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忠诚”的表演
九江的军政联席会议,设在原道尹公署的大礼堂内。鎏金穹顶下,将星云集,北伐军各路高级将领分坐长桌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
邓枫坐在靠近末席的位置,肩章上的将星在吊灯下泛着冷光。作为在场最年轻的将官,他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谦逊姿态,目光却敏锐地扫视全场。
蒋总司令步入会场时,所有将领齐刷刷起立。这位北伐军总司令身着戎装,面色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坐。”简单的口令,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会议先是讨论了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当话题转到部队整编时,蒋总司令突然看向邓枫:
“邓旅长,听说你对德式建军颇有研究?”
邓枫立即起身:“报告总司令,卑职在德国留学时,曾对德军编制略有涉猎。”
“说说看。”蒋校长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我军当下该如何整编?”
这个问题暗藏玄机。邓枫心念电转,知道这既是对他能力的考察,也是对他立场的试探。
“卑职以为,”他字斟句酌,“整编当以提升战力为要。德军之所以强,在于其完善的参谋体系和精干的编制。我军的整编,亦当遵循此道。”
他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拿起教鞭:“以步兵班为例,当前我军的十二人编制过于臃肿。若改为九人制,分正副射手和弹药手,既可提升机动性,又能保证火力延续。”
校长微微颔首:“继续说。”
“再者,”邓枫的教鞭指向地图上的后勤线路,“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当设立专门的运输营,统一调配物资。如此,前线将士方能无后顾之忧。”
几位老派将领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邓枫知道,他提出的这些改革,势必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政治部副主任周凤岐突然插话,“邓旅长对部队的政治建设,有何高见?”
这才是真正的考题。全场目光都聚焦在邓枫身上。
邓枫放下教鞭,面向校长:“卑职以为,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于统一思想。北伐之所以节节胜利,正因全军上下目标一致。”
他停顿片刻,继续道:“然近来军中思想纷杂,有人对总理遗训阳奉阴违,此风断不可长。”
“哦?”蒋校长挑眉,“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
“卑职以为,”邓枫声音沉稳,“当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但对那些执迷不悟、危害革命事业者,也绝不能姑息。”
这个回答既表明了立场,又不过分激进,显得深思熟虑。
蒋校长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听说你与叶怀远私交不错?”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邓枫感到后背渗出冷汗,但面色不变:
“叶团长是黄埔同窗,在战场上也是条汉子。但若其行为危害革命,卑职定当以大义为重。”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与叶怀远的关系,又表明了立场。
蒋校长不再追问,转而讨论其他议题。但邓枫知道,刚才的问答已经让他在总司令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结束后,校长特意留下邓枫:
“云帆,陪我到花园走走。”
冬日的官邸花园略显萧瑟,两人沿着碎石小径缓缓而行。
“你在德国的导师,是古德里安将军?”校长突然问。
“是。古德里安将军对装甲作战颇有研究。”
“嗯。”蒋校长停下脚步,望着枯枝上的残雪,“如今党内有些人,对继续北伐心存疑虑。你怎么看?”
邓枫心中警铃大作。这个问题比会议上的所有提问都更加敏感。
“北伐是总理遗志,必须完成。”他谨慎选择措辞,“但用兵之道,一张一弛。眼下整顿内部,巩固已光复地区,也是当务之急。”
这个回答既表明了支持北伐的立场,又暗示了对整顿内部的支持,可谓面面俱到。
校长满意地点头:“说得很好。云帆,你年轻有为,更难得的是头脑清醒。好好干,党国需要你这样的青年才俊。”
“谢总司令栽培!”
回到下榻处,邓枫才发现内衫已被冷汗浸透。刚才那场“忠诚”的表演,耗尽了他全部心力。
他走到镜前,看着镜中那个肩佩将星的年轻军官。这张面孔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像一个精心雕琢的面具。
但这就是他选择的道路。用敌人的信任作阶梯,在权力的核心越陷越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
窗外传来熄灯号的声响,悠长而寂寥。
邓枫解开领口,长长舒了口气。今天的表演很成功,他在蒋校长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但这意味着,将来可能被要求去做更违背本心的事。
他取出那本《曾文正公家书》,在灯下久久凝视。书页间那些无形的字迹,记录着他真实的信仰与忠诚。
“为了最终的胜利。”他轻声自语,吹熄了油灯。
黑暗中,他仿佛看见了叶怀远那双了然的眼睛。那些不能相认的同志,那些必须保持的距离,都是这条路上必须承受的重量。
明天,还有新的表演在等待。而他,将继续戴着面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孤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