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捷报与暗影
南昌的冬天难得放晴,阳光透过督军府会议厅的彩色玻璃,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一场隆重的授勋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到场的都是北伐军中的高级将领和立功军官。
邓枫站在受勋队伍的最前列,崭新的中校戎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胸前已经别上了一枚三等宝鼎勋章,这是对他率部首先攻入南昌的褒奖。
“邓团长少年英雄,实乃我军楷模。”授勋的何亲日亲自为他整理勋表,声音洪亮得足以让全场听见。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邓枫挺直脊背,保持着标准的军姿,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他看见陈参谋长赞许的目光,也看见王柏龄等人眼中的嫉恨,更看见那些真心为他高兴的同袍。
这一刻,他确实是全场最耀眼的存在。
然而无人知晓,就在两个小时前,他刚通过秘密渠道送出了一份重要情报:国民党右派正在策划全面的具体步骤和首批黑名单。
邓团长,请谈一谈您的感想。主持仪式的政治部副主任周凤岐将话筒移到他面前。
邓枫深吸一口气,用恰到好处的激动语气说道:枫何德何能,受此殊荣。这份荣耀属于独立团全体将士,属于每一个为北伐流血牺牲的同袍!
他的声音在会场回荡,真挚而有力,再次引来热烈的掌声。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番慷慨陈词中,有多少字句是经过精心斟酌的表演。
仪式结束后,邓枫立即被记者团团围住。镁光灯在他眼前不停闪烁,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邓团长对下一步军事行动有何看法?
听说您曾在柏林留学,能否谈谈中德军事合作的前景?
有消息称您即将晋升上校,是否属实?
邓枫从容应对,每一个回答都既展现了军人气概,又不失谦逊得体。他在镜头前的完美表现,很快就会被各大报刊争相报道,进一步巩固他北伐英雄的形象。
好不容易摆脱记者,陈参谋长的副官又迎了上来:邓团长,参座请您到书房一叙。
书房里,陈参谋长正与几个心腹谈话。见邓枫进来,他笑着招手:云帆来得正好,我们在讨论整编方案。你的独立团表现突出,总司令部决定将其扩编为独立旅,由你担任旅长。
这突如其来的晋升让在场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独立旅长通常是少将衔,这意味着邓枫即将成为北伐军中最年轻的将官之一。
参座厚爱,枫只怕资历尚浅,难以胜任。邓枫适时表现出惶恐。
诶,非常时期,就当非常之用。陈参谋长拍拍他的肩膀,你的能力有目共睹。不过......
他话锋一转,神色严肃起来:扩编后的独立旅,政治审查必须严格。特别是军官人选,绝不能有任何不可靠分子。
邓枫心中一凛,知道这才是重点:请参座明示。
你团里的罗友胜,虽然作战勇猛,但与左派分子过往甚密。这样的人,不宜在新编部队中担任要职。
邓枫立即明白,这是对他的一次试探。他面不改色:罗副团长确有其才,但既然参座认为不妥,卑职自当遵命。不知参座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这个回答显然让陈参谋长十分满意:具体人选你来定,总之要可靠。另外,新编部队的政治教育要加强,我会派几个政训干事过去。
离开督军府时,已是黄昏时分。邓枫坐进轿车,这才允许自己流露出一丝疲惫。今天这场授勋仪式,比他指挥一场战役还要耗费心神。
去江边。他对司机说。
轿车沿着赣江缓缓行驶。邓枫摇下车窗,让江风吹散满身的酒气与虚伪。
在那些欢呼与掌声背后,他清楚地感受到暗流的涌动。周凤岐看似热情的眼神中暗藏审视,陈参谋长的提拔背后带着试探,同僚的祝贺中夹杂着嫉妒与猜疑。
每一个笑容都可能藏着刀,每一句赞美都可能是个陷阱。
更让他心痛的是,为了取信于上层,他不得不牺牲像罗友胜这样忠诚的部下。虽然他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日后定会设法补偿,但这份愧疚依然沉重。
轿车在一处僻静的江岸停下。邓枫独自下车,沿着江堤漫步。
夕阳西下,江面泛着金色的波光。对岸的南昌城在暮色中显得宁静而祥和,丝毫看不出不久前的战火痕迹。
他从怀中取出那枚宝鼎勋章,在夕阳下细细端详。这枚代表着荣誉与地位的勋章,此刻却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承受。
真是讽刺。他轻声自语。
就在他受勋的同一天,他亲手送出的情报可能会导致一批同志被捕。而他获得的每一次晋升,都意味着要在敌人的阵营中陷得更深,也意味着将来可能要做出更痛苦的选择。
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提醒他时间不早了。
邓枫小心地收起勋章,又变成了那个英气逼人的年轻将领。他必须赶回驻地,准备部队的扩编事宜,也要设法安抚罗友胜。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需要寻找机会,将陈参谋长透露的整编计划和政训干事的名单送出去。这些情报,或许能帮助组织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坐回轿车时,他无意中瞥见后视镜中的自己。那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那双深邃而冷静的眼睛,连他自己都觉得陌生。
回团部。他的声音恢复了往常的沉稳。
车子发动,驶向暮色渐深的城市。邓枫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计算着下一步的行动。
捷报与暗影,荣誉与危险,永远如影随形。而他,必须在这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处,继续这场孤独的舞蹈。
为了那个最终的黎明,他愿意永远戴着面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