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渊之芽”在希望要塞的隔离生态舱中,度过了最初小心翼翼的观察期。它如同一个来自异星的婴孩,在人类科学家们屏息凝神的守护下,开始缓慢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展现出令人惊异的特性。
苏婉团队的监测数据显示,“林渊之芽”并非被动地吸收营养。它会根据环境中的能量粒子浓度和种类,微调自身表皮的渗透性,甚至能分泌出某种温和的酶,促进周围气溶胶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吸收,效率远超人造系统。这并非掠夺,更像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环境协同。
更令人惊喜的变化发生在林雪身上。她遵从凌风的指示,每日都会花时间在生态舱外冥想,运转“活性秩序”之力。起初,“林渊之芽”只是对她的能量波动表现出好奇般的“张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微妙的跨物种共鸣开始建立。
当林雪引导着那蕴含守护意志的冰寒秩序流过经脉时,生态舱内的“林渊之芽”内部的光脉流转会同步加速,散发出更加明亮柔和的光辉。它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并非模仿力量本身,而是模仿那种将意志与规则融合的“结构感”。它体表一些细微的脉络结构,开始自发地优化,变得更加复杂、高效,仿佛在学习和理解另一种“活性”的表达方式。
一次,林雪在深度冥想中,无意间将自己对老师韩冰的一丝怀念与悲伤情绪融入了能量波动。“林渊之芽”的光辉瞬间变得黯淡,传递回一股清晰的、带着抚慰与理解的暖意,仿佛一个懵懂的孩子,笨拙地试图安慰悲伤的长辈。
这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让林雪冰封的心湖泛起了涟漪。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对象,这是一个拥有感知和情感的、稚嫩的生命。守护它,不再仅仅是一项任务或战略需求,更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
然而,希望要塞并非世外桃源。就在内部研究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外部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并未因一时的平静而消散,反而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增强。
太阳系外围的“秩序稳定锚”持续报告着异常的空间读数。并非大规模入侵的前兆,而是无数细微的、如同背景噪音般的规则探针,持续不断地扫描、试探着要塞的防御体系。这些探针无形无质,难以捕捉,其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收集数据,完善对“希望要塞”这个“异常变量”的模型构建。
雷栋将其形容为“铁幕下的低语”——“归墟”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不再急于强攻,而是用无数只无形的耳朵贴在铁壁上,倾听着内部的每一点动静,寻找着最细微的裂缝。
陈守义团队分析这些探针的数据后,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归墟”的注意力,似乎正越来越多地聚焦于要塞内部那个独特的生命信号——“林渊之芽”。那些规则探针扫描的能量模式,有相当一部分与生态舱周围的生命场特征存在高度相关性。
“它们在确认‘种子’是否存活,并且在评估它与我们的互动。”陈守义忧心忡忡,“这说明,‘林渊之芽’的存在,已经严重触动了它们的‘清理清单’。”
压力之下,要塞内部关于如何处理“林渊之芽”的争论再次浮现。
以雷栋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应该立刻将“林渊之芽”转移至更加偏远、甚至考虑将其送出太阳系,以免引火烧身。“我们保护不了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个信号塔,会把‘归墟’的主力直接引过来!”
而陈守义和林雪则坚决反对。陈守义看重的是其无与伦比的科研价值和对“信息覆写”可能的抗性研究;林雪则基于日益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体验,坚信“林渊之芽”是人类理解并对抗“归墟”的关键,绝不能放弃。
“它在我们这里,不仅仅是风险,更是机遇!”林雪在会议上罕见地激动陈词,她清冷的面容因情绪波动而染上一丝红晕,“我们在成长,它也在成长!这种共鸣是独一无二的!放弃它,就是放弃我们可能拥有的、最独特的优势!”
凌风聆听着双方的争论,目光扫过苏婉提供的、关于林雪与“林渊之芽”共鸣促进双方良性进化的数据报告,又看向星图上那无处不在的、代表“归墟”探针的微弱信号点。
他最终做出了决定。
“启动‘萌芽’计划。”凌风的声音沉稳,定下了基调,“第一,对‘林渊之芽’的研究和守护,提升至最高战略优先级,资源倾斜。第二,林雪,由你全面负责与它的共鸣训练与引导,探索更深层次的协同可能性。第三,雷部长,加强要塞所有区域的规则屏蔽,尤其是生态舱周边,启动‘信息迷雾’协议,干扰外部探针的锁定。”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我们不抛弃盟友,也不坐以待毙。我们要在‘归墟’的眼皮底下,让这颗来自星海的种子,生根发芽,成为我们铁壁之上,最意想不到的……利刺。”
希望要塞,在“归墟”无声的注视下,选择了最艰难也最坚定的道路——不仅要做守护的堡垒,更要成为培育希望与反击力量的温床。钢铁与生命的共生,能否在终极的秩序净化面前,争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