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千里传讯
九江的春夜,潮湿而闷热。邓枫坐在旅部办公室内,窗外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却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桌上摊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机密文件,标题是《整肃军政系统实施方案》。文件用词隐晦,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肃杀之气,让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邓枫也不禁脊背发凉。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内部整顿。文件中提到的“跨党分子清理”、“思想纯化运动”,以及特别强调的“限期完成”,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大规模的清党行动已经迫在眉睫。
他起身锁好房门,从保险柜中取出一本《曾文正公家书》。书页间夹着一张微缩胶卷,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才获取的证据——一份更详细的清党计划草案,其中包括首批重点审查人员名单。
名单上,叶怀远的名字赫然在列。
邓枫的指尖微微颤抖。作为潜伏者,他本该继续保持静默,等待组织的指令。但这一次,时间已经不允许了。
他取出特制的密写药水,在一张看似普通的家书用纸上开始书写。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斟酌,既要传达足够的信息,又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父亲大人敬启:儿在九江一切安好,近日军中事务繁忙,恐难及时通信。闻家乡商会将有大变,望早作准备,尤其注意仓库货物清点,勿使重要物资受损。此事务必机密,切不可走漏风声...”
这封看似寻常的家书,实则暗藏玄机。“商会将有大变”暗示清党行动,“仓库货物”代指党内同志,“机密”二字更是直接点明情况的紧急性。
写完密信,他小心地将其封入一个特制的信封。这封信将通过一条极其危险的线路送出——利用明天前往武汉汇报工作的机会,交给一个只在最紧急情况下启用的联络点。
这一夜,邓枫辗转难眠。每一次闭上眼睛,都会浮现出叶怀远和其他同志被捕的画面。他知道,这份情报一旦送出,自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联络点是否还安全?交通员是否可靠?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身准备出发。在镜子前,他仔细整理着军装,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今天,他必须表现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镇定自若。
“旅座,车备好了。”副官在门外报告。
邓枫深吸一口气,拿起公文包:“走吧。”
前往武汉的轮船上,邓枫站在甲板上,看似在欣赏江景,实则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江水滔滔,一如他此刻的心绪。他注意到有两个陌生面孔似乎在不远处窥视,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已经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在武汉的汇报会议枯燥而冗长。邓枫机械地回答着上级的询问,心思却早已飞到了那个位于汉口法租界的联络点——一家名为“春风”的书店。
会议结束后,他以购买书籍为名,来到了书店。店门上的风铃叮当作响,一个戴着眼镜的老者从书架后抬起头。
“长官需要什么书?”老者的声音平静如水。
“我想找一本《曾文正公家书》。”邓枫按照暗号回答。
老者的眼神微微一动:“抱歉,这本书刚刚售罄。不过有一本《曾国藩家书》,内容相近,长官可要看看?”
暗号对上了。邓枫点点头,跟随老者走进内室。在书架遮挡的角落里,他迅速将密信塞进一本厚厚的《辞海》中。
“形势危急,务必尽快送达。”邓枫压低声音。
老者神色凝重:“明白。这条线以后不能再用了,您要多保重。”
整个过程不过两分钟,邓枫却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当他走出书店时,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
回程的路上,邓枫一直保持着高度警觉。他注意到监视的人似乎增多了,这让他更加确信清党行动即将开始。如果情报不能及时送达,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回到九江旅部,他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同时开始有意识地销毁一些可能引起怀疑的文件和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份被遗漏的名单副本——上面竟然有罗友胜的名字。
这个发现让他心头一紧。罗友胜虽然与左派军官有过交往,但本质上是个纯粹的军人。如果连他都被列入监视名单,说明这次清党的范围远比他想象的更广。
他沉思片刻,决定冒险给罗友胜一个暗示。
“友胜,最近风声很紧,你要多注意。”在一次巡查阵地时,邓枫看似随意地提醒道,“特别是与一些思想激进的人交往,要把握好分寸。”
罗友胜愣了一下,随即会意:“旅座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看着罗友胜离去的背影,邓枫心中五味杂陈。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不知何时就会被巨浪吞没。
深夜,他独自站在旅部楼顶,望着满天星斗。那份情报此刻应该已经在送往南方的路上,而他和无数同志的命运,也都系于这薄薄的几页纸上。
“但愿还来得及。”他轻声自语,声音消散在夜风中。
远处的长江在月光下泛着银光,静谧而深邃。但邓枫知道,在这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风暴正在酝酿。而他,将继续在这场风暴中,履行自己作为“启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