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微沉,永和宫的檐角垂下几缕轻纱,随风飘荡。苏桐独坐窗前,手中握着那枚冰冷玉佩,思绪却早已飞远。
翠莲被贬入浣衣局后,皇后虽未再明面上动作,但后宫暗流涌动,她能感觉到,自己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而皇帝的态度,也变得愈发微妙——似有信任,又似在试探。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李公公便亲自前来传召,说是陛下有要事相询。
苏桐心中一凛,面上却不显分毫,只淡淡应了声“是”,便换上素雅宫装,随李公公前往御书房。
踏入御书房时,玄烨宸正伏案批阅奏折,神情专注,仿佛未曾察觉她的到来。
“奴婢参见陛下。”她跪下行礼,声音清越温婉。
“起来吧。”他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语气平静如常,“朕有一桩差事,需你代为处理。”
苏桐心头一跳,面上依旧恭敬:“请陛下吩咐。”
玄烨宸终于抬起头来,目光落在她身上,略带审视,却又藏着几分探究:“江南水患严重,漕运受阻,地方官员接连上书请求赈灾。朕欲派遣心腹之人前往查访实情,并协助安抚民心。你可愿担此重任?”
苏桐微微一怔。
这任务看似寻常,实则极不简单。江南乃大雍赋税重地,水患不仅关乎民生,更牵涉朝堂各方势力。若处理得当,自然是功绩一件;但若稍有差池,便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
更何况,皇帝竟将如此机密事务交予她一个宫中侍女?
她心中已有计较,面上却不动声色,低头应道:“奴婢蒙圣恩得以近侍天颜,不敢妄议国事。然陛下有命,奴婢自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玄烨宸静静看着她,眼底神色莫测,良久才缓缓点头:“好。三日后启程,朕已命人备好车马与文书。你去吧。”
苏桐躬身告退,转身离去时,脚步稳健,背影挺直。
然而,刚踏出御书房,她便察觉到一抹隐秘的目光从角落投来——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正在悄悄记录她的言行举止。
果然,这是一场试探。
回到永和宫后,她立刻召集贴身侍女,开始整理江南各地的奏报与过往治理水患的典籍。她深知,这次任务不仅是对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忠诚的验证。
她必须做得滴水不漏。
接下来两日,她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请教老宫人关于漕运、赈灾、安抚百姓的经验,甚至亲自向几位曾在江南任职的大臣写信询问细节。
第三日清晨,她带着详细的行程安排、应对策略及一份简要的初步调查计划,再次前往御书房面圣。
玄烨宸听完她的汇报,眉头微蹙:“你说江南水患背后另有隐情?”
“回陛下,奴婢不敢妄言。”苏桐语气恭敬,“只是从各地呈报来看,此次水患规模虽大,但治水之策却迟迟未能落实。且地方官吏频繁更换,似有人有意拖延。奴婢斗胆推测,或有别有用心之人借灾谋私。”
玄烨宸神色微变,沉默片刻,忽然冷声道:“你倒是思虑周全。只是,你一个宫中侍女,何以敢断言朝中之事?”
苏桐闻言,立即跪下叩首:“奴婢不敢妄加揣测,只是根据现有奏章与民间传闻,加以分析。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责罚。”
她低垂着头,语气诚恳,毫无半点骄矜之意。
玄烨宸盯着她看了许久,终是轻轻叹息一声:“罢了。你既已准备妥当,便即刻启程吧。”
“谢陛下恩典。”苏桐叩首谢恩,起身退出御书房。
夜深人静,她预感更大的风暴正在逼近,必须做好准备。
数日后,她顺利抵达江南。
当地官员见她不过是个年轻女子,初时颇为轻视,但在她迅速查明灾情、整顿赈灾物资分配,并果断处置了几名贪腐的胥吏后,众人皆对她刮目相看。
她在江南短短半月,便使混乱的局面趋于稳定,百姓怨声渐息,漕运亦逐步恢复。
皇帝派来的监察使者回京复命时,特意提到苏桐在江南的表现:“苏姑娘心思缜密,处事公正,于危难之中仍能保持冷静,实属难得。”
御书房内,玄烨宸听完汇报,目光落在那封仍未拆开的密信上,神色复杂。
他缓缓展开密信,只见其上写着一行小字:
“昔日冰川城主,今世凤栖梧枝。慎行,勿忘初心。”
他猛然抬头,望向窗外。
夜风拂过,铜铃轻响,如同某种遥远的召唤。
他忽然想起那日苏桐临行前说的话:
“若有微薄之力能助陛下分忧,奴婢愿竭尽所能。”
那一瞬,他心底某个尘封已久的角落,似乎被悄然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