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生平年表
1238年 出生 生于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定兴),字仲畴,为张柔第九子。
1256年左右 初显才干 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张弘范代理其职,严格整顿军纪,革除蒙古兵扰民之风。
1260年 任职御用局 忽必烈即位,授御用局总管。
1262年 征讨李璮 任行军总管,随亲王合必赤赴济南讨伐叛将李璮,立下战功。
1264年 任顺天路总管 至元元年,授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
1269-1271年 参与襄樊之战 以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参与围攻襄樊,献围城打援、先破樊城之策,为主帅采纳。
1274年 渡江攻宋 随丞相伯颜攻宋,为前锋,长驱至建康(今南京)。
1275-1276年 屡建战功 在江东多次击败宋军,因功改亳州万户,赐名(意为勇士)。
1278年 授都元帅 任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追击南宋残余势力。
1278年底 俘文天祥 于广东海丰五坡岭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
1279年 崖山海战 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南) 大败宋军,南宋灭亡。勒石纪功而还(注:此勒石后世多有解读,需在小说正文中客观描述)。
1280年 病逝 回大都后不久病逝,享年四十三岁。
追封 身后哀荣 初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略。后多次加赠追封,至淮阳王,谥献武。
第一回 将门虎子生异象 河朔大地育奇才
元太宗十年(1238年)春,易州定兴一带正值桃花盛开。张府内外却无暇欣赏这春日美景,上上下下忙作一团。家主张柔在庭院中来回踱步,这位四十九岁的河朔豪雄,此刻眉宇间满是期待与焦虑。
是夜三更,张柔方才朦胧睡去。忽见一只白额猛虎踞于庭前石阶之上,目光如电,周身散发着凛然之气。那猛虎仰天长啸,声震四野,惊得张柔猛然醒来。恰在此时,内室帘幕掀动,稳婆快步来报:恭喜大帅,夫人生了,是位公子!
张柔整衣起身,但见东方既白,朝霞满天。他大步走向内室,心中暗忖:此子降生,天现异象,莫非我张家要出个擎天栋梁?
这个在虎啸声中降临人世的婴孩,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张弘范,字仲畴。
张府乃河朔望族,张柔更是名震一方的豪杰。他早年曾任金朝将领,后归顺蒙古,官至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镇守一方。府邸虽不尚奢华,却自有一股威严气象。门前石狮巍然,院中兵器林立,往来之人多是军中将领、幕府谋士。
张弘范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虽非嫡长,却最得张柔喜爱。三岁那年,张柔大宴宾客,将弘范抱于膝上。有客奉承道:九公子眉目清朗,他日必成大器。张柔抚须微笑:我儿生于乱世,但望他能文能武,不负张家门风。
在这样一个崇尚武勇的将门之中,张弘范自幼便与众兄长一同习武。五岁始学骑射,七岁便能开三石弓。府中老将见他天资聪颖,都乐意指点。一日,张柔巡视校场,见年仅八岁的弘范正在练习马槊,虽力道不足,招式却已有模有样,不禁暗自点头。
张柔虽是武将,却深知乱世之中,单凭武勇难成大事。他广纳贤士,幕中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儒郝经。
这年冬日,张柔特意请来郝经,郑重相托:先生学问渊博,望能教导犬子,使他知书达理,明晓大义。
郝经见张弘范虽年仅十岁,却已显露出不凡气度:身姿挺拔,目光炯炯,行礼时从容不迫。老先生心中欢喜,当即应允。
从此,张弘范开始了文武兼修的日子。清晨闻鸡起舞,练习骑射;日间随郝经读经诵史;晚间还要温习兵法。郝经教学严谨,不仅讲授儒家经典,更常与他谈论天下大势。
仲畴可知,如今天下三分,金室南迁,蒙古崛起,大宋偏安?郝经展开地图,耐心讲解,我等身处乱世,更须知兴替、明得失。
张弘范天资聪颖,往往能举一反三。一次读《史记》,至韩信拜将一节,他忽然发问:先生,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事。为将者,是否都需能屈能伸?
郝经欣然答道:善哉此问!为将者,既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武,也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
春去秋来,张弘范渐渐长大。他身长七尺,面如冠玉,长须拂胸,既有儒雅之气,又不失武将威仪。更难得的是,他善于马槊,能力挽强弓,在诸子中最为出众。
这年重阳,张柔召集诸子在校场比试。只见张弘范纵马驰骋,马槊翻飞,接连挑落三个箭靶。观者无不喝彩。更令人称奇的是,比试之后,他即席赋诗一首:
少年意气贯长虹,马踏秋风试剑锋。
他日若遂凌云志,定教四海仰雄风。
诗虽稚嫩,气魄已现。张柔大喜,当晚特命弘范陪宴。
席间,张柔有意考校,问道:近日研读何书?
正在研读《孙子兵法》。张弘范从容应答。
张柔挑眉,且说说你的见解。
张弘范略作思索,侃侃而谈: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儿以为,用兵之道,重在智取,不在力敌。昔年父亲守顺天,以疑兵之计退敌,正合此理。
他接着分析道:如今天下大势,蒙古势大,然欲取中原,必先得民心。用兵之时,当以仁为本,方能长治久安。
这一番话,说得在座幕僚频频颔首。张柔更是感慨万千,对左右叹道:此子他日或可文武兼济,光耀我张氏门庭!
在郝经的悉心教导下,张弘范不仅熟读经史,更对时局有着独到见解。一日,师徒二人在书房论及古今名将。
郝经道:为将者,须知天时、察地利、通人和。李广勇猛,终难封侯;韩信多谋,竟遭诛戮。可知为将不易,为名将更难。
张弘范肃然道:学生以为,为将者当以岳武穆为鉴:精忠报国,爱兵如子,方是正道。
说得好!郝经赞许道,然而身处乱世,更需明辨时势。如今金室已衰,蒙古方兴,大宋偏安。我等既食元禄,当思报效之道。
这番话深深印在张弘范心中。他明白,自己生于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注定要承担起不平凡的使命。
此后,张弘范更加勤奋。白日习武,夜晚读书,常常至三更方歇。一次,郝经夜半经过书房,见灯还亮着,推门一看,见张弘范正秉烛夜读。
仲畴,何以如此刻苦?
张弘范抬头,目光坚定:学生常思先生教诲: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建功立业,方不负平生所学。
郝经捋须微笑,心中暗叹:此子他日必成大器。
转眼到了张弘范十六岁生辰。这日,张柔特意设宴,邀集幕中文武。席间,众人有意考校这位张家九公子。
先是武试。张弘范在院中演示马槊,但见槊影翻飞,虎虎生风。接着比试射箭,他三箭连发,皆中红心。众将齐声喝彩。
文试更是精彩。有幕僚出题,要求以秋日阅兵为题赋诗。张弘范略一沉吟,挥笔而就:
金风肃杀气,铁骑出辕门。
号令山河动,旌旗日月昏。
胸藏孙武略,笔定班超论。
他日平胡虏,功成报圣恩。
诗成,满座皆惊。郝经拍案叫绝:此诗气魄雄浑,对仗工整,更难得的是志向高远,真将门虎子也!
张柔更是老怀大慰,举杯对众人道:吾儿文武双全,皆赖诸位教导。他日若能报效国家,光耀门楣,不敢忘诸位之功!
宴罢,张柔单独留下弘范,语重心长地说:儿啊,你天资聪颖,更难得的是勤勉好学。为父望你记住: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他日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以天下苍生为念。
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张弘范郑重行礼。
月光如水,洒在少年坚毅的面庞上。这个在虎啸声中降生的将门之后,正以非凡的才识与气度,预示着他不平凡的将来。河朔大地上,一颗将星正在冉冉升起,即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此时的大蒙古国,在太宗窝阔台统治下,正处在急剧扩张的时期。南方的金朝已经灭亡,南宋偏安一隅,天下大势正在剧变之中。张弘范的成长,恰逢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注定了他将要在这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夜深了,张弘范书房里的灯火依然明亮。案头摊开的《孙子兵法》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窗外,北斗横斜,星河璀璨,仿佛在昭示着这个少年将军不可限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