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白合上笔记本,笔尖在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他刚想站起来,眼角余光就瞥见村口扬起一阵尘土,一辆深蓝色轿车正慢悠悠地拐进来。
村里的狗叫得比平时勤快,几个蹲在门口剥豆子的大婶直起腰,眯眼打量。这车不像是来走亲戚的,车牌还是省城的。
他没动,就站在田头,手搭在笔记本上,等着那车停稳。
车门打开,下来一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四十多岁模样,穿着白衬衫、灰裤子,皮鞋擦得锃亮,但没打滑。他手里拎着个公文包,另一只手递出一张名片。
李慕白接过一看,上面印着“省城仁和医院 营养科主任 周正华”,还盖着红章。男人又从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封面上写着“合作意向书”几个字,公章清晰,落款单位名称完整。
“您是李慕白同志?”男人语气平稳,不快不慢,“我是周正华,昨天刚从市场那边拿到你们的青椒样品,今天一早就赶过来了。”
李慕白点点头,没急着说话。他见过太多“一早就赶来”的人,有的是来收菜的,有的是来挖墙脚的,还有几个是赵天雄派来搅局的。
“您这‘铁根青’,我们医院食堂试用了三天。”周正华推了推眼镜,“厨师说好切、好炒,关键是——吃的人反馈不错。尤其是术后病人,胃口打开了。”
李慕白这才抬眼:“所以呢?”
“所以我们想谈合作。”周正华直截了当,“不是普通采购,是定向供应,走药食同源路线。”
旁边围观的村民听得一头雾水。赵三婶小声问苏婉清:“啥叫药食同源?是不是这椒里掺了药?”
苏婉清也听得半懂不懂,只觉得这事不简单。
李慕白把名片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又看了看那辆干净得不像乡下路能走出来的车,终于开口:“屋里谈吧。”
周正华跟着进了村委会的小会议室。这屋子平时开个会都嫌挤,今天却摆得整整齐齐,连茶杯都是刚洗过的。
李慕白泡了杯茶推过去:“您先说说,怎么个合作法?”
“我们医院正在推‘康复膳食计划’。”周正华打开文件夹,“针对慢性病、术后恢复人群,需要一批低农残、高营养、可溯源的蔬菜。你们的青椒,经过初步检测,微量元素含量优于市面普通品种,尤其是钾和维生素c。”
李慕白没接话,等他继续。
“我们想把‘铁根青’纳入医院膳食清单。”周正华合上文件,“每月五千斤起步,价格按市场溢价百分之二十结算。但有两个前提——全程无化学农药,种植过程要有记录。”
李慕白笑了:“您这要求,跟让猪上树差不多。”
“我知道难。”周正华没笑,“但不是做不到。我们不是来挑毛病的,是来找能一起做事的人。”
这话听着顺耳。李慕白低头喝了口茶,心里已经开始盘算。
他确实能做到。空间灵田里的苗,天生抗病,压根不用打药;施肥用的也是发酵好的农家肥,村里老张家的牛粪堆都快被他包圆了。至于记录——他笔记本上记着每一株苗的生长周期,比医院病历还详细。
但他不能答应得太快。
“您这计划,能做几年?”他问。
“三年起步。”周正华说,“如果效果好,可以长期签约。我们还会联合做一次临床膳食观察,数据出来,对你们品牌也是提升。”
李慕白心里一动。品牌?这个词他听得少,但明白意思。
这时候,苏婉清端了盘切好的青椒进来:“您尝尝,刚摘的。”
周正华夹了一小片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点头:“口感脆,微辣带甜,纤维细腻,适合消化功能弱的人群。”
“那要是我们供不上呢?”李慕白问。
“那就换人。”周正华坦然,“但我们更希望你们能行。现在找一个靠谱的源头,比找一个好医生还难。”
李慕白没再问。他知道,这事儿八成是真的。
送走周正华后,他站在村委会门口,手里捏着那份意向书,没急着回村。
苏婉清走过来,小声问:“你觉得靠谱吗?”
“人挺实诚。”李慕白说,“话没说满,条件也没狮子大开口。”
“可五千斤一个月,咱们现在就五十亩地,全供医院,外面市场就断了。”苏婉清皱眉,“王铁柱他们能答应?”
“先不提这个。”李慕白摇头,“关键是标准。医院要的不是‘差不多’,是‘必须达标’。咱们得有人专门管记录,地得划区,肥得定量,连浇水都得记时间。”
苏婉清听得直眨眼:“这比种地还累。”
“可一旦成了,就是招牌。”李慕白眼睛亮了,“你想啊,哪家医院的餐桌上有咱双河村的菜?以后人家说‘这青椒,仁和医院专用’,城里人抢着买。”
苏婉清噗嗤一笑:“你倒会画饼。”
“这不是饼,是路。”李慕白把文件折好塞进兜里,“走,找人开会。”
下午三点,老槐树底下又聚了一圈人。
王铁柱刚从省城回来,裤腿上还沾着泥,一听这事,第一反应是:“医院?是不是要咱们签卖身契?”
“没那么邪乎。”李慕白把条件一条条讲清楚,“不打药、记台账、可追溯,能做到吗?”
“记台账我不会啊。”王铁柱挠头,“我连自己儿子作业都看不懂。”
“我来记。”苏婉清举手,“我在镇上粮站干过统计,表格我会做。”
“运输呢?”李慕白看他。
“我包了!”王铁柱一拍胸脯,“每周准时送到,一根少不着!”
老支书抽着旱烟,听完半天没说话,最后吐出一句:“要是真能进医院,咱村的地,就算翻身了。”
李慕白点头:“所以我打算成立个小组,专门对接这事。我牵头,苏婉清管记录和配餐建议,王铁柱负责运输和应急调配,老支书您帮忙盯村里这块,别有人偷偷打药。”
老支书哼了一声:“谁敢?我拿烟杆敲他脑袋。”
散会后,李慕白回到村部,翻出电话本,找到仁和医院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四声,周正华接了。
“周主任,我是李慕白。”他开门见山,“您要的样品和种植档案,我五天后能准备好。”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时间紧。”周正华说,“我们原定一周内提交评审会。”
“那就六天。”李慕白说,“我要交,就交经得起查的东西。我们不是供应商,是合作伙伴。”
又是一阵沉默。
“行。”周正华声音低了些,“我等你消息。我们不是找供货的,是在找能共担责任的伙伴。”
电话挂断。
李慕白放下听筒,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时针指向五点二十三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白纸,写下几个字:“药食项目筹备组”。
底下列了三行人名。
刚写完,苏婉清推门进来:“想好名字了吗?”
“还没。”他抬头,“不过我知道,这一步走出去,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苏婉清看着纸上那几行字,忽然笑了:“你还真当自己是董事长了?”
“不当也得当。”他把纸折好,塞进胸前口袋,“明天开始,咱们得学新规矩了。”
他走到门口,风吹进来,卷起地上一张废纸。
他抬脚踩住,低头看了一眼,是之前打印的种植周期表。
抬起头时,眼神已经变了。
不再是那个只想着让地活起来的种地人,而是一个准备带着全村往新路上走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