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传来的预警,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在联合专案组和金融决策高层内部引发了剧烈震动。攻击目标直指存款保险基金——这已不再是针对单一机构的犯罪,而是企图动摇国本的金融战争。
专案组立刻升级为更高级别的“金融稳定保卫指挥部”,央行、银保监会、存款保险基金公司、公安部经侦局及国安部门的核心领导悉数到位。林墨作为一线风控专家和对“星图资本”战术最为了解的人,被要求全程参与决策。
指挥部第一次联席会议的气氛凝重如铁。
“敌人的意图很明确,”存款保险基金公司的负责人面色严峻地开场,“他们想通过制造一系列‘可控’或‘疑似’的银行风险事件,甚至可能是伪造证据,营造出存款保险基金即将‘不够赔’、‘赔付难’的恐慌氛围。一旦公众对这张安全网失去信心,引发的将是系统性的挤兑狂潮,任何银行都无法独善其身。”
一位央行领导补充道:“这比攻击一家银行要毒辣十倍。他们攻击的是制度的信誉,是四十多万亿居民储蓄的信心基石。”
林墨调出了他连夜整理的分析报告,投放在大屏幕上:“根据苏晴同志的情报和我们对‘星图资本’行为模式的分析,他们最可能采取的攻击路径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数据伪造,制造‘爆雷’假象。 他们可能通过入侵区域性农商行、村镇银行的系统,伪造其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不良贷款率飙升的假数据,并选择在特定时间点(如季末、年末)‘意外’泄露给市场,制造这些机构即将‘技术性破产’的恐慌,迫使存款保险基金面临是否启动‘早期纠正’或甚至准备‘偿付’的巨大舆论压力。
“第二,舆论操控,夸大个案风险。 他们会精心挑选一两家确实存在某些经营困难的小银行,通过其控制的媒体和网络水军,无限放大其风险,将其包装成‘第二个包商银行’,并散布‘存款保险基金池子见底’、‘赔付需要漫长等待’等谣言,引发区域性挤兑,测试体系的应急反应速度,并消耗基金的流动性储备。
“第三,连锁触发,攻击关联节点。 他们可能同时针对多家有关联业务往来的小银行发动流动性攻击(如我们刚经历的挤兑风波的升级版),利用银行间市场的传染效应,形成连锁反应,企图在短时间内制造多起‘风险事件’,使存款保险基金和监管部门应接不暇,从而暴露出体系的脆弱环节。”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敌人隐藏在暗处,攻击方式虚实结合,防不胜防。
“林墨同志,你的判断很精准。”总指挥沉声道,“针对这些可能,我们必须立刻构筑多道防线:
“一是强化数据防火墙。 由央行科技司牵头,联合所有接入金融城域网的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立即开展一轮数据真实性校验和系统安全加固专项行动,严防数据被篡改。
二是建立谣言打击快速反应机制。 网信、公安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7*24小时联动,对任何涉及存款保险制度和具体银行风险的谣言,必须在黄金一小时内溯源、辟谣、处置。
三是压力测试与应急演练升级。 存款保险基金公司要会同央行,立即组织一次覆盖多种极端情景(包括多机构同时出险)的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检验流程,补足短板,并向社会适度公开我们的准备情况和强大能力,以正视听。
四是资金保障。 财政部和央行已做好预案,确保存款保险基金在面临任何极端情况时,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后盾。”
会议结束后,一道道指令从指挥部发出,国家金融稳定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林墨回到自己的岗位,心情并未放松。防御体系在加强,但苏晴提到的“公众认知漏洞”让他格外在意。再坚固的体系,如果老百姓不了解、不相信,也容易被谣言钻空子。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陈永清:“陈行,我们需要立刻制作一系列关于存款保险的科普材料,不要官样文章,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最接地气的例子,告诉老百姓——钱存在受保障的银行里,就是绝对安全的。这件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
就在林墨致力于加固国内防线的同时,他加密通讯器上代表苏晴的指示灯,再次急促地闪烁起来。这一次,传来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段极其短暂、背景嘈杂、夹杂着电流干扰音的语音:
“……确认……‘暗影主教’……与‘龙腾汇’残余……资金已到位……目标……三家……农商行……‘白骑士’……是关键……我被……发……”
语音到此戛然而止,信号中断。
林墨的心瞬间揪紧!苏晴显然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传递出了最关键的情报!
“三家农商行”、“白骑士”、“资金已到位”!
敌人,已经锁定了具体目标,并且行动在即!而苏晴,她到底遭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