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年冬,大都城笼罩在一片苍茫雪色中。新落成的大明殿内,忽必烈正与刘秉忠商议政事。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怯薛长入殿禀报:陛下,阿里不哥残部已在漠北肃清。
忽必烈闻言,目光掠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疏,最终停留在殿外纷飞的大雪上。是时候了。他转向刘秉忠,国本不立,则天下不安。朕意已决,立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
刘秉忠会意:陛下圣明。自中统建元以来,蒙古旧制与汉法并行,确需一位能融会贯通的储君。
十二月初八,册封大典在大明殿举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蒙古宗王与汉地儒臣各依礼制站立。真金身着四爪龙纹袍,在礼官引导下缓步入殿。
忽必烈亲自宣读诏书:朕承天命,肇基国本。咨尔真金,朕之嫡长,德器深稳,仁孝英明。今封为燕王,领中书省事,总百揆之务。其勉修令德,以负朕望。
诏书中总百揆三字一出,殿内顿时响起细微的议论声。按蒙古旧制,宗王虽可参政,却从未有总领朝政的先例。真金俯身接旨时,敏锐地察觉到几道来自蒙古宗王的不善目光。
退朝后,真金立即召王恂至燕王府。望着案上堆积的中书省文书,他轻叹:先生曾教我为政之道,今日方知责任之重。
王恂正色道:太子当记得昔日在金莲川所学。中书省总领政务,关键在于明察秋毫、知人善任。
翌日清晨,真金首次赴中书省视事。都堂内,左右丞相及各房主事早已等候多时。看着满堂官员,真金温言道:孤年少学浅,今后还望诸位尽心辅佐。
然而不过旬日,真金便察觉其中暗流汹涌。某日批阅兵部奏疏时,发现驻军粮饷数额有异。他不动声色,暗中命王恂核查。三日后,王恂带回结果:确有贪墨情事,且牵涉一位蒙古宗王。
真金沉吟良久:若依法严办,必遭宗亲非议;若姑息养奸,则国法何在?
王恂建议:可先将证据呈报陛下,再依圣意处置。
忽必烈得知后,深夜召真金入宫。你做得对。忽必烈抚着玉带,但治国如驭马,有时需要勒紧缰绳,有时则要放松。此事朕自有安排。
次日,涉事宗王被调离要职,贪墨粮饷如数追回,却未按律严惩。真金心中了然,这是父亲在教他平衡之道。
此后,真金每月仅朔望两日至中书省署敕,日常政务多委王恂处理。这番举动引来不少非议。某日,几位汉人儒臣联名上书,劝谏燕王应当勤于政事。
真金在书房召见这些臣子,指着墙上的《无逸图》说:周公辅政,重在明道而非亲力亲为。今王恂等皆贤能之士,若事事亲为,反失驭人之道。
这番话传开后,朝中有识之士无不赞叹。许衡对弟子们说:燕王深得治国要义,此乃天下苍生之福。
然而反对立储的声音始终未绝。以阿里不哥旧部为首的蒙古守旧势力,常在忽必烈面前进言:汉制立储,有违祖训。且真金亲近汉人,恐失蒙古根本。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273年。经过十余年的经营,真金在朝中威望日着。正月刚过,忽必烈召集群臣,突然提出立储之事。
朝堂上顿时哗然。有宗王当即反对:我大蒙古国向来选贤与能,从未有立太子之制!
忽必烈勃然作色:朕即天子,岂能不知立储之重?昔太宗立贵由,定宗立失烈门,皆有效法。今四海未平,不早定国本,何以安天下?
二月朔日,忽必力排众议,颁下《立储诏》。诏书由翰林院精心撰写,其中特别强调:仰惟太祖遗训,嫡子克嗣者豫选定之...今立真金为皇太子,授以玉册金宝,使仁孝显于躬行,军国重事悉听处分。
册封大典定在二月初八。这日清晨,大都城万人空巷。自大明殿至燕王府的御道上,仪仗煌煌,旌旗蔽日。
巳时正刻,大礼使伯颜持节而来。六十四名侍卫抬着玉册金宝,缓缓行至燕王府门前。真金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礼官唱赞中跪接册宝。
正当他双手接过沉甸甸的玉册时,原本狂风大作的天空突然风停云散,一轮红日破云而出,金辉洒满大都城。观礼的群臣无不称奇,刘秉忠朗声道:此乃天意示吉,太子当承天命!
忽必烈站在大明殿高阶上,望着这番景象,眼角微湿。他想起三十年前海云禅师摩顶命名的往事,不禁喃喃:真金不怕火炼,望你莫负此名。
册礼过后,真金移居东宫。首日视事,他便召集东宫属官,定下规矩:自今往后,凡奏疏文书,不分蒙汉,皆需秉公处理。
某日,两个汉人官员因田产纠纷闹到东宫。真金细查案卷后,发现涉及一位蒙古千户强占民田。左右都劝他慎重,真金却道:昔唐太宗不以亲疏论曲直,今岂可因族别判是非?
最终他判决千户归还田产,同时从自己的俸禄中拨出补偿,既维护了律法尊严,又保全了蒙古将士的颜面。此事传开,各族臣民无不心服。
是年秋猎,忽必烈特意带上真金。围场中,父子并辔而行。忽必烈忽然问道:你可知朕为何力排众议立你为太子?
真金恭答: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忽必烈扬鞭指向远方:你看这万里江山,蒙古人以弓马得之,却需以文治守之。你自幼习儒典,又通蒙古根本,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顿了顿,语气转沉:但要记住,为君者既要有狮子的威严,也要有狐狸的智慧。如今南宋未平,宗室未服,你的路还很长。
真金望着父亲日渐斑白的鬓角,郑重顿首:儿臣必当兢兢业业,不负父皇重托。
回到东宫当晚,真金彻夜未眠。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围场一席话,方知父皇用心良苦。储位虽定,责任尤重。当以唐太宗为鉴,虚怀纳谏;以周文王为范,勤政爱民。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大都城的万家灯火在夜色中闪烁,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正在融合中的庞大帝国未来的命运。而此刻的东宫内,真金正在烛光下批阅奏章,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这个帝国的走向。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真金继续以他特有的方式践行着理想。他重用儒臣,整顿吏治,减免赋税,使经过战乱的中原大地逐渐恢复生机。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位历经锤炼的太子,已然准备好承担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