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归来的热潮渐渐平息,匠人村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一种新的活力在空气中流动。铁柱站在刚刚扩建的创新工场二楼,俯瞰着下面忙碌的景象。年轻工匠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簇地讨论着设计方案,老师傅们穿梭其间指点技巧,不同工种的区域间用半透明的屏风隔开,既保持了独立性,又不会完全隔绝交流。
“老板,新设备的安装今天就能完成。”二狗拿着安装进度表走过来,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表情,“德国那套数控雕刻机真是好东西,王师傅试用了都说好,既精准又不失手工感。”
铁柱点头,目光却落在角落里一个独自工作的年轻人身上。那是新加入的雕塑专业毕业生陈越,此刻正对着一块木料发愣,手中的刻刀举起又放下,似乎遇到了创作瓶颈。
“他的状态不太好。”铁柱轻声说,“去问问是否需要帮助,但注意方式。”
二狗会意地点头。经过上次的人才流失危机,团队更加关注员工的创作状态和心理健康。
这时,林雪匆匆走来,面色凝重:“赵总,刚收到消息,省里即将出台新的传统工艺保护条例,对我们可能影响很大。”
铁柱转身:“具体内容?”
“草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但核心是要求所有‘传统工艺’企业必须完全采用古法制作,不能使用任何现代设备和技术辅助。”林雪递过文件,“如果通过,我们的创新工场和新匠人计划都可能违规。”
铁柱快速浏览文件,眉头越皱越紧:“这简直是开倒车!传统工艺的活力就在于与时俱进,怎么能用条条框框限制死?”
“起草专家组的组长是周守传统艺大师。”林雪补充道,“他在业内以‘守旧派’着称,认为任何现代技术的介入都是对传统的玷污。”
铁柱沉思片刻:“安排一下,我去拜访周老先生。”
下午,铁柱带着几件匠人村的创新作品,来到周守传统的工作室。那是一座隐藏在老城区的四合院,门楣上挂着“守拙斋”的匾额。院内古树参天,环境清幽,与匠人村的开放活跃形成鲜明对比。
周老先生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正坐在院中擦拭一件古陶器。见铁柱来访,他只是微微颔首,并未起身。
“周老,冒昧打扰。”铁柱恭敬地行礼,递上带来的作品,“这是匠人村的一些尝试,请老先生指点。”
周守传统仔细端详每一件作品,面色平静无波。最后,他放下手中的创新漆器,缓缓道:“技艺尚可,但路走偏了。”
铁柱不解:“请老先生明示。”
“传统工艺之魂,在于‘守’。”周老声音沉稳,“守古法、守材料、守工序。你们用了现代工具、现代材料,甚至现代设计,这还叫传统工艺吗?”
铁柱恭敬回应:“周老,我们认为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既要有源头活水,也要能汇入新流,奔向大海。”
“谬论!”周老突然提高声音,“就是因为你们这种‘创新’,传统工艺才越来越失去本色!你们可知,日本保护‘人间国宝’,要求技艺必须完全按照古法传承,一丝不能改!”
“但我们不是在日本,周老。”铁柱不卑不亢,“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明式家具在当年也是创新,如今却成为传统经典。如果一味守旧,传统只会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失去生命力。”
谈话不欢而散。临走时,周老冷冷道:“草案我会坚持己见。你们好自为之。”
回程车上,铁柱心情沉重。他理解周老对传统的珍视,但不能认同这种封闭的保护观念。然而,周老在业内影响力巨大,他的态度很可能决定政策的走向。
接下来的几天,铁柱多方打听,得知环球工艺集团正在背后积极推动这一保守政策的出台。显然,他们无法在创新上与匠人村竞争,就想通过规则限制来打压。
“太卑鄙了!”二狗得知后愤愤不平,“正面竞争不过,就玩这种手段!”
铁柱反而冷静下来:“商业竞争从来不只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更是规则和标准的竞争。既然对方出招了,我们就接招。”
他立即组织团队研究对策: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表达意见,争取政策更加开放包容;另一方面准备第二套方案,即使最严格的政策通过,也能继续保持创新活力。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团队全力应对政策风险时,质量部门报告了一个严重问题:一批即将发往欧洲的漆器作品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裂纹。
“什么时候发现的?”铁柱立即赶到质检车间。
质检主管指着工作台上的十几件漆器:“昨天抽检时发现的。裂纹很细微,需要特定角度光线才能看见,但确实存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批产品使用的是一种新研发的环保大漆,旨在解决传统大漆可能引起的过敏问题。如果这个配方有缺陷,意味着前期的大量研发投入可能付诸东流。
“立即暂停所有使用新配方产品的发货,已经发货的通知客户暂停销售。”铁柱果断下令,“组织技术团队,尽快找出问题原因。”
三天过去了,技术团队仍然找不到裂纹产生的原因。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工艺,只有部分产品出现问题,毫无规律可循。
“就像有个幽灵在作祟。”王师傅沮丧地说,“我们检查了每一个环节,就是找不到原因。”
铁柱深夜独自留在实验室,对着出现裂纹的漆器样品沉思。灯光下,那些细微的裂纹如同蜘蛛网般蔓延,似乎在嘲笑着他们的无能为力。
突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裂纹的走向都有某种相似性,不是随机产生的。他立即叫来技术团队,让大家重点检查可能引起这种特定裂纹模式的外部因素。
又是两天不眠不休的排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一批新采购的晾干架有轻微的高频振动,这种人眼难以察觉的振动正好与新漆料的固化频率产生共振,导致漆面出现微裂纹!
“太隐蔽了!”技术主管惊叹,“如果不是您注意到裂纹的走向有规律,我们可能永远发现不了!”
问题解决了,但铁柱心中的疑虑未消:为什么偏偏是这批出口产品使用的晾干架有问题?其他车间的同款晾干架却完好无损?
他悄悄让马克调查采购流程。结果令人震惊:那批问题晾干架的采购经手人竟然是三个月前离职的一名采购员,而此人离职后很快就入职了环球工艺集团的一家关联公司!
“内鬼!”二狗气得拍桌,“肯定是他们故意采购有问题的设备!”
铁柱面色凝重:“但没有直接证据,我们不能贸然指控。更重要的是,这提醒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漏洞。”
他立即启动了全面的内部审计和流程优化,同时加强了对关键环节的监督。
就在质量风波刚刚平息时,林雪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大量质疑匠人村商业模式的帖子。
“这次的手法很聪明。”林雪展示着收集到的资料,“他们没有直接攻击我们的产品质量,而是质疑传统工艺是否应该产业化、商业化。”
铁柱浏览着那些文章,眉头越皱越紧。这些文章表面上理性客观,实则暗藏杀机:《传统工艺产业化是对文化的拯救还是破坏?》《匠人村模式:传统文化的新生还是终结?》《当手艺遇上资本,传统还能保持纯粹吗?》
最致命的一篇是一位自称“文化学者”的文章,深入分析了匠人村的发展模式,认为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必然导致传统工艺的“稀释”和“变异”,呼吁建立更严格的保护机制,实质上是在为周守传统的保守政策主张造势。
“这些文章在知识分子和文化圈子里传播很广。”林雪担忧地说,“很多我们合作的文化机构和学者开始表示疑虑。”
铁柱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它不再是对产品质量的质疑,而是对匠人村存在价值的根本性质疑。
当晚,铁柱独自登上匠人村后山。夜幕下的匠人村灯火通明,创新工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月光,如同一颗镶嵌在山谷中的明珠。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老旧照片——父亲站在简陋的工作坊前,手中拿着一件刚刚完成的木雕,脸上是满足而自豪的笑容。那时的父亲从未想过手艺能带来财富,只是单纯地热爱着创作的过程。
“爹,我做的对吗?”铁柱对着照片轻声问,“把传统工艺产业化,让更多手艺人过上好日子,但这是否也让手艺失去了原本的纯粹?”
山风拂过,带来远处溪流的潺潺水声,仿佛父亲的低语。
第二天,铁柱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暂时放缓商业扩张,举办一场“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未来”大型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手艺人、文化评论人甚至反对者,共同探讨这个根本性问题。
“老板,这风险太大了!”二狗反对道,“万一成了对我们的批判大会怎么办?”
“如果我们的模式经不起讨论和质疑,说明它确实有问题。”铁柱平静地说,“真理越辩越明。我们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包括批评的声音。”
研讨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铁柱特意让人给周守传统大师发了邀请函,还邀请了几位经常批评匠人村的学者。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受邀者都接受了邀请。或许,大家都关心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之路。
研讨会当天,匠人村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不同观点的学者和手艺人齐聚一堂,气氛既热烈又紧张。
周守传统大师首先发言,措辞严厉:“传统工艺的核心是‘传承’,不是‘创新’!现在有些企业打着传统的旗号,行商业化之实,这是对文化的消费和破坏!”
几位支持者点头附和。
轮到铁柱发言时,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图片:破败的传统工坊、年轻人都市打工后荒废的村落、因缺乏市场而放弃手艺的老匠人...
“周老说得对,传统需要守护。”铁柱声音沉痛,“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很多传统工艺只能走向消亡。我们村曾经有十二种独特手艺,现在只剩五种还有人会做。”
他切换图片,展示匠人村如何让这些手艺重获新生:年轻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手工艺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工艺的认可...
“产业化不是要稀释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活下去、传下去。”铁柱展示最后一张图片——一位年轻工匠正在教外国学员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只有在交流和创新中才能保持活力。封闭保护,最终只会让传统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会场陷入沉思。这时,一位中年手艺人站起来:“我是第六代刺绣传人。曾经我也认为必须完全遵循古法,直到我的女儿说‘刺绣老土’,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愿学。后来看到匠人村如何让刺绣变得时尚年轻,她才回来跟我学习。传统很重要,但让年轻人接棒更重要!”
这番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讨论的方向开始转变:不再是“要不要创新”,而是“如何创新才能守住传统的魂”。
研讨会持续了一整天,形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最后,就连周守传统大师的态度也有所软化:“或许...在保证核心技艺纯正的前提下,可以有一些适当的创新。”
会议结束时,铁柱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成立“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基金”,每年拿出匠人村利润的10%,支持纯手工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与产业化模式并行发展。
这一举措赢得了全场掌声,甚至连最保守的学者都表示认可。
夜幕降临,研讨会结束了,但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互联网上的质疑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讨论。
铁柱站在会议中心门口,送别各位参会者。周守传统大师临走时,破天荒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但别忘了根本。”
“谨记周老教诲。”铁柱恭敬地回答。
回办公室的路上,林雪兴奋地说:“赵总,研讨会后,之前犹豫的合作方都重新联系了我们,表示支持我们的模式!”
铁柱微笑,但眼神中仍有忧思:“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我担心还有更大的风浪在后面。”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了验证。深夜,当铁柱准备离开办公室时,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
“赵先生吗?我是环球工艺集团的前高管,有些信息您可能会感兴趣...”电话那端的声音压低,“他们正在策划一个更大的行动,目标是彻底摧毁匠人村的信誉...”
通话时间很短,但信息量巨大。挂断电话后,铁柱久久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匠人村。
山雨欲来风满楼。但他知道,只要根扎得深,再大的风浪也能挺过去。
远处的工坊还有零星灯火,那是仍在加班赶制作品的工匠。铁柱深吸一口气,拿起外套向工坊走去——此时此刻,他需要与他的团队在一起。
暗流再起,但匠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