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婶提及乡亲想来帮忙的提议,让余晚星陷入短暂思索。眼下制度落地初显成效,是否增人还需谨慎评估,但这并未打乱她当下的核心计划——在运营稳定的基础上,深耕现有客群,让“晚星小吃铺”的口碑从“满意”升级为“信赖”。毕竟,留住老客比吸引新客成本更低,而老客的口碑,更是小吃铺最珍贵的“活广告”。
深耕客群的第一步,是主动回访,收集意见。余晚星特意让许明整理了一份“熟客清单”,上面记录着常来顾客的姓名、偏好口味和消费频率。每天下午客流相对平缓时,她会亲自走到熟客桌前,笑着询问:“张大叔,最近吃咱们家的包子,口感还合心意不?有没有什么想改进的地方?”起初,熟客们还略显拘谨,说不出太多意见,可几次下来,见余晚星真心实意想听建议,便渐渐敞开了话匣子。
李大娘牙口不好,吃软绵菜包时总觉得馅料里的蔬菜颗粒略粗,便提议:“晚星妹子,能不能把菜包的馅料再剁得细一点?我这牙口,咬着有点费劲。”余晚星当即记下,当天闭店后就和刘嫂商量,将蔬菜馅料的剁制时间延长“半炷香”,确保食材细腻无颗粒。第二天李大娘再来时,尝了一口新做的软绵菜包,惊喜地说:“哎呀,这馅料果然细多了!你这孩子,真是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了!”
除了主动回访,余晚星还在店门口摆放了一个“意见簿”,让顾客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许明每天都会整理意见簿上的内容,将合理的建议汇总给余晚星。有顾客建议增加咸口粥品,余晚星便推出了“青菜瘦肉粥”;有顾客觉得打包盒不够结实,她就换成了更厚的油纸和更耐用的麻绳。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让顾客感受到了被重视,对小吃铺的好感度愈发浓厚。
深耕客群的第二步,是定制服务,精准触达。基于许明记录的“口味档案”,余晚星推出了“定制口味”服务。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熟客,只要提前告知,就能享受到专属的小吃制作。比如县城的李老爷有轻微的咳嗽,不能吃太甜的食物,余晚星就特意为他制作了“低糖桂花红薯糯米糕”,甜度比普通款降低了一半;隔壁村的王嫂不吃香菜,每次点凉拌黄瓜时,阿强都会提前单独制作一份无香菜的。
有一次,镇上的教书先生要给学生们准备点心,希望小吃能做得“清淡不油腻”。余晚星得知后,专门为他定制了一批“少油葱花油饼”和“清甜南瓜粥”,还特意用精致的油纸包好,方便携带。教书先生拿到点心后,感动地说:“晚星老板娘,你真是太用心了!孩子们肯定会喜欢的!”后来,这位教书先生不仅自己常来,还推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来店里消费。
深耕客群的第三步,是口碑裂变,以老带新。余晚星深知,老客的一句推荐,胜过十句广告。她在之前“熟客代言”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了激励机制:熟客推荐新客到店消费,新客消费满50文钱,熟客可获得15积分奖励,新客则能获得一份免费的“小咸菜”。同时,她还会给推荐新客最多的熟客,额外赠送一份“小吃拼盘”,作为“口碑达人”的奖励。
张大叔是店里的“头号口碑达人”,他不仅自己常来,还主动向邻居、朋友推荐小吃铺。在他的推荐下,先后有二十多位新客来店里消费。月底时,余晚星特意给张大叔送上了一份丰盛的“小吃拼盘”,笑着说:“张大叔,多亏了您的推荐,店里来了不少新顾客,这份拼盘是给您的奖励!”张大叔接过拼盘,开心地说:“这都是应该的!你们家的小吃好吃、服务好,我当然要推荐给大家!”
在一系列客群深耕措施的推动下,小吃铺的口碑越来越好。不仅熟客的复购率大幅提升,新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不少周边乡镇的顾客,专程慕名而来。每天店里都挤满了顾客,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小吃,一边夸赞着小吃铺的贴心服务,欢声笑语不断。
看着眼前这热闹的景象,余晚星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通过深耕客群,小吃铺的口碑已经实现了从“满意”到“信赖”的升级,这为小吃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就在这时,许明却拿着账本对余晚星说:“娘,最近新客越来越多,咱们的堂食座位有点不够用了,好多顾客都得站着等座位,有的甚至因为没座位而离开。”余晚星心里一沉,她知道,座位不足已经开始影响顾客体验,如何解决堂食座位紧张的问题,成了她需要解决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