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寇之乱平定后,苏墨当即召集众人商议海防建设。周小宝捧着沿海地形图,指尖划过海岸线:“苏大人,岭南海岸线绵延千里,仅靠军队驻守难以周全。我建议在关键港口修建三座炮台,再在渔村之间设立十座烽火台,形成‘炮台御敌、烽火传讯’的防御网。”
他俯身指着图纸上的三个红点:“这三处是海寇最易登陆的海湾,水深适宜船只停泊,且靠近村落。炮台需用巨石垒砌,配备重型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射程可达一里;烽火台每隔三里一座,一旦发现海寇,白天举烟、夜间点火,消息半日就能传遍沿海各地。”
苏墨点头赞许:“此计甚妙。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的打造,就交由你负责;炮台和烽火台的修建,由赵都尉协调军队和民团,务必在三个月内完工。”
林文轩补充道:“我会在每座烽火台和炮台旁设立医疗点,配备草药和急救器械,同时编写《海防防疫手册》,教守军和百姓如何应对战乱中的伤病和疫病。”
工程启动后,沿海百姓纷纷响应。渔民们自发捐献木材和石料,青壮年加入修建队伍,妇女们则为施工人员洗衣做饭、熬制汤药。周小宝整日泡在工匠营,根据海寇船只的高度和防护情况,反复调整投石机的角度和射程,还改良了火箭发射器,让火箭能精准命中船只要害。
“投石机的配重需增加五十斤,才能将巨石投到一里之外;火箭的箭头要裹上浸油的麻布,点燃后威力更大。”周小宝一边指导工匠们调试器械,一边记录数据,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也浑然不觉。
然而,就在海防工程即将完工时,沿海突然传来急报:海寇余党纠集了更多船只,趁夜偷袭了一座尚未完工的烽火台,杀死了驻守的几名士兵,还烧毁了部分施工材料。
苏墨接到消息,立刻召集众人议事。赵都尉怒声道:“这些余党真是贼心不死!我愿率领军队,出海追击,将他们一网打尽!”
周小宝却摇了摇头:“海寇余党熟悉海路,且行踪不定,出海追击怕是会中他们的埋伏。不如将计就计,利用即将完工的炮台和烽火台,设下陷阱,引他们上钩。”
他指着地形图说道:“这座被偷袭的烽火台,位于两座炮台之间。我们可以故意放慢修复速度,让海寇以为有机可乘。同时,在两座炮台内埋伏重兵,在烽火台周围的海域布置水下暗桩,等海寇再次来袭时,三面夹击,将他们歼灭。”
林文轩补充道:“我会在烽火台附近的村落里,安排医疗队隐蔽待命,同时让百姓们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伤亡。”
苏墨采纳了周小宝的计策,立刻下令按计划部署。几日后,海寇余党果然再次来袭。他们看到烽火台仍在“抢修”,且守军寥寥,便放心大胆地靠岸,准备再次烧毁烽火台。
就在他们登岸的瞬间,两座炮台突然响起号角,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同时开火,巨石和火箭如雨点般砸向海寇的船只。海寇船只被砸得粉碎,船上的海寇纷纷跳水逃生,却被水下的暗桩刺穿,死伤惨重。
岸上的海寇见状,想要撤退,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军队和民团包围。苏墨亲自率军冲锋,周小宝指挥民团用简易的防御器械阻挡海寇,林文轩则带着医疗队在后方救治伤员。经过半日的激战,海寇余党被全部歼灭,首领也被活捉。
此次战役后,海防工程加速完工。三座炮台巍然矗立在海岸线上,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整装待发;十座烽火台连绵不断,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预警防线。苏墨还下令组建了海上巡逻队,由熟悉海路的渔民和士兵组成,每日在沿海巡逻,防范海寇入侵。
林文轩则在沿海各地设立了医馆和防疫站点,培训了一批本地的医护人员,分发了《海防防疫手册》,让百姓们学会了基本的急救和防疫知识。“以后不管是海寇来袭,还是突发疫病,我们都能从容应对了。”林文轩看着新建的医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海防体系建成后,岭南沿海再无海寇侵扰。百姓们安居乐业,渔民们放心出海捕鱼,沿海的市集也日益繁荣。京城再次下旨嘉奖,称赞岭南的海防建设为全国典范,下令各地效仿。
这日,苏墨、周砚、周小宝、林文轩登上最东边的炮台,眺望茫茫大海。海风拂面,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轰鸣。周砚感慨道:“如今海防稳固,百姓安宁,岭南总算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
苏墨点了点头:“这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更离不开岭南百姓的支持。海防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还要不断改良器械,加强巡逻,让岭南的海岸线永远固若金汤。”
周小宝望着大海,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会继续改良投石机和火箭发射器,让它们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将来,我还要设计出更先进的战船,让我们的海上巡逻队能主动出击,保卫岭南的海域。”
林文轩也说道:“我会继续推广医疗和防疫知识,让岭南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同时,我还要编写更多实用的医书,培养更多的医护人才。”
苏墨看着身边的年轻一代,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岭南的未来,已经交到了这些有学识、有担当、有爱心的年轻人手中。只要他们坚守本心,携手并肩,岭南就会永远安宁繁荣,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