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赞同地点了点头:“根据我祖父的考古笔记,真正的昆仑仙境并非虚无,巴蜀地区出现的延维蛊便是明证,说明天下龙脉与西山昆仑确实存在。
不过,几千年前一场大雪封山之后,就再也没人找到真正的西昆仑。
而且,所有知晓西昆仑位置的人,要么已经离世,要么永远守口如瓶。
这件事原本已渐渐被人遗忘,直到几十年前,铜渊声称找到一个长生不老之人,那人曾到过西昆仑。可惜他只透露了零星线索,便离奇死亡。
那也正是几十年前,三教九流内部纷争的导火索。”
这是我们至今听过最令人震惊的消息。
“所以,去过西昆仑的人就能长生不老?难怪铜渊费尽心思。”刘飒环抱双臂沉吟道。
王硕挑眉反问:“怎么?你之前不知道?”
“我?我为什么会知道?”刘飒刚反驳完,随即反应过来,“难道九世家守护的,就是这个秘密?”
“恐怕只是其中一部分。”一直沉默的了尘和尚忽然开口,“但整件事确实都与西昆仑有关。”
王硕在桌上摊开一张地图,指向重庆境内的巫山地区:“当年我祖父为了追查西昆仑之事,和当时派出的十几支考察队一样深入险境,但只有他们找到了一些线索。可惜在真正抵达西昆仑之前,整支队伍全部遇难。”
我轻拍他的肩表示安慰。
王硕叹了口气,拭去眼角的泪痕,手指沿三峡水路移动:“接下来我们要去巫山,这是目前所知与西昆仑最后有关联的地方。据我祖父所说,解除蛊毒的最后一道方子,也可能藏在那里。”
“这有什么依据?”
“你们看。”王硕取出他祖父遗留的笔记,其中夹着一幅拓印的壁画。
壁画中,一位仙女自天而降,无数巨蛇伏地叩拜。最大的一条蛇托起仙女,两侧是高耸的群山,脚下是奔腾的江水。
蛇群之间还有六人正在跪拜神女,据记载为首的是巴人先祖,其余五人是古代巴人部落的首领。
“再看这里。”他翻到下一页。
后面两幅壁画分别描绘了巴蛇吞象,以及一只有翼的白虎。
我一怔,想起之前在蚕丛墓上游见过的白虎石像。如此看来,那尊石像出现在蜀地,或许正暗示巴蜀两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也就是说,巴蜀两地可能曾共同炼制出延维蛊。
因此,蜀地才会出现巴人崇拜的白虎图腾。
“看来我们还得再走一趟巫山。”我们一致决定立即动身。
与陶清、李悦匆匆道别后,我们便朝三峡方向出发。
依照王硕祖父笔记中的路线,我们并未直接南下进入重庆,而是先向东前往大巴山一带。
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延维”的巨蛇,身长通天,被视作如扶桑建木一般的天梯。
直到帝喾绝地天通,斩断人神之间的通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斩杀延维。
而大巴山,据说正是延维尸骨所化。因其又名“大巴蛇”,故得此山名。
大巴山连绵千里,山势险峻。
想要攀登绝非半日可成,但进山的路径,倒也并非没有。
抗战时期,大巴山曾是分隔汉中与巴蜀的天然屏障,前人开辟了不少山路便于通行。
要寻找巫山之谜,最省力的办法是沿着铁山爷爷曾经走过的路线前进,不过这条路需要绕远,首先得找到位于巴中一带的古米仓道。
据说这是过去连接汉中与东北方向的运粮要道,纵横交错,往东北可直通陕西,横向则能进入大巴山。
经过米仓山时,我们果然发现了陈远带领另一支考古队之前挖掘的地下暗道。
开凿这路原本费时费力,甚至比翻山越岭更辛苦,但对我们这些后来者而言,却是极大的便利。
看来陈远早就预料到自己无法探明全部真相,所以为铁山留下了这条后路。
只是他如何确信铁山一定能找到他的笔记?事情似乎并不简单。
暗道的尽头并非直抵巫山,而是在巴山的一处山坳中开辟了出口。
天色已晚,我们无法继续出山,只好就地扎营。
入夜后,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说来也巧,早晨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一整天在隧道中穿行,夜里竟下起雨来。
帐篷里点起便携火炉,五人挤坐在一起,竟感到几分难得的暖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了尘和尚忽然吟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确实十分应景。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诗中的“巴山”并非大巴山,而是古时的缙云山。
“这里虽非古代的巴山,却和那座巴山——也就是如今的缙云山,有着某种渊源。”了尘忽然开口。
“渊源?什么渊源?”
“嗯——说来话长,该从何讲起呢。”了尘靠在一旁,闭目思索片刻,说道:“关于巴山的来历众说纷纭,但唯一能把现在的巴山与缙云山联系起来的,只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缙云山一带居住着两个部落,一个叫巴,一个叫丛。两族和睦相处,他们所居的石穴中有一眼神泉,据说泉水可治百病。”
“然而怀璧其罪,正是这眼神泉,为他们招来了灾祸。”
第92章 阴兵借道
“相传轩辕黄帝晚年好战,他麾下有一人名为缙云氏,神通广大,能驱使魑魅魍魉。
缙云氏有个儿子叫荼,生性残暴,作恶多端。
黄帝欲杀之以平民愤,缙云氏心中恐惧,便与高辛氏商议。高辛氏也曾因八个儿子皆行为不端而被黄帝囚禁,等待处决。
二人想出一计,称巴山有眼神泉,若能取得神泉,或可换取子女性命。
于是他们向黄帝进言,黄帝欣然应允,命荼为帅,高辛八子为将,征讨巴山。巴、丛两族势单力薄,节节败退,最终仅剩九人幸存,退守至易守难攻的巴山之上。
荼见状大怒,眼中喷出烈焰……”
将那九人与巴山一同焚毁,烈焰持续了九天九夜。
直到一场大雨才将火扑灭,那九人随巴山化为九座山峰。
此役因离立下大功,便以他的姓氏将此山命名为缙云山。
但事情并未结束。
正当离等人以为大获全胜时,巫山神女突然降临,带走了一些被俘的巴族人。
黄帝军队欲追击,却出现无数巨蟒和白虎,将他们吞噬。
事后,巨蟒带着巴人逃离,化作了如今的巴山,而白虎则成为巴人崇拜的对象。
因离所放之火至今未完全熄灭,所以缙云山常有夜雨浇淋火焰,时而还能听到震天的厮杀声。”
“那离呢?”阿辉像个听故事入迷的孩子般问道。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了却和尚微微一笑。
我思索片刻,问道:“泉水,难道就是长生水?”
了却和尚伸了个懒腰说:“只是个故事而已,小僧困了。各位晚安。”
哈欠是会传染的。
了却和尚睡下后,我们几人也感到困意袭来。
纷纷躺下,熄灯入睡。
但我躺下闭眼后,却毫无睡意。
我在想了却和尚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只是随便聊聊吗?
神奇的泉水。
轩辕黄帝。
缙云氏。
似乎故事的某些部分与我们之前的经历隐隐相关。
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我坐起来看向帐篷的透明窗户,外面的雨似乎小了些。
山坳里寂静无声。
我突然想出去走走。
于是轻轻拉开帐篷的门帘,走了出去。
此时天空乌云散尽,月明星稀。
空中飘着大片尚未远去的暗云。
我抬头望天,看着月亮。
心中默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也不知倩姨怎么样了。
姑姑在做什么。
突然!
我隐约看到一条长长的影子在云层与月光间掠过。
我心想是不是看月亮太久,眼花了?
我揉了揉眼睛,再望向天空,似乎什么也没有。
于是心下稍安。
正当我转身准备回帐篷时,忽然看见地上多了一道影子,那影子速度极快,一闪而过。
我心里一惊。
立刻转身抬头望去。
这一次,我看清楚了。
在云层与月光间穿梭的,竟是一条蛇形的生物!
它会飞!
而且能在云中穿行!
难道是活着的真龙?!
只是手边没有望远镜,看不清天上到底是什么。
最后那影子再未出现,我只好放弃。
可就在我再次转身准备回帐篷时。
我听到山坳里传来某种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不像雷声。
也不像鸟鸣。
更像车前的马铃,叮铃铃,叮铃铃。
那声音由远及近。
起初模糊难辨,渐渐我能听清,那是车铃,而且不止车铃,还有沉重的脚步声和马蹄声。
我心里十分疑惑,现在还有人驾马车?
深更半夜谁会来这里驾马车?
这不是普通的马车声。
留给我的唯一想法就是——
阴兵借道!
我心中一惊,顿时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就在那一刻,背后突然伸来一双手。
一只手搂住我,另一只手紧紧捂住我的嘴,硬是将我拖进了帐篷。
我惊慌回头,发现原来是明远和尚。
他眯眼微笑,对我做了个“嘘”的手势,随后拉上帐帘,指向透明的塑料窗,示意我往外看。
我悄悄望出去。
帐篷里忽然冷了下来。
明明刚下过雨,现在才九月初,不该这么冷。
但随着一阵铃声逼近,帐内温度骤降,仿佛寒冬突至。
旁边熟睡的大山裹紧被子,嘟囔着翻了个身。
阴冷让我不住发抖,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从心底升起,令人恐惧。
外面的马蹄声和脚步声越来越清晰,那不是几个人,而是成百上千人整齐行军的声音。
步伐一致,地面随之震动。
原本平静的窗外,骤然刮起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