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福建之旅将回到起点,也是终点——那座被誉为有福之州的省会。让我们从宁德的山海奇观中归来,沿着海岸线南下,去往那座融汇了千年闽都文化与现代活力的。
记录地点: 福建省东部,福州市
列车驶入闽江下游冲积平原,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既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近代海军与船政文化的摇篮。我此行的徒步,便是一场在三山两塔、坊巷往事与船政风云间的深度穿行。
第一层次:三坊七巷,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州的文化底蕴,深藏在那片中国都市仅存的里坊制度活化石中。
· 三坊七巷: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我漫步于南后街,穿梭在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条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条巷之间。这里的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马鞍墙起伏连绵。走进林觉民·冰心故居,感受《与妻书》的柔情与壮烈;探访严复故居,追思这位启蒙思想家的风采。每一座宅院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见证了从林则徐、沈葆桢到林旭、林纾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现代进程的人物在此留下的足迹。
热度与核心总结: 三坊七巷是福州最核心的文化地标,其完整保存的明清建筑格局和深厚的名人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所有访客感知福州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
第二层次:鼓山与闽江,千年禅意与黄金水道
福州的自然与人文,在城东的山与穿城的江中得到完美体现。
· 鼓山:不似鼓山,等于没来福州:我登上了鼓山。山中涌泉寺 素有闽刹之冠的盛誉,藏经阁、千年铁树、陶塔被称为。寺旁的摩崖石刻 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从宋代的蔡襄、李纲,到近代的郭沫若,历代名人的题刻遍布山岩,堪称一座露天的书法博物馆。
· 闽江夜游:穿越古今的黄金水道:夜晚,我乘船夜游闽江。从台江码头出发,看两岸灯光璀璨,解放大桥、闽江公园、金山寺 等景观在夜色中展现出不同于白天的魅力,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古老水道的沧桑在此交融。
城市名片总结: 鼓山的禅意文化与闽江的航运风光,共同构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水边的独特城市意象。
第三层次:马尾船政,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福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由那段开创性的船政历史所奠定。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向海图强的百年求索:我走进了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里系统地展示了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福建船政的历史,包括造船、办学、育才、组建水师等方方面面,是了解中国近代海军起源和工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 船政格致园与马江海战炮台:在船政格致园,我看到了复建的船政衙门、学堂等建筑。而昭忠祠旁的马江海战炮台,则默默诉说着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的那段悲壮历史。
近代风云总结: 马尾船政遗址群是福州作为中国近代化重要实践地的实物见证,其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第四层次:福州滋味,闽菜正源的淡爽清鲜
作为闽菜的正源,福州菜以其淡爽清鲜着称,尤其讲究汤的烹制,善用糖醋,口味偏甜。
· 佛跳墙:闽菜首席,坛启荤香:在聚春园,我品尝了国宴名菜佛跳墙。几十种山珍海味汇聚一坛,经过长时间的煨制,味道醇厚鲜美,软嫩柔润,真正体会到了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意境。
· 福州鱼丸:有馅的才是福州味:福州鱼丸 多用鳗鱼、鲨鱼肉槌打成茸,包上猪肉馅,外皮q弹,内馅多汁,是福州小吃的绝对代表。
· 肉燕:肉包肉的匠心:肉燕 的皮是用猪后腿肉槌打成茸,掺上薯粉擀制而成,薄如纸片,口感脆嫩,馅料鲜美,故有肉包肉之说。
· 锅边糊:福州早餐的灵魂:锅边糊(鼎边糊)是将米浆沿烧热的大锅边缘浇淋,成型后刮入蚬子汤中,搭配虾米、葱蒜等,口感滑嫩,汤清味鲜,是福州人最地道的早餐。
· 荔枝肉:酸甜酥脆的经典:荔枝肉 因形似荔枝而得名,猪里脊肉切花刀过油,再浇上酸甜的酱汁,外酥里嫩,是极具代表性的福州家常菜。
美食总结: 福州美食以佛跳墙为殿堂级代表,鱼丸、肉燕、锅边糊等小吃深入民间,整体风味清鲜淡雅,酸甜适口,是闽菜体系的根基所在。
记录者结语:在榕荫古巷间,品味闽都的从容与厚重
徒步福州,感受到的是一种历经千年沉淀的从容气度与开风气之先的革新精神。
它的厚重,在三坊七巷 的青石板路与深宅大院里,是海滨邹鲁的人文鼎盛;
它的革新,在马尾船政 的轮机厂房与学堂旧址中,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锋实践;
它的禅意,在鼓山 的涌泉梵音与摩崖石刻上,是闽中佛国的悠久传承;
它的清鲜,在一坛佛跳墙 的醇厚与一碗锅边糊 的温热里,是闽江流域的滋味结晶。
从宁德的山海交响到福州的闽都风华,我们的福建徒步环游在此刻圆满闭环。福州,这座有福之州,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敢为人先的船政精神和精致淡雅的闽菜风味,为八闽大地的探索之旅画上了一个厚重而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