呢?
满朝文武,看似恭敬,实则心怀鬼胎者众,真正能称得上忠臣良将、能与渊盖苏文抗衡的,竟无一人!他高建武,已然是孤家寡人。
思来想去,那股想要强硬反击的怒气,终究被现实的冰冷所浇灭。
高建武落笔,信中内容虽说仍旧是反对大唐所提出来的条款,但是语气上,却并不强硬,便是心中再愤懑,可眼下形势比人强,言辞之间,不敢激烈怒斥。
高句丽乃是大唐忠诚藩属,大唐有天朝上国风范,高句丽对大唐十分恭顺,然高句丽国土国格,绝不可辱,高氏不做卖国求荣之王室。
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与小心翼翼的坚持。
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又写下了另外一封信,是给高桓权与朴满城的王令。
“王世子高桓权及使臣朴满城,继续留守长安,从中斡旋,未有新的王命,不得擅自归国.......”
本来还想让他们俩在长安据理力争。
可是思来想去,他们不占理。
大唐趁火打劫就是因为这两个蠢货主动递上了借口理由。
既然如此,就留在长安吧,必要时候,用性命去演出忠臣殉国的戏码,至少还能留下个以身殉国的好名声。
若是死在了长安,那他们在长安所做的事情,哪怕是传回了高句丽,也能说是大唐为了污蔑王室,污蔑高句丽重臣。
使节死在异国,以身殉国,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是最能激发同仇敌忾、最能掩盖真相的最高级的死法了。
落款,加印。
高建武装好两封信,放在面前的桌案上,垂眸。
叹息一声,仿佛用尽了全部力气,颓然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双眼。
桓权呐,不要怪父王心狠,要怪,就怪你自己不争气,怪这世道,太过于险恶,怪内外恶人,欺人太甚。
为了高氏的王业,为了宗庙的存续……有些牺牲,不得不为。
平壤城,大对卢府邸。
这里的戒备看上去比王宫更要森严一些,一名身着低级官吏服饰的人匆忙来到府邸侧门,与守卫低声交谈几句,验明身份后,便被引着步履匆匆地进入了府邸之中。
渊盖苏文坐在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竹卷。
这是从大唐带回来的书籍。
“大对卢,带方郡道使求见。”心腹护卫在门外低声禀报。
渊盖苏文放下手中竹卷,微微蹙眉。
“他不在带方好好待着,来平壤作甚?”
“属下不知,但是,看样子,他来平壤城,是私底下悄悄来的。”
渊盖苏文眼中精光一闪。秘密前来?这就有意思了。
“让他来书房见我吧。”他沉声道。
“是。”
不多时,一名风尘仆仆、穿着普通文人服饰的中年男子被引了进来。
他一进书房,便立刻对着渊盖苏文行了大礼,姿态极为恭敬,甚至带着一丝惶恐。
“下官带方郡道使金仁武,拜见大对卢!”
渊盖苏文并未让他起身,只是淡淡地问道:“金道使不在带方履职,私底下前来王都,所为何事?”
金仁武伏在地上,声音带着急切。
“大对卢容禀!下官岂敢擅离职守!只是,下官在带方,听到了一些消息,关乎国家安危,下官不敢怠慢,只能冒险亲自来见大对卢。”
“哦?”渊盖苏文身体微微前倾,“起来,坐下聊,什么消息,说吧。”
金仁武起身,拱手道谢,小心翼翼地落座。
“在半个月前,有一支打着商队旗号的人马从营州进入高句丽,队伍中夹杂着一些身形气质不似商旅之人,下官疑心,便联络了在营州的探子。”
“营州那边的探子费了些周折,那支商队的具体消息虽然没能完全探听清楚,似乎被有意遮掩了。但是,他们却从其他渠道,探听到了一个从长安传来的、关于咱们高句丽使者团的消息!”
渊盖苏文目光一凝,身体坐直了些:“长安的消息?关于使者团的?具体怎么说?”
金仁武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说出什么骇人之事:。
“探子回报,消息是从唐国鸿胪寺内部隐约流传出来的,据说……据说我高句丽世子殿下在长安期间,行为……行为颇为失检,曾流连于平康坊妓馆之地,并且……并且在觐见大唐皇帝时,言语之间有所冲撞,似乎……似乎还涉及了对大唐太上皇的不敬!”
他说到这里,声音都不自觉地有些发抖:
“正因如此,大唐皇帝震怒,不仅彻底拒绝了和亲之议,还……还趁机向我高句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条件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如今他们依旧在长安,丝毫没有要回高句丽的打算。”
金仁武说完,小心翼翼地抬头观察着渊盖苏文的脸色。
渊盖苏文听着金仁武的禀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仿佛有风暴在汇聚、在酝酿。
大唐要提条件,大唐能提什么条件?高句丽有什么能让大唐看在眼中的?
无非就是土地,城池!
高桓权这个废物,竟然在长安城做出如此丢人现眼的事情。
他就应该死在长安!
看着渊盖苏文那阴晴不定的脸色,金仁武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出。
书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良久,渊盖苏文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
“金道使,你带来的消息,非常重要。你做得很好,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
“此事关系重大,在未查明真相之前,绝不可对外泄露半分,以免动摇人心,被奸人利用!你明白吗?”
“下官明白!下官明白!”金仁武连忙应道。
“你先秘密返回带方,继续留意边境动向,有任何新的发现,立刻直接向我汇报。”
“是!下官遵命!”
待金仁武离去后,渊盖苏文独自坐在书房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高建武,你那个好儿子,可是给你,也给高句丽,闯下了弥天大祸啊……
至于所谓的商队,查不出什么东西?
已经不需要查了,商队的目的地,必然是平壤城。
使者团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消息传回国内,这就说明,他们想要传回国内的消息,是绝对不想让自己知道的,因此,能够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这样。
遮遮掩掩,奏报密送至王宫。
也是,在长安城做出那样的事情,若是让自己知道了........
两个蠢货倒是聪明了一回。
大唐如今也只是让使者联络高建武,先进行交涉,后续交涉不成,而大唐又想要辽东的好处,那么,双方之间的交涉,就不会只是停留在使者往来的信件之中了。
平州,建安,新城这些毗邻大唐边境的城池,将要看到的可能就是大唐陈兵边境了。
软硬兼施,一边用高桓权和朴满城这两个蠢货在长安犯下的事情以苛刻的条款施压高建武,一边在边境陈兵。
这样的手段,并不稀奇,但确实有效!
渊盖苏文思索着,非但没有感到恐惧,反而内心深处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兴奋!
压力越大,高建武就越容易出错,王室就越不得人心!
而大唐的威胁,正好给了他渊盖苏文一个挺身而出、挽救国家于危难的绝佳机会!
渊盖苏文目光锐利地看向窗外平壤的夜空。
高建武,面对大唐的兵锋和你那不成器的儿子,你还能有什么办法?
你高氏,还是要依靠我渊家,依靠我渊盖苏文来支撑这摇摇欲坠的江山!
想要过河拆桥,哼,高建武,你一个平庸之辈,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对,你还有一个更不成器的王世子。
想到高建武以往那些试图制衡自己的小动作,渊盖苏文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讽。
是时候了……
大唐皇室不会跟高建武成为姻亲,和亲的事情告吹,高建武也无从借力。
如果和亲的事情成了,想要对付高建武,还真要顾及他背后的大唐。
可是大好的形势,被高桓权那个蠢货作没了,如今,可谓是雪上加霜。
大唐提出的条件,如果高建武痛快答应,那说不定,和亲的事情还能有转机。
只是,高建武一旦答应,割让城池,那他就是高句丽的罪人。
高建武,你要怎么选?
渊盖苏文的眼神里尽是兴奋之色。
高建武举步维艰,便是自己收拢权力的最佳时机。
将兵权、政权更进一步地牢牢抓在手中,甚至……为最终取而代之,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来人!”
书房外的仆从躬身进来。
“大对卢。”
“召集府邸心腹,议事。”
““另外,让我们的人,开始在市井和军队中,适当的透露一些关于长安的传闻,好好聊一聊咱们的王世子和使者,在长安犯下的蠢事,王世子失德辱国,而本官正在为这件事,忧心忡忡,竭力寻求应对之策。”
“是。”仆从应声。
只要将高建武父子逼到墙角,让高建武做出决断,再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谁,才是真正能拯救高句丽于水火的人!
长安城,司空府书房。
烛火通明,长孙无忌独自坐在案前,手中拿着百骑司送来的密信。
密信中详细汇报了高句丽眼下的情况。
消息已经“不经意”的让盖苏文知道了。
带方道使秘密前往平壤,只见了盖苏文。
边境的军队只不过是拉出去操练了一圈.......
最重要的是,盖苏文已开始行动,一方面密令其党羽在朝野散布不利于王室的言论,另一方面紧急召集心腹将领官员,显然准备借此机会向高建武发难。
政变倒是不至于,眼下高建武的王位依旧稳的很,高句丽的百姓,还认高氏。
盖苏文也不会让自己在这个时候背上篡逆的名头。
所以才会在民间,在军队散播消息,给高建武施压。
长孙无忌轻轻将密信放下,抚须轻笑。
这个盖苏文,倒是没有让人失望,动作够快,也够狠。
盖苏文的行动,完全在长孙无忌的预料之中。
给高建武上压力,也是长孙无忌想要的。
李绩已经回到了长安,阔水的事情也摆平了,大唐与党项部之间,也恢复了往常,李道彦还在边境修城墙,陛下并没有要赦免他的意思。
李道彦在边境多修一天的城墙,党项对大唐就越放心。
高句丽这边,自然是拖的越久越好,高建武和盖苏文在高句丽耗着便是了。
不过,如今形势更偏向于盖苏文,毕竟,高建武如今可是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无论是强硬拒绝还是软弱妥协,都会授人以柄。
一旦让盖苏文有可乘之机,他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
软硬兼施,这硬的一面,由盖苏文去对高建武施展,比大唐亲自下场更好。
高句丽的内斗,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点燃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给这场火添柴,让它烧得更旺,直到将高氏王室的根基烧毁。
庄子上,宅子里,李复看着宫中送来的诸多赏赐。
“殿下,陛下说,之前您在长安城办的事,宫中还没有正式赏赐,这次都一并送来了。”
李复微微张嘴。
之前在长安城的事?
高桓权?
目光扫视过院子里的一个个箱子。
不是,李世民发财了?这次怎么这么大方?他从高句丽那里弄到什么好处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听到过?
离开长安之前,只知道是长孙无忌接手了这件事,不过,既然是长孙无忌的话.......
那自己是不是得去信一封,恭喜他李.......世民发财了。
这事儿可瞒不过自己的眼睛,这一次,大唐得捞多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