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及第将画面切换到关外盛京,声音带着几分意味深长:老铁们,当我们复盘这段历史时,总忍不住会想:如果吴三桂没有打开山海关,清军就真的进不来吗?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立即接话: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崇祯十七年四月,关外的清廷正处在最虚弱的时期。清太宗皇太极在前一年八月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没错,多尔衮和豪格为了争夺皇位,差点让八旗内部火并。最后不得不妥协,让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个时候的清廷,内部矛盾重重,根本无暇他顾。
碳水教父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连关内发生了什么可能都不知道?
正是如此。朱及第肯定地点头,山海关是辽东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吴三桂决定投降之前,清军对北京易主、崇祯自尽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无所知。他们还在内部权力交接的混乱中,完全没有做好入关的准备。
他调出地图解释道:从其他关口入关?蓟镇防线虽然不如山海关坚固,但想要突破也需要时间准备。更重要的是,没有吴三桂这个带路党,清军就算入关,也要面临关宁军和农民军的双重威胁。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这其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如果李自成能够成功招降吴三桂,哪怕只是维持半年到一年的和平,他就能在北京站稳脚跟。可以整顿吏治,稳定民心,整合北方的军事力量。
叶赫那拉大贝勒感叹: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在北京的作为,特别是对明朝旧臣的拷掠,彻底寒了吴三桂的心。而吴三桂的选择,也改变了一切。
直播间的观众们也纷纷发表看法:
网友【夜猫子】:这么说来,吴三桂真的是历史的罪人啊!他这一开关,直接把中国带向了另一个方向。
网友【午后红茶】:也不能全怪他吧?李自成那边要是做得好一点,吴三桂也不会走投无路。
网友【一颗仙人掌】:最惨的是老百姓,刚送走一个腐朽的明朝,又迎来一个更狠的清朝。
网友【发呆中】: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吧?一个选择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朱及第看着激烈的讨论,总结道:老铁们,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吴三桂选择归顺李自成,那么北方的格局将完全不同。整合了关宁铁骑的大顺政权,完全有能力依托长城防线,将清军挡在关外。
他继续推演:而清廷内部,随着时间推移,权力斗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多尔衮的摄政地位并不稳固,没有入关这个共同目标,八旗内部的矛盾很可能爆发。到时候,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所以,朱及第最后说道,山海关那个春天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三个政权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东亚的历史进程。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一个看似个人的决定,却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朱及第将画面切换到山海关战场示意图,语气带着疑惑:老铁们,说到山海关大战,有个问题一直让人想不通。李自成从西安一路打到北京,招降了那么多明军,为什么带到山海关的兵力却并不占绝对优势?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数据:根据记载,李自成带到山海关的兵力大约在十万左右,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约有五万。表面上看是二比一,但要知道,关宁军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而且据城而守。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李自成这十万人里,真正能打的老营兵可能只有三四万,其他都是沿途收编的明军降卒。这些降卒战斗意志存疑,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还很难说。
碳水教父惊讶地说:这么说来,李自成在兵力上其实没什么优势啊!他为什么不多带点兵?从西安到北京,他收编的明军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吧?
朱及第分析道: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李自成轻敌了。他一路势如破竹,三天就攻下北京,可能觉得吴三桂也会望风而降。带着十万大军去受降,在他看来已经绰绰有余了。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却提出不同看法: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北京刚占领,需要大量兵力维稳。而且还要分兵防御其他方向,能抽调十万野战军已经不容易了。
直播间里观众们也纷纷猜测:
网友【夜猫子】:我觉得就是轻敌了!李自成这一路打得太顺,飘了。
网友【午后红茶】:可能两方面原因都有。既有点轻敌,也确实抽不出更多兵力。
网友【一颗仙人掌】:别忘了还有大量降卒需要看管,这些人都要分散兵力。
网友【发呆中】:最要命的是时间,他必须抢在清军反应过来之前解决吴三桂。
叶赫那拉大贝勒总结道:不管什么原因,这个兵力配置确实是个失误。如果李自成能多带五万精锐,或者少带点不可靠的降卒,战局可能都会不一样。
朱及第点头同意:更重要的是,他低估了吴三桂的决心,也低估了清军反应的速度。当他发现吴三桂誓死不降时,已经来不及调集更多兵力了。
所以,朱及第最后说道,山海关之战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李自成的兵力不足,既反映了他的判断失误,也暴露了大顺政权快速扩张后面临的困境。下一章,我们就来看看这场决定三个政权命运的大战,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奉天殿前,朱元璋听着天幕中对山海关兵力对比的分析,眉头越皱越紧。他转向身旁的徐达、冯胜等老将,语气中带着不解:这个李自成,咱听着怎么这般别扭?从西安打到北京,麾下难道就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徐达躬身回应:上位明鉴。观其用兵,确实如同孤军突进。若他有一支偏师出山西牵制,或遣一上将守黄河防线,何至于让吴三桂成为心腹大患?
冯胜也抚须感慨:臣等当年奉命北伐元都,上位坐镇应天统筹全局。徐帅与常帅分兵两路,徐帅出山东,常帅经河北,互为犄角,稳扎稳打。每得一城,必先安民抚众,巩固后方,方敢继续进军。
朱元璋点头,语气中带着自豪:正是!咱记得光是清扫山东、河南的元军残余,就用了大半年。待一切稳妥,这才合围大都。哪像这个李自成,三月破北京,四月就急着去打山海关,后方怕是连个像样的知府都没安排明白!
站在一旁的燕王朱棣,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父皇和几位老帅的话,字字句句都像是在说他当年靖难之役的打法——也是这般不顾后方、直取京师。
朱元璋似乎察觉到儿子的不自在,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老四,你说是也不是?打仗不是赌钱,不能把把都押上全部家当。李自成这般打法,倒是让咱想起某些人......
朱棣连忙低头:父皇教训的是。用兵之道,当以稳妥为先。
朱元璋看着天幕,最终叹了口气:咱算是看明白了。这个李自成,说到底就是根基太浅。从造反到进京才几年光景?手下既无治国能臣,又无镇边大将,全凭一股子锐气。这锐气一泄,就什么都不剩了。
徐达深以为然:上位圣明。用兵如弈棋,既要敢出奇兵,更要善布稳局。李自成这盘棋,开局凌厉,中盘却漏洞百出。
此刻的奉天殿前,洪武君臣们仿佛已经预见了山海关之战的结局。而朱棣则默默握紧了拳头,心中暗自发誓:将来若有机会执掌兵权,定要让父皇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
历史的教训在时空间回荡,而新的征程,正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