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如同融化的金子,将云栖村的山顶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色。陆砚辞站在山巅,身着一件简约的深色风衣,身姿挺拔,目光深邃地俯瞰着山下的村落。袅袅炊烟从青瓦白墙的农舍中升起,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不远处,云栖村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戴着轻便的VR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兴奋地用手势模拟着竹编的挑、压、穿、插动作。青溪空灵而温润的《传承》歌声,通过户外音箱轻轻传出,在山谷间回荡,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
陆砚辞的手中,紧紧攥着两份文件,仿佛握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
一份是刚刚出炉的云栖版权平台年度报告。报告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扉页上清晰地印着几组关键数据,字字千钧:全网文娱内容盗版率已压降至10%的历史低点,较平台上线初期的65%下降了55个百分点;全球入驻创作者突破200万大关,涵盖网文、音乐、视频、绘画、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平台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机构建立合作,成为“全球覆盖最广的文娱版权基础设施”。这些数据,是过去数年里,团队用技术与坚守换来的成果,是对“保护原创、服务创作者”初心的最好诠释。
另一份,则是《觉醒年代》的详细创作大纲。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纸张纹理,上面是陆砚辞亲笔写下的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文化不灭,精神永存”。旁边,静静地放着一份程砚秋托人送来的、泛黄的近代文人手稿复刻件。手稿上的字迹略显潦草,却透着一股不屈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文人志士为守护文明根脉而付出的努力。这份手稿,不仅是《觉醒年代》的创作灵感来源,更是激励陆砚辞坚持文化传承的精神动力。
这时,林舟快步走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递上一份来自戛纳电影节组委会的正式信函。信封上印着电影节的标志,打开后,里面是一封措辞严谨而热情的邀请信——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正式邀请《觉醒年代》(筹备中)参加明年电影节的特设“历史回响”单元展映。这意味着,这部聚焦东方近代历史、传承文化精神的作品,将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东方的历史与文明。
“陆总,戛纳电影节的邀请,这是对我们创作理念的极大认可!”林舟的声音带着激动。
陆砚辞接过信函,仔细阅读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几乎同时,他的手机响起,屏幕上显示着海外合作方的名字。接通电话后,对方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VR《青云问道》的首批线下“非遗体验店”,已确定将在巴黎和纽约落地。体验店将采用全息投影、VR互动等技术,还原游戏中的非遗场景,让海外观众能够亲身体验东方的竹编、陶埙、昆曲等非遗技艺,实现线上虚拟体验与线下实体互动的完美结合。
陆砚辞挂断电话,将信函和手机收好,再次望向远方。夕阳渐渐沉入连绵的群山,余晖将天空染成了绚烂的晚霞。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过去的坚守与未来的希望。
“技术,让文化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得以行至更远。”陆砚辞轻声自语,声音在山间回荡,“而唯有注入其中的真诚与敬畏,才能让文化的内核历久弥新,走得更加久远。”
他想起了云栖村的老匠人,想起了为非遗传承付出的团队成员,想起了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想起了即将开拍的《觉醒年代》,想起了即将落地的海外体验店。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守,都只为一个目标——让东方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让东方的文明精神得以弘扬。
“下一段路,该让世界好好看一看,属于我们的‘觉醒’与‘传承’了。”
夕阳最后一缕余晖洒在陆砚辞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山风吹过,带来了稻田的清香与竹笛的悠扬,仿佛在为他送行,也在为即将开启的新旅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