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鹏的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不自觉地落在了办公室角落那个略显陈旧的动漫手办上。
那是他2006年创立“十月数码”时,第一个离职的员工留下的纪念。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带回到那个寒冷的冬天。
在北京东四环外那个只有八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刚满二十八岁的田小鹏和三个合伙人挤在电脑前,屏幕上播放着他们接的第一个外包项目——某儿童动画片的片头。
暖气不足的房间里,呵出的白气在显示器的冷光中清晰可见。
那晚在簋街的大排档,一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前辈拍着他的肩膀,醉眼朦胧地说:
“小鹏啊,你知道为什么现在没人做成人向动画了吗?
《宝莲灯》投资1200万,票房才收回多少?
这就是个填不满的坑!”
他记得自己当时闷头灌下一整瓶燕京啤酒,冰凉的液体混着苦涩一路灼烧到胃里,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四个月牙形的血痕。
而李扬的出现,就像一道划破漫漫长夜的光。
2008年初春,在青锋影业那间挂着《南京照相馆》海报的会议室里。
那是一个平常的青锋导演团项目会,李扬将一份剧本推到他面前。
当时,李总是这样说的:
“小鹏,你不是常说,要用现代的技术,讲述最传统的故事吗?”
现在,是时候让中国的孙悟空,在银幕上真正地活一次了。
“不然,全世界还以为大圣是七龙珠里创造的呢?”
他记得自己翻开剧本时的震撼。
第一页就用粗体字写着:
这不是一个给孩子看的童话,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被现实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这个开篇让他浑身一震,仿佛被人看穿了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
更让他动容的是,剧本中的孙悟空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而是一个会迷茫、会恐惧、会在深夜里独自舔舐伤口的普通人。
当他读到孙悟空在五行山下仰望星空的独白时,眼眶不禁湿润了——这不就是他们这些动画人的真实写照吗?
我要的就是这种——让中年男人在影院偷偷抹泪的孙悟空。
李扬在项目会上这样说,目光却落在田小鹏身上,这个项目,非你不可。
接下来的支持超出了田小鹏最乐观的想象。
李扬力排众议,将原本三千万的预算追加到八千万;
亲自联系刚被收购的澳大利亚Fuel VFx团队,让他们的特效总监飞抵北京,专门协助解决“熔岩金箍棒”的流体动力学模拟;
剧本终审阶段,李扬在江流儿的台词页上添了一行字:
“大圣,你会一直保护我吗?”
人人都喜欢大圣,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大圣。
人们所希望的,是有一个大圣,在前进的路上,替自己遮风挡雨,披荆斩棘。
正是这句看似简单的台词,在试映时成了最催泪的引爆点,无数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提到这个瞬间时都配上了哭泣的表情。
最让田小鹏至今汗颜的,是夏天的档期之争。
当得知《大圣归来》被安排在11月11日光棍节上映时,他连夜写了一封三千字的长邮件,措辞激烈地质疑这个决定:
“《北京爱情故事》有七夕的浪漫情怀,《绣春刀》占据国庆黄金档期的观影红利,我们难道要靠‘光棍’这个噱头来逆袭吗?”
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了李扬的语音回复,那段话他至今保存在手机里:
“小鹏,记住,所有节日本质上都是情感消费。
七夕贩卖甜蜜,春节贩卖团圆,而光棍节……
它锚定的,是现代人最深刻的孤独感。
你要相信,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有无数孤独的灵魂,他们的情感需求比情侣的甜蜜更渴望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而我们的孙悟空,就是那个能打破孤独的英雄。”
如今,看着光棍节当天3600万的票房数据,田小鹏终于明白了这番话的深意。
他在微博上看到无数独自观影的观众晒出电影票根,配文是:
“谢谢大圣,让我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很勇敢。”
更有一个二十八岁的程序员写道:
“在电影院哭成狗,想起十年前背着行李来北京时的自己。
我们都曾是那个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猴子,但只要心中的火不灭,终有重披铠甲的一天。”
田小鹏轻轻摩挲着手中的钢笔,那是李扬在项目启动时送给他的礼物,笔身上刻着一行小字:
“让中国的孙悟空,闪耀世界。”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有了这样的开始,再长的路,也值得走下去。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财务部的小张探进头来,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她将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数据表放在田小鹏桌上,声音里满是激动:
田导,数据出来了!光棍节单日票房3628万!
田小鹏接过报表,指尖在纸张上轻轻摩挲。
那些数字仿佛带着温度,在他眼前跳动。
3628万——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国产动画的单日票房纪录,更是将同期的好莱坞大片都甩在了身后。
他的目光继续向下移动,周末预售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影院的场次售罄率已经达到91%。
他在心里快速计算着:
照这个趋势,破亿只需要三天。
这意味着,《大圣归来》仅用三天的票房,就将达到2008年全年动画电影票房总额的十分之一。
他站起身,不自觉地踱步到窗前。
楼下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他们手中举着自制的手幅,大圣归来四个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人群中,一个穿着工装服的父亲将小女孩扛在肩上,孩子手中挥舞着塑料金箍棒,奶声奶气地喊着:俺老孙来也——那个画面,让田小鹏忽然眼眶发热。
多年前的画面不期而至地浮现在眼前:
在那个只有八十平米的工作室里,他和团队接了一个又一个外包项目,从儿童教育的flash动画到商场促销的广告片。
记得有一次,为了赶制一个玩具广告,他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在沙发上横七竖八地睡成一团。
那时的他,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动画短片。
没想到今天,居然可以用一部动画长片,感动整个国人。
中国不缺优秀的动画人,而是让动画人发光的舞台!”
“特效工业,会有的。
李扬的话在他耳边响起。
此时此刻,田小鹏真想对着总监办公室的方向大喊:
你给的何止是舞台,你给了我们整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