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年味渐浓。阿桂快两岁了,小嘴越发伶俐,不仅“为什么”层出不穷,还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常语出惊人,带着一种稚气未脱的哲理,让人忍俊不禁,又若有所思。
一天,苏晚晴带阿桂去菜市场。看到鱼贩杀鱼,阿桂瞪大眼睛,看着挣扎的鱼,突然大声说:“鱼鱼疼!不杀!” 周围人都笑了。鱼贩逗他:“不杀鱼,你吃什么呀?”阿桂皱着小眉头,认真想了想,指着旁边的豆腐说:“吃白白!” 回家路上,他还在念叨:“鱼鱼水里游,开心。杀了,哭哭。”苏晚晴耐心解释食物链,阿桂似懂非懂,但晚饭时,他盯着桌上的鱼,迟迟不动筷子,最后小声说:“阿桂吃菜菜,鱼鱼……不哭。” 那份对生命的朴素怜悯,让林凡和苏晚晴动容。
楚月来家里,说起抓了个小偷,语气愤慨。阿桂正在玩小汽车,抬头插嘴:“坏蛋,不乖!干妈棒,抓!” 楚月乐了,抱起他:“对!干妈抓坏蛋,保护好人!”阿桂搂着她的脖子,补充一句:“坏蛋,妈妈伤心。要乖。” 在他简单的世界里,坏蛋让妈妈伤心,所以不乖。楚月愣了一下,揉揉他的脑袋:“小子,话糙理不糙。”
家里大扫除,苏晚晴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她正懊恼,阿桂跑过来,看看碎片,看看妈妈,伸出小手拍拍她的背,奶声奶气地安慰:“妈妈不怕。碗碗碎了,哭哭。买新的,笑笑。” 他把物品拟人化,认为碎了会“哭”,但可以买新的让它“笑”。这独特的安慰让苏晚晴心里一暖,抱起儿子亲了亲。
对“分享”,他有了自己的理解。小雅送来新做的点心,阿桂拿起一块,先跑到奶奶轮椅前:“奶奶吃!” 林母微笑着微微摇头,示意他吃。阿桂不依,踮着脚非要递到奶奶嘴边:“好吃!奶奶笑!” 直到林母象征性地抿了一小口,他才心满意足地自己吃起来。秦雪见夸他:“阿桂真乖,知道分享。”阿桂响亮地回答:“大家一起吃,甜!” 在他心里,分享能放大快乐。
甚至开始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林凡周末加班,阿桂想爸爸,闹脾气。苏晚晴抱着他看窗外:“爸爸上班,赚钱钱,给阿桂买奶粉、买玩具。”阿桂安静下来,小脑袋靠在妈妈肩上,过了一会儿,小声说:“爸爸辛苦。阿桂乖,等。” 晚上林凡回家,他扑过去,第一句话是:“爸爸,累不累?阿桂揉揉。” 那份体贴,让林凡疲惫全消。
最让人捧腹的是他的“逻辑”。不肯穿毛衣,因为“痒痒”。苏晚晴说穿了好保暖,阿桂反驳:“跑跑,热热!不穿!” 理由充分,无法反驳。最后林凡拿出印着小汽车的毛衣,才成功“诱骗”他穿上。洗澡不肯出来,因为“水里,像鱼鱼,开心!” 苏晚晴说水凉了会生病,阿桂振振有词:“加加热水,不凉!” 逻辑链完整,差点把妈妈说懵。
这些“大道理”也应用到了对奶奶的关爱上。他看到秦雪见给奶奶按摩,会蹲在旁边看,然后伸出小拳头,在奶奶腿上轻轻捶,学舌:“揉揉,舒服。” 看到奶奶吃药皱眉,他会把自己的小水杯递过去:“奶奶,喝水,苦苦飞走!” 虽然动作笨拙,语言幼稚,但那份心意,纯粹而真挚。
林母的状态,在孙儿充满活力的“理论”轰炸和暖心举动下,愈发向好。她清醒的时间更长,对周围的反应更敏锐。阿桂在她面前“演讲”时,她会专注地看着他,眼神带着笑意和鼓励。有时阿桂说累了,靠在她膝头,她会抬起手,慢慢抚摸他的头发,动作比之前流畅了许多。那种无声的交流,充满温情。
周末,星光社聚会。大人们聊天,阿桂在一边玩。不知怎么聊到“幸福”这个话题,各有见解。这时,阿桂抱着一堆玩具摇摇晃晃走过来,把玩具一股脑倒在毯子上,大声宣布:“阿桂幸福!” 大家好奇,问他为什么。他指着众人,一个一个数:“爸爸在!妈妈在!奶奶在!干妈在!秦姨在!叶姨在!杰叔叔雅阿姨在!周爷爷班长爷爷在!” 数完了,张开小手臂画个大圈,总结道:“大家都在!开心!就是幸福!”
童言稚语,却道破了幸福的真谛。满屋子大人都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笑声和掌声。楚月一把抱起他:“好小子!你这道理比干妈读十年书都管用!”
夜深了,客人散去。阿桂玩累了,在林凡怀里昏昏欲睡。苏晚晴整理着满地的玩具,微笑道:“有时候觉得,不是我们在教他,是他在教我们。”
林凡低头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轻声道:“是啊,他用最干净的眼睛,看最明白的道理。”
窗外,月色清冷,腊梅的香气隐隐传来。屋里,暖意融融。阿桂的每一个“大道理”,都是他认识世界、构建价值观的脚印,虽然稚嫩,却闪闪发光。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初心的旅程。这冬日,因了这童真的智慧,格外温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