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帝国科学院 - 格物致知
紫禁城的风,似乎也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躁动。时值深冬,朔风卷着地上的残雪,刮过巍峨的宫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但这股寒意,丝毫无法冷却皇城之中那股炽热的氛围。今日,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自崇祯肃清阉党,登基为帝,至今已近八年。八年里,他以雷霆手段稳固了朝纲,以超凡远见推行了新政,更以无匹的魄力将帝国的铁蹄踏遍了四方。从辽东的冰封雪原到南洋的湿热密林,从西域的漫漫黄沙到北海的莽莽雪国,大明的旗帜所向披靡。国库充盈,民生渐安,一支装备着燧发枪与线膛炮的新式军队,正拱卫着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帝国。
然而,崇祯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个守成的明君。他深知,武力的强盛只能保证一时之安,文明的进步才是永恒的基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便再庞大,也终将腐朽。他,这个来自数百年后的灵魂,要将科学的火种,燃遍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今日的朝会,地点不在金銮殿,而是在奉天门前的广阔丹陛之下。这里搭起了一座巨大的彩棚,棚顶覆盖着明黄色的丝绸,四周悬挂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巨幅匾额。文武百官、天下士子、以及来自格物院、工部的数千名工匠代表,齐聚于此,气氛肃穆而又充满期待。
他们都在等待那个改变帝国未来的时刻。
“吉时已到——”
随着钦天监官员一声高亢的唱喏,龙椅之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缓缓起身。他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目光沉静如水,却又仿佛蕴藏着星辰宇宙。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缓缓扫视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他的目光掠过了徐光启那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欣慰的脸庞,掠过了孙元化、李若琏等一众心腹将领坚毅的眼神,也掠过了人群中那位身材瘦削、面容激动的学者——宋应星。
“诸卿,”崇祯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广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登基以来,日夜忧思。忧思者何?非关权术,非关享乐,乃在我大明未来之根基!”
他顿了顿,抬手指向远方天际,仿佛能看到那无尽的苍穹与大地。
“朕之帝国,地大物博,人口亿万。然,若论格物之学,制器之精,却远逊于西夷。朕曾游历前世记忆,见欧罗巴诸国,以坚船利炮横行四海,以格致之学推动万物。其强盛,非侥幸也!朕不想大明将来,亦步其后尘,为人所制!”
“朕要我大明,不仅要做这世界的中心,更要成为这世界文明与进步的引擎!今日,朕要做的,便是为我大明,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与研发之圣地!”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一个“学术与研发之圣地”?这在士大夫们听来,简直比登天还难。自古以来,学问之事,多为个人清谈,或为科举服务,何曾有过国家层面设立的、专司“制器”的庞大机构?
崇祯没有给他们太多惊讶的时间,朗声宣布:
“朕决定,裁撤皇家格物院,擢升其建制,成立‘大明帝国科学院’!”
“轰——”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帝国科学院!这六个字,掷地有声,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所有人固有的认知。这不再是一个皇家的小小作坊,而是帝国最高级别的学术机构,是与国同休的庞然大物!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名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展开圣旨,“朕承天命,统御万邦,深知穷理致知,方能经世济民。今于京师设立帝国科学院,统合天下格致之才,专研天文、地理、数理、化材、工械、生物诸学。下设数学院、物理院、化学院、地矿院、生物院、工械院。任命工部侍郎宋应星为帝国科学院首任院长,赐金印紫绶,总领院务。所需钱粮、人员、物料,皆由户部、工部保障,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中,宋应星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三跪九叩,声音哽咽:“臣,宋应星,谢陛下天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为陛下,燃尽此身之火!”
崇祯亲自走下丹陛,扶起宋应星,目光中满是期许与信任。“宋爱卿,朕要的不是你的死,而是你的生。朕要你和你的同仁们,活出个精彩来,为我华夏,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他转身,面向所有臣工,语气变得愈发激昂:“朕知道,有人会问,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在这些‘奇技淫巧’上?朕告诉你们!因为朕要的不是百年之安,而是万世之基!朕要我大明的子孙后代,不仅仅是站在世界的中心,更是要定义这个世界!朕要‘中国制造’四个字,成为全世界最响亮的金字招牌!”
这番话,充满了现代企业家的豪情与科学家的浪漫,让在场所有习惯了传统说教的士子们听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崇祯指着广场一侧早已准备好的巨大牌匾,那上面是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帝国科学院”。
“今日,此匾高悬,非为彰显朕之功绩,而为昭告天下:从此刻起,我大明,将以科学为刃,以知识为盾,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凡天下有识之士,无论出身,无论地域,但凡有一技之长,愿为我大明格物致知者,皆可来此!朕,给你们舞台,给你们资源,给你们尊重!你们,只需给我一个未来!”
“一个属于大明的,黄金未来!”
“一个属于我们所有人的,黄金未来!”
他振臂高呼,声音充满了感染力。广场上,无数年轻学子的眼中,燃起了熊熊火焰。他们仿佛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他们敞开大门。
人群中,礼部尚书温体仁的脸色却有些阴沉。他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举确为开天辟地之壮举。然,臣斗胆,此举耗费钱粮几何?所需人才,从何而来?若耗费巨万,却无尺寸之功,岂非动摇国本?”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心里的疑问。
崇祯看向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意:“温卿此问,甚好。朕告诉你,钱粮,朕有的是办法。开源节流,朕自有分寸。人才,朕不愁。朕不仅要在国内寻访,还要派人去海外,去寻找那些我们不曾知晓的知识和贤能。至于无功……”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朕从不做无用之功。朕相信,给我十年,二十年,帝国科学院,必将成为我大明最锋利的一把剑,最坚实的一面盾!届时,若还有人质疑,朕请他来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奇技淫巧’!”
一番话,绵里藏针,既解答了问题,又展现了不容置疑的帝王意志。温体仁面色一白,躬身退下,不敢再言。
崇祯重新看向那座即将承载帝国未来的科学院,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资金、人才、制度、观念……有无数的困难在等着他。这条路,会比平定天下更加艰难。
但他更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既然已经改变了它的轨迹,就必须驾驭着它,驶向一个全新的、属于他的时代。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独自一人,缓步走向那座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与木料清香的科学院大门。门楣上,由他亲笔题写的“格物致知”四个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
他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松墨、金属和泥土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里面,无数双年轻而充满渴望的眼睛,正注视着他。
“从这里,”崇祯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响,“我们将丈量天地,解析万物,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明。”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厚重的宫墙,望向了遥远的星空。
在那里,是无尽的星辰大海,是这个帝国,未来真正的征途。
(第六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