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货行的门槛还沾着晨露时,竹芽已经站在柜台前了。掌柜的正用算盘噼里啪啦算账,见她进来,连忙推开账本:“竹芽姑娘可是为楠竹来的?我昨儿刚收到消息,南边的船运了一批新竹,粗的有碗口那么粗,直溜得像杆枪。”
“能看看样品吗?”竹芽指尖在柜台的竹制算盘上轻轻敲着,算盘珠子是竹根做的,磨得发亮。
掌柜领着她往后院走,掀开油布,果然露出几截楠竹,青黑色的竹皮泛着蜡光,竹节间距匀称,用手敲敲,发出“咚咚”的闷响,透着股结实劲儿。“这是五年生的老楠竹,”掌柜拍着竹身,“做房梁都撑得住,编竹廊立柱再合适不过。就是价钱……比咱本地的毛竹贵两成。”
竹芽弯腰量了量竹围,又看了看竹节的平整度,心里有了数:“我要五十根,能不能送货到竹坞村?再加一成运费。”
掌柜眼睛一亮:“成交!后天一早就送过去。”
回村的路上,竹芽路过李秀才说的竹廊工地,几个工匠正围着一堆松木发愁:“这木头太沉,搭廊柱费力气不说,还怕虫蛀。”见竹芽抱着根楠竹样品过来,都凑了上来。
“这竹子够粗!”领头的工匠掂了掂重量,“比松木轻一半,要是浸过桐油,抗虫蛀也不差。”他接过竹芽递来的样品,在手里转了转,“竹廊要的就是这股清雅劲儿,用楠竹做柱,再搭竹制的横梁,肯定比松木好看。”
竹芽趁机拿出图纸:“我们还能在柱身上刻些山水纹,您看这图样——”图纸上的竹柱刻着浅浮雕的溪山图,竹节处正好刻成瀑布,浑然天成。
工匠们看得连连点头,当场拍板:“就用楠竹!柱身的刻纹也交给你们,工钱按木刻的价算,如何?”
“多谢师傅们信得过!”竹芽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抱着图纸往回走时,脚步都轻快了。
刚到村口,就见竹根叔带着几个妇女在晒竹篾。新到的楠竹被劈成细篾,浸在桐油里,泛着琥珀色的光。竹婶举着根刻好的车帘样品喊:“芽儿快看!‘张’字编得怎么样?”
车帘上的竹丝细密,用黄竹丝编的“张”字遒劲有力,衬着青竹底,竟有几分书法的风骨。竹芽凑过去摸了摸,竹丝边缘光滑,一点不硌手:“婶子这手艺,能当字帖看了!”
正说笑间,山货行的马车到了,五十根楠竹堆在晒谷场上,像一片小小的竹林。村里的男人们扛着楠竹往竹坊走,女人们则继续劈篾、晾晒,晒谷场上的竹香混着桐油味,成了最热闹的气息。
竹芽站在楠竹堆前,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竹廊方向,忽然觉得这些远道而来的楠竹,像一群沉默的朋友,带着南方的水汽和阳光,要在竹坞村的土地上,长出新的风景来。她拿起一根细篾,在指尖打了个结——这结要系得牢,才能撑起更重的分量,就像竹坞村的日子,要稳稳当当,才能编出更长远的光景。
竹芽正端详着那根刻好溪山图的楠竹样品,忽然听见晒谷场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山货行的掌柜亲自送来了第二批楠竹,这次的竹身更粗,竹节处还带着新鲜的竹青,显然是刚砍伐不久。
“竹芽姑娘,这批可是七年生的老楠竹,”掌柜抹着汗,指着其中一根特别粗壮的,“你看这竹节,间距正好能刻成‘松鹤延年’图,给祠堂做立柱再合适不过。”
竹根叔凑过来,用斧头在竹身上轻轻劈了道小口,竹纤维细密坚韧,他咂咂嘴:“这竹料,能顶得住十年风雨。”说着招呼几个年轻后生:“来搭把手,把这几根扛去祠堂工地,柱础石都备好了,正好能安上。”
后生们吆喝着抬起楠竹,脚步稳健地往祠堂走去。竹芽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竹坞村的老规矩——盖房立柱要用最直的竹子,寓意做人要行得正。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刻刀,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光,在楠竹上刻下第一刀,木屑簌簌落下,正好刻在竹节处,化作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
“芽儿,快来看看这竹廊的榫卯结构!”李秀才举着图纸跑过来,纸上画着竹制的斗拱,用竹楔代替铁钉,既结实又好看,“工匠说这法子是你想的?用竹纤维的韧性做活扣,热胀冷缩都不怕,妙啊!”
竹芽接过图纸,指尖划过那些交错的线条:“这是看竹鼠打洞想出来的,它们啃竹根时,总在节疤处留着细丝连着,既牢固又有弹性。”她指着图纸上的节点,“这里用三层竹片咬合,再穿竹钉固定,比铁钉还稳当。”
正说着,祠堂方向传来喝彩声。竹芽跑过去一看,原来第一根楠竹立柱已经立了起来,后生们正用竹绳拉紧校正,柱身上的“松鹤图”在夕阳下栩栩如生,仙鹤的翅膀用薄竹片雕刻,风吹过竟微微颤动,像要展翅飞走。
“这竹刻的功夫,比城里的木雕还精!”工匠们围着立柱赞叹,竹芽刻的鹤喙用竹根天然的弧度雕琢,眼神锐利有神,仿佛正盯着远处的青云。
竹根叔蹲在地上,用竹尺量着柱脚的垂直度,忽然笑道:“芽儿这手艺,是要把竹坞村的故事都刻进竹子里啊。”
竹芽摸着微凉的竹身,忽然觉得这些楠竹像有了生命。它们从南方的竹林而来,带着阳光雨露的气息,如今在竹坞村扎根,要撑起一片新的天地。她拿起刻刀,在另一根立柱上落下新的一刀,这次要刻的是村里的孩子们在竹林里追逐嬉戏的模样——竹坞村的日子,就该这样热热闹闹,生生不息。
暮色渐浓时,祠堂的轮廓在楠竹立柱间渐渐清晰,竹廊的框架已经搭起,月光透过竹缝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星子。竹芽站在廊下,听着远处传来的竹笛声,忽然明白,所谓匠心,不过是把日子的温度,一点点刻进手里的材料里,让它们在时光里慢慢沉淀,长出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