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犬》忠犬护金 。
明朝万历年间,潞安府有个叫李三的汉子,家境贫寒,却为人孝顺朴实。
他的父亲李老汉,因一场冤枉官司被捕入狱,眼看就要问斩。
李三心如刀绞,翻箱倒柜凑出了仅有的百两银子。
这可是全家积蓄,准备去郡城打点关系,救父一命。
临行前,他喂饱了家中那只黑毛犬“墨儿”。
墨儿是他从小养大的伙伴,虽非名贵犬种,却聪颖忠诚,常伴左右。
李三骑上那头老骡子,急匆匆出门时,墨儿却摇尾跟上,仿佛感知到什么危机似的。
李三心烦意乱,呵斥道:“回去!莫添乱!”
他挥鞭赶狗,墨儿委屈地呜咽两声,却仍步步紧追,仿佛在说:“主人,前路凶险啊!”
旅途漫长,烈日当头。
李三心急如焚,骡蹄踏过崎岖山路,扬起尘土。
墨儿始终不离不弃,时而小跑在后,时而窜到前方探路。
走到半途,李三下马方便,墨儿立即凑近嗅闻。
他一气之下,抓起路边石子就砸:“畜生,滚开!”
墨儿痛叫一声,奔入草丛消失。
李三松了口气,继续赶路。
不料片刻后,墨儿竟又现身,这回它发了狂似的,一口咬住骡子的尾巴!
骡子惊跳嘶鸣,险些将李三掀翻。
他勃然大怒:“晦气东西,找死吗?”
鞭子雨点般落下,墨儿皮毛渗血,却仍死死咬住骡蹄,疯狂吠叫,仿佛在警示什么。
李三以为遇见灾星,更冲动了,掉转骡头就追打墨儿。
墨儿受了伤,哀嚎着逃远。
李三这才停歇,狠抽骡子直奔郡城。
抵达郡城时,黄昏已至,街市喧嚣渐息。
李三拴好骡子,一摸腰间钱袋,顿时魂飞魄散——银子只剩五十两!
冷汗浸透衣衫,他瘫坐在地,脑中一片空白:
这半袋钱如何救父?
定是途中颠簸遗失了!
他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间,墨儿的吠叫声在耳边回荡。
那狗平时温顺,何曾如此反常?
莫非……它是在提醒我什么?
天蒙蒙亮,李三便出城寻金。
他一路细查脚印,回忆昨日情状:
那条南北通衢大道上,路人如蚁,金银贵重,岂能完好无缺?
他心灰意冷,直至行至下马方便处。
草丛中一幕令他窒息,墨儿蜷缩在地,已气绝身亡。
一身黑毛被汗水和露水浸透,黏糊糊贴在身上。
李三颤抖着提起狗尸,忽见身下压着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正是丢失的五十两银子!
原来墨儿咬骡阻路,是为吓退尾随的小偷;
它拼死护住钱袋,用身体压住遗金,耗尽了最后力气。
李三跪地痛哭,悔恨如潮:“墨儿啊,我错怪了你,你才是我的恩人!”
李三将墨儿隆重安葬,买了棺材,立碑称“义犬冢”。
消息传开,乡邻无不唏嘘。
有人说,畜生尚知忠义,人却常因偏见误判真心;
李三救出父亲后,常去冢前祭拜,诉说心中愧疚。
这故事在潞安流传百年,提醒世人:
万物皆有灵性,忠诚不在言语,而在无声的守护。
墨儿虽死,其义永存。
它为护主金而牺牲,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人性的盲点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