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魂与“潜影号”的牺牲,如同一块沉重的陨石砸入希望要塞看似平静的湖面。哀悼的气氛在高层和知情者中弥漫,但更多的是对那用生命换回的“种子”的审慎,以及对其背后所代表意义的沉重思考。
那团被“潜影号”以自毁为代价送回的林渊幼苗——被正式命名为“林渊之芽”——在太阳系外围被希望要塞派出的回收船小心翼翼地带回。它被安置在要塞内部一个经过紧急改造的、模拟了部分深空环境与生物能量场的巨大隔离生态舱中。
生态舱内,光线被调节成柔和的暗紫色,模拟着林渊主体曾经生存的星云背景。富含特定能量粒子和有机营养物质的气溶胶弥漫在空气中。“林渊之芽”悬浮在舱室中央,它的大小如同一个小型体育馆,表面不再是单一的紫色,而是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内部有无数细微光脉流转的状态,仿佛一颗缓慢搏动的、活着的宝石。它散发着温暖而稳定的生命波动,与之前传递的恐惧和绝望截然不同,充满了新生的宁静与好奇。
苏婉带领的生物学团队和林雪带领的规则系研究小组,对“林渊之芽”进行了最严密也最温和的监测。他们不敢进行任何侵入性研究,生怕惊扰或伤害到这来自异星的珍贵生命。
初步观察发现,“林渊之芽”并非简单的植物或动物,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处于休眠成长期的共生超个体雏形。它能够缓慢吸收周围的特定能量和物质,其内部的光脉流转似乎遵循着某种极其复杂的、基于生物电和化学信号的“神经网络”雏形。它偶尔会散发出极其微弱的、非指向性的意识波动,充满了对环境的探索和对“母体”(已凋零的林渊主体)的模糊眷恋。
就在研究团队专注于“林渊之芽”时,陈守义带领的技术团队,开始全力解析幽魂最后传回的数据包。这里面不仅包含了“林渊之芽”的详细扫描数据,更包含了“潜影号”在林渊星域以及逃亡过程中记录下的、关于“归墟”的宝贵信息。
当这些数据被完全还原和分析后,一个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心悸的图景展现在众人面前。
全息投影上,重现了林渊那广袤生命网络被“枯萎力场”无声吞噬的过程。数据分析显示,这种“枯萎”并非能量攻击或物理破坏,而是一种更加根本的——“信息层面的生命指令覆写”。
“‘归墟’的力量……它在直接篡改生命的‘底层代码’!”陈守义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恐惧与兴奋,“看这里!当灰色边界掠过时,林渊组织内部的dNA\/RNA等效结构、蛋白质折叠信息、甚至其集体意识的神经连接模式……所有这些构成‘生命’的信息,都被强行覆盖上了一层趋向于‘绝对均衡’、‘能量最低状态’的……逻辑锁!”
他调出了一组对比数据:“被‘枯萎’的区域,其物质和能量并未消失,甚至总量守恒,但它们失去了所有‘活性’,失去了自我复制、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它们变成了……高度有序的‘死物’!”
这个发现让指挥中心内一片死寂。
这解释了为什么“归墟”对林渊的毁灭如此彻底和高效。它不是在与林渊战斗,它是在“修正”林渊,将它从“错误”的生命状态,“修复”成宇宙“应有的”、死寂的、平衡的状态。
“这比我们之前遭遇的规则攻击更加……恶毒。”苏婉脸色苍白,“它针对的是‘存在’本身,是‘生命’这个概念。”
凌风凝视着那数据重现中,灰色边界无情推进的画面,缓缓开口:“幽魂用他的生命,不仅带回了‘林渊之芽’,更带回了‘归墟’真正面目的……一块碎片。”
他看向那巨大的生态舱中安静悬浮的“林渊之芽”。
“它不仅仅是一个外星文明的遗孤。它本身就是对‘归墟’的活体反驳,是‘活性’存在于宇宙的证明。保护它,研究它,或许……是我们理解并最终对抗‘归墟’那种‘信息覆写’的关键。”
“林渊之芽”的到来,以及幽魂用生命换回的情报,极大地改变了希望要塞的战略认知。他们意识到,“归墟”的威胁层级需要再次上调,其消灭“活性”的手段更加防不胜防。
要塞的防御重点开始进行微调,加强了对信息层面攻击的监测和防御理论的研究。陈守义团队尝试基于林渊的生物结构,设计一种能够干扰“信息覆写”过程的生物场,虽然还处于最原始的理论阶段。
同时,与“林渊之芽”的共处和研究也在小心翼翼地进行。林雪发现,当她靠近生态舱,运转“活性秩序”力量时,“林渊之芽”会表现出更活跃的反应,其内部光脉的流转会与她的能量波动产生微弱的共鸣。这似乎印证了凌风的猜测——两种不同的“活性”道路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亲和性与相互促进的可能。
希望要塞,在付出了血的代价后,终于与一个来自遥远星海的异星生命建立了脆弱的联系。他们手中多了一张牌,一张充满未知,却也蕴含着对抗终极黑暗可能性的……生命之牌。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归墟”绝不会放任这样一个“错误”的种子在宇宙中生根发芽。下一次的“净化”,或许将更加直接,更加致命。
要塞之外,星空依旧沉默,但那沉默之中,仿佛有更加冰冷的意志,正在重新调整它的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