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小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照亮了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讲台上的全息投影设备——随着设备启动,一道淡青色的身影缓缓浮现,正是虚拟偶像青溪。
“小朋友们好,我是青溪姐姐!”青溪微笑着挥手,声音温柔动听,全息投影的效果让她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真的站在讲台上。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喜的惊呼,纷纷举手打招呼:“青溪姐姐好!”
“今天,青溪姐姐要教大家唱一首特别的儿歌,它融合了我们云栖村的民谣元素哦。”青溪说着,抬手调出虚拟的竹笛,轻轻吹奏起来。悠扬的旋律流淌而出,带着田园的清新气息。她一边吹奏,一边教孩子们唱歌词:“稻田黄,竹影摇,云栖村里歌声飘;勤学习,爱劳动,长大要把家乡保……”
唱到兴起时,青溪随手一挥,空中便出现3d动画,生动演示了儿歌中提到的“竹编小蚱蜢”的编织过程:一根青竹被劈成细细的篾丝,经过挑、压、穿、插等技法,逐渐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蚱蜢。“大家看,这就是我们云栖村的竹编技艺,是不是很神奇?”青溪问道。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我也想编一只小蚱蜢!”一个小男孩举手说道。
“别急哦,”青溪笑着回应,“后面有机会,青溪姐姐会邀请非遗匠人爷爷来教大家编竹编。今天,我们还有更特别的环节——连线一位远方的大师!”
随着青溪的手势,全息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身着传统的陶瓷匠人服饰,身后是摆满陶瓷作品的工作室。“小朋友们好,我是陶瓷匠人周爷爷。”老人的声音慈祥而温和。
孩子们兴奋地鼓掌,纷纷向周爷爷提问:“周爷爷,陶瓷上的花纹是怎么画上去不会掉的呀?”“那个泥巴为什么在转盘上不会飞出去呢?”“周爷爷,你会做小动物形状的陶瓷吗?”
周爷爷耐心地一一解答:“陶瓷上的花纹是用专门的釉料画上去的,画好后经过高温烧制,釉料会和瓷胎融合在一起,就不会掉啦;转盘转动时,泥巴之所以不会飞出去,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只要控制好转速和泥巴的湿度,就能做出各种形状;我当然会做小动物陶瓷啦,比如小猫、小狗、小兔子,都很可爱呢。”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陶瓷制作,周爷爷还在镜头前简单演示了拉坯的过程:他将一团陶土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转动,双手轻轻按压、提拉,陶土逐渐变成了一个圆柱形的坯体。“大家看,只要掌握好力度和手法,就能把陶土变成想要的形状。”周爷爷说道。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声。课程结束时,青溪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不仅学了儿歌,还认识了周爷爷,了解了陶瓷制作的知识。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多学习新知识,将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谢谢青溪姐姐!谢谢周爷爷!”孩子们齐声说道,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课后,校长王老师激动地对前来调研的陆砚辞说:“这种跨平台支教的形式太神奇了!我们云栖村小学地处偏远,师资力量有限,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和专业的文化知识。青溪姐姐的全息投影课,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儿歌和陶瓷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有个孩子课后告诉我,他以后想当一名陶瓷匠人,做出像周爷爷那样漂亮的陶瓷。”
陆砚辞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当场宣布,云栖文创将联合多家公益组织,正式启动“青溪数字支教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在未来一年内,向东方一百所偏远乡村小学捐赠专用的全息投影设备和网络设备,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开展线上支教课程;组织非遗匠人、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专业人士,录制系列线上课程,涵盖非遗技艺、科学知识、文学创作、艺术欣赏等多个领域,由青溪担任课程主持人,定期为乡村孩子授课;建立“青溪支教交流群”,让乡村孩子能够与授课老师、其他学校的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拓宽视野。
同时,青溪被授予“乡村非遗支教大使”称号。所有设备及课程运营费用,均由“砚辞文化公益基金”承担。陆砚辞表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文化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希望通过‘青溪数字支教计划’,用科技打破地理的限制,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外面世界的精彩,让他们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为乡村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
消息发布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多家公益组织、非遗机构和专业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支教计划,为乡村孩子提供课程支持;不少企业也主动捐赠资金和设备,助力计划的实施。云栖村小学的孩子们得知后,兴奋地说道:“太好了!以后能经常听青溪姐姐讲课,还能认识很多厉害的老师,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