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三百年,夏。
沧京城的盛夏,骄阳似火,蝉鸣阵阵。但皇宫和各大衙门内,却是一片忙碌景象。苏慕言晋升左都御史、姜承宇出任礼部侍郎后,两人联手推动了一系列新政,朝堂之上气象万千。
苏慕言执掌御史台后,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力度。他建立了“御史巡查制度”,每年派遣御史分赴全国各地,明察暗访地方官员的政绩与操守。同时,他还奏请皇上,设立了“百姓上书通道”,鼓励百姓直接向朝廷举报贪官污吏。这些举措使得官场风气愈发清明,贪腐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而姜承宇在礼部任上,也颇有建树。他深感江南之行中所见教育凋敝之痛,于是奏请皇上改革科举制度,增加“经世致用”之学的考核比重,不再一味以诗赋取士。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官学,修缮破败的书院,为寒门学子提供更多求学机会。这些改革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广泛赞誉,也为朝廷选拔了一批务实之才。
两人的新政不仅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更赢得了皇上的绝对信任。皇帝姜允谦对他们倚重有加,许多国家大事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时间,姜、苏二人成为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年轻官员。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这日,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从北方边疆送到了皇宫。军报称,北境的“蛮族”部落突然撕毁了与长明国签订的和平协议,率领十万铁骑入侵边境,接连攻破了三座城池,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形势十分危急。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百官们纷纷在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有的主张立刻出兵讨伐,有的则认为蛮族势力强大,应该先议和,再做打算。
皇帝姜允谦坐在龙椅上,脸色凝重。他看着殿下文武百官争论不休,心中也十分纠结。北境蛮族素来强悍,此次来势汹汹,若是贸然出兵,恐难取胜;但若是议和,又会有损长明国的国威。
“众卿安静!”姜允谦沉声说道,“此事事关重大,朕需要听听你们的意见。姜毅,你是永宁侯,久经沙场,你怎么看?”
姜毅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蛮族狼子野心,此次入侵,显然是有备而来。若是一味退让,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臣认为,必须立刻出兵讨伐,以示我长明国之威!”
“陛下,臣附议!”兵部尚书刘忠也出列说道,“臣愿率领大军,前往北境,平定蛮族叛乱!”
这时,二皇子的旧部、如今已被重新启用的户部尚书王修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妥。蛮族铁骑骁勇善战,我军长驱直入,恐难适应北境气候与地形。不如先派遣使者前往蛮族议和,拖延时间,同时在国内积极备战,待时机成熟再出兵不迟。”
“王大人此言差矣!”苏慕言出列反驳道,“蛮族贪婪成性,议和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而且,他们刚刚攻破我三座城池,此时议和,无疑是向他们示弱,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我朝?臣认为,姜侯爷和刘尚书所言甚是,应当立刻出兵!”
姜承宇也出列说道:“陛下,苏大人所言极是。而且,臣认为,此次出兵,不仅要平定蛮族叛乱,更要趁机巩固北境边防,防止他们再次入侵。臣愿意前往北境,负责粮草后勤之事,为大军提供保障。”
百官们再次争论起来,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互不相让。
皇帝姜允谦听着百官的争论,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说道:“朕意已决!蛮族入侵我疆土,残害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朕决定,命兵部尚书刘忠为北伐大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即刻启程,前往北境讨伐蛮族!姜毅,朕命你为副将,辅佐刘忠。苏慕言,朕命你为监军,监督大军粮草供应与军纪。姜承宇,朕命你留在京城,负责统筹粮草、军械的调度,确保前线供应无虞!”
“臣等领旨!”刘忠、姜毅、苏慕言、姜承宇齐声应道。
散朝后,四人立刻分头行动。刘忠和姜毅前往军营,整顿军队,准备出征。苏慕言则留在御史台,制定监军章程,确保大军纪律严明。姜承宇则前往户部和工部,协调粮草和军械的调度。
几日后,北伐大军在沧京城外的校场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皇帝姜允谦亲自为大军送行,勉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国争光。
“将士们!”姜允谦站在高台上,高声说道,“蛮族入侵我长明国疆土,杀害我同胞,此乃奇耻大辱!朕命你们,率领大军,北伐蛮族,收复失地,还北境百姓一个太平!朕在京城,等待你们凯旋的消息!”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二十万大军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随后,刘忠和姜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境开去。苏慕言也带着几名御史,随同大军一同前往。
姜承宇站在城楼上,看着大军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期待。他知道,北境之战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北境百姓的安危,更关系到长明国的国运。他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大军的胜利提供坚实的支持。
而此时的北境,蛮族大军已经攻克了第四座城池,正朝着北境的重镇“雁门关”逼近。雁门关地势险要,是北境的门户,一旦失守,蛮族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威胁到中原腹地。
雁门关守将李锐,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深知雁门关的重要性,已经率领城中的一万守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加固了城墙,储备了足够的粮草和军械,誓要与雁门关共存亡。
“将军,蛮族大军已经到了雁门关外十里处,正在安营扎寨。”一名斥候匆匆跑来禀报。
李锐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黑压压的蛮族大军,脸色凝重:“知道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不得有丝毫松懈。蛮族骁勇善战,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是,将军!”
蛮族大军的首领,名叫“巴图”,是一个身材高大、满脸胡须的壮汉。他看着眼前的雁门关,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传我命令,明日一早,全力攻城!务必在三日之内拿下雁门关!”
“是,大汗!”蛮族将领齐声应道。
一场惨烈的攻城战,即将在雁门关展开。而北伐大军还在途中,远水解不了近渴。雁门关的安危,牵动着整个长明国的心。
姜承宇在京城,每天都在关注着北境的战况。当他得知蛮族大军逼近雁门关的消息后,心中十分焦急。他立刻召集户部和工部的官员,召开紧急会议。
“各位大人,北境战况危急,蛮族大军已经逼近雁门关。我们必须加快粮草和军械的调度速度,尽快将物资送到北境前线。”姜承宇严肃地说道。
“姜大人,不是我们不加快速度,实在是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啊。”户部侍郎苦着脸说道,“而且,最近江南地区又发生了水灾,一部分粮草要优先运往江南赈灾,能调配给北境的粮草已经不多了。”
“江南水灾之事我已知晓,但北境战事更为紧急!”姜承宇说道,“江南的赈灾粮草可以暂缓调拨,先确保北境的供应。另外,我已经奏请皇上,下令让沿途各州府协助运输,务必在十日之内,将第一批粮草和军械送到雁门关。”
“是,姜大人!”
姜承宇又说道:“另外,我还需要你们统计一下全国的粮草和军械储备情况,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前线需要,我们能够及时调配。”
“是!”
会议结束后,姜承宇立刻撰写了一份奏折,向皇上禀报了北境的战况和粮草调度的情况,并请求皇上下令沿途各州府协助运输。
皇帝姜允谦看到奏折后,立刻批准了姜承宇的请求,下令全国各州府全力协助北伐大军的粮草和军械运输。
在姜承宇的努力下,第一批粮草和军械终于在十日之内送到了雁门关。李锐得到粮草和军械的补充后,士气大振,更加坚定了与雁门关共存亡的决心。
而此时,北伐大军也已经到达了北境的“云州”,距离雁门关还有三日的路程。刘忠和姜毅得知雁门关的情况后,立刻下令大军加速前进,务必在蛮族大军攻破雁门关之前赶到。
一场决定长明国北境安危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姜毅、苏慕言、姜承宇等人,都在为这场大战而努力着。他们深知,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能够保卫北境的疆土和百姓,更能够巩固长明国的统治,让长明国的盛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