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霜晶映脉·极地传信
2033年秋分前夕,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十天。灵脉教育基地的指挥中心里,大屏幕正实时转播着挪威冰川守护区的画面——艾拉带领的监测团队踩着滑雪板,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艰难前行,他们身后的雪地摩托拖着设备箱,在雪地上留下两道长长的痕迹。屏幕角落的监测数据显示,冰川灵脉节点的能量值稳定在4.3赫兹,比夏季时高了0.1赫兹,而冰川表面的温度,已经降到了-8c。
“艾拉说他们在冰川下发现了新的灵脉通道,能量波动比已知节点强30%。”苏瑶指着屏幕上的红外影像,画面里,一条淡蓝色的能量带正从冰川深处延伸出来,像一条藏在冰雪下的蓝宝石丝带,“更奇怪的是,通道周围的冰层里,检测到了和地球寒武纪灵脉化石相似的有机化合物,还有一种从未见过的冰晶结构——这种冰晶在显微镜下是六芒星形状,能反射灵脉能量,就像天然的水晶调节装置。”
林羽凑近屏幕,盯着那条淡蓝色的能量带:“冰川下的压力和低温,可能让灵脉能量形成了特殊的储存结构。寒武纪的灵脉化石也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说不定冰川下的通道,保留了地球远古灵脉的原始状态。”他转头对阿哲说,“你立刻整理火星岩层的低温适应性数据,还有实验室里的微生物低温实验结果,传给艾拉。冰川的环境和火星很像,他们的发现可能对‘灵脉三号’的火星实验有帮助。”
阿哲刚把数据打包发送,乐乐就抱着一摞“少年监测日志”跑了进来,脸上还沾着墨水:“林叔叔!你看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寄来的日志,他们在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暗河里,发现了会发光的菌丝!”乐乐翻开其中一页,纸上画着一条深蓝色的暗河,河底的岩石上覆盖着白色的菌丝,旁边用彩笔标注着“灵脉能量4.6赫兹,比地面高0.8赫兹”,“他们说暗河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8c,菌丝在水里也能生长,还能附着在鱼身上传播——这是第一次发现能在淡水环境里共生的灵脉微生物!”
苏瑶接过日志,快速浏览后眼睛一亮:“淡水环境的灵脉微生物,我们之前只在雨林的溪流里发现过,而且活性很低。大自流盆地的暗河与世隔绝,可能保留了更原始的微生物种类,说不定能适应火星的液态水环境。”她立刻联系澳大利亚的少年监测站,让他们采集暗河的水样和菌丝样本,尽快送到基地实验室,“我们要测试这种微生物在低温、低氧环境下的活性,还有和火星蒙脱石的兼容性——如果能在-10c的液态水里存活,就能作为‘灵脉三号’的备选微生物。”
当天下午,艾拉的视频电话准时打了进来。屏幕里,她正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冰屋前,身后的冰川上钻了一个直径1米的冰洞,洞里泛着淡淡的蓝光。“我们用冰钻打通了10米深的冰层,终于看到了灵脉通道的入口。”艾拉拿着手电筒往洞里照,光束下,能看到冰层内壁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六芒星冰晶,“这些冰晶能把灵脉能量反射到周围的冰层里,让整个通道像一个巨大的能量储存罐——我们测量了冰层的能量密度,是普通灵脉节点的2倍。”
她举起一个透明的样本盒,里面装着几块带着冰晶的冰块:“冰晶里含有微量的灵脉元素,和沙漠的水晶矿物成分相似,但结构更特殊——六芒星的每个角都能引导不同方向的能量,形成立体的能量网络。”艾拉把样本盒放在监测仪上,屏幕显示冰晶的能量调节效率,比人工制造的水晶装置高15%,“如果我们能复制这种冰晶结构,就能制造出更高效的能量调节装置,无论是地球的极端环境,还是火星的银色区域,都能用。”
阿哲在一旁听得认真,突然问道:“冰晶周围的冰层里,有没有发现微生物?比如能在低温下存活的菌丝?”艾拉点点头,调出显微镜下的画面:“冰层里有少量休眠的真菌孢子,在-5c的环境下能保持活性,只是生长速度很慢——每七天才能长出0.1毫米的菌丝。我们尝试用灵脉能量刺激它们,活性提高了20%,但还是比沙漠的微生物慢很多。”
“把孢子样本寄过来。”林羽说,“我们在实验室里模拟冰川的低温环境,再加入暗河的微生物,看看能不能培育出既能耐低温,又能快速生长的共生菌株。火星的银色区域虽然有液态水,但温度可能在-10c以下,只有耐低温的微生物,才能在那里形成稳定的共生系统。”
挂了视频电话,林羽、苏瑶和阿哲立刻召开了“灵脉三号”火星实验的筹备会议。会议桌上,摊开着火星银色区域的高清地图、微生物培育方案,还有水晶调节装置的设计图。“目前我们有三个备选微生物:沙漠的共生真菌、雨林的猴面包树菌株,还有澳大利亚暗河的淡水菌丝。”苏瑶指着方案上的表格,“沙漠真菌耐干旱,但耐低温能力差;雨林菌株生长快,但需要高湿度;暗河菌丝能在水里存活,耐低温能力中等——如果能把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培育出‘三合一’的杂交菌株,就能适应火星的复杂环境。”
阿哲在电脑上调出微生物杂交的模拟动画:“我们可以用基因编辑技术,把沙漠真菌的耐旱基因、雨林菌株的快速生长基因,还有暗河菌丝的耐低温基因整合在一起。实验室已经做了初步的基因配对,成功率大概在45%,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数据来优化方案。”他看向林羽,“冰川的休眠孢子样本很关键,它们的低温适应基因可能更原始,整合到杂交菌株里,能提高耐低温能力。”
林羽点点头,在会议纪要上写下“优先获取冰川孢子样本”:“艾拉的团队还要在冰川待半个月,我们让他们多采集一些冰晶和孢子样本,同时监测灵脉通道的能量变化。另外,乐乐刚才提到的暗河菌丝,样本大概一周后到,到时候阿哲你负责做低温活性测试,苏瑶你协调全球的灵脉监测网络,收集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数据——越多的数据,杂交菌株的成功率越高。”
会议结束后,乐乐抱着刚整理好的“火星问题集”找到林羽,本子上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孩子的疑问:“林叔叔,加拿大的小朋友问,火星的液态水会不会结冰?如果结冰了,微生物还能活吗?还有南非的小朋友想知道,能不能把沙漠的沙棘种子也送到火星,让它们和微生物一起生长?”
林羽接过本子,逐页翻看后笑了:“这些问题都很关键。火星的液态水可能在地下,温度相对稳定,不容易结冰,但表面的水肯定会结冰。至于沙棘种子,现在还不行——火星没有足够的氧气和合适的土壤,种子无法发芽。但未来,等我们在火星建立了封闭的生态舱,说不定能尝试种沙棘苗,让微生物和植物形成共生系统,就像地球的沙漠一样。”
他拿起笔,在本子上认真回复每个问题,还在旁边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比如火星地下液态水的分布、生态舱的结构。“你把这些回复寄给每个提问的小朋友,再告诉他们,‘灵脉三号’探测器会携带他们画的火星生态图,让地球的孩子和火星的灵脉,来一次跨星球的‘对话’。”
乐乐用力点头,抱着本子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林羽看着她的背影,转头看向窗外——育苗棚里的沙棘苗已经长到了半米高,叶片的淡绿微光在夕阳下格外明显,而实验室的方向,灯火通明,阿哲和苏瑶还在忙着分析数据。他知道,为了“灵脉三号”的发射,为了火星灵脉的唤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正在用他们的好奇和期待,为这场跨星球的探索注入力量。
一周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暗河样本如期抵达基地。苏瑶和乐乐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看着阿哲打开密封的样本箱——里面装着两瓶暗河水样,还有一块附着着白色菌丝的岩石。水样在透明的瓶子里泛着淡淡的蓝光,菌丝像一层薄纱,覆盖在岩石表面,轻轻晃动瓶子,菌丝还会随着水流摆动,像活着的丝带。
“水温保持在18c,ph值7.2,和实验室模拟的淡水环境一致。”阿哲用吸管取了少量水样,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先看看微生物的形态。”屏幕上很快出现了菌丝的高清画面——这些菌丝比沙漠的真菌更细,直径只有0.01毫米,表面有一层透明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可能是它们能在水里存活的关键,还能抵抗低温。”
阿哲将水样分成三份,分别放在-5c、-10c、-15c的恒温培养箱里,开始测试低温活性。“每小时记录一次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能量波动。”他对乐乐说,“你负责记录-5c组的数据,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出现断裂,或者颜色变化——如果变成褐色,就说明活性下降了。”
乐乐点点头,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培养箱旁,手里拿着笔记本和计时器。每隔一小时,她就会打开培养箱的观察窗,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状态,然后认真记录在本子上:“14:00,-5c组,菌丝长度0.3毫米,颜色白色,能量波动1.2赫兹;15:00,菌丝长度0.35毫米,颜色白色,能量波动1.1赫兹……”她发现,即使在-5c的环境下,菌丝还在缓慢生长,只是速度比常温下慢了一半,而能量波动虽然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1赫兹以上,没有出现休眠的迹象。
“阿哲哥哥!-5c组的菌丝还在长!”乐乐兴奋地喊道,“而且保护膜好像变厚了,是不是在适应低温环境呀?”阿哲走过来,用显微镜观察后点头:“没错,保护膜能分泌一种抗冻蛋白,降低菌丝体内的冰点,让它们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活性。这和冰川里的休眠孢子很像,只是暗河菌丝的抗冻能力更强,不需要休眠就能生长。”
与此同时,艾拉的团队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冰川下的灵脉通道深处,采集到了大量的六芒星冰晶和休眠孢子样本,还拍摄到了通道尽头的“灵脉核心”。根据传回的监测数据,灵脉核心的能量值高达5.1赫兹,是目前发现的地球最高能量的灵脉节点之一,而核心周围的冰层里,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是通道入口的5倍,还检测到了微量的液态水——这些液态水在-12c的环境下依然没有结冰,因为里面含有高浓度的灵脉元素,降低了水的冰点。
“冰川下的液态水,和火星银色区域的液态水环境几乎一样!”林羽看着艾拉传来的数据,语气里满是激动,“温度-12c,含有灵脉元素和有机化合物,而且周围的岩石也是蒙脱石结构——这简直是天然的火星环境模拟场!”他立刻让艾拉采集核心区域的液态水样和岩石样本,“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用这些样本,模拟火星银色区域的完整环境,测试暗河菌丝和冰川孢子的共生能力,还有杂交菌株的适应性——这比人工模拟的环境更准确,实验结果也更可靠。”
十天后,冰川的样本终于送到了基地。当阿哲打开装有灵脉核心液态水的样本瓶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水样在-10c的实验室环境下,依然保持着液态,而且泛着淡淡的蓝光,像一瓶凝固的星光。阿哲用吸管取了少量水样,滴在载玻片上,然后加入暗河菌丝和冰川孢子的混合液,放在模拟火星重力的实验装置里——这是为了模拟火星的低重力环境,测试微生物在这种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和能量传递。”阿哲盯着实验装置的观察窗,“我们之前在实验室里模拟低重力时,沙漠真菌的菌丝会变得更细,活性下降15%,不知道暗河菌丝和冰川孢子会不会有同样的问题。”
乐乐一直守在实验装置旁,每隔半小时就会记录一次数据。当实验进行到6小时时,她突然喊道:“阿哲哥哥!你快看!菌丝和孢子结合了!”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显微镜的屏幕上,暗河菌丝的保护膜正在溶解,而冰川孢子的外壳开始破裂,两者的细胞内容物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菌丝体。更神奇的是,这种新的菌丝体在低重力环境下,不仅没有变细,反而长出了细小的分支,像一棵微型的小树,而能量波动,也从1.2赫兹升到了1.5赫兹。
“成功了!初步杂交成功了!”阿哲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立刻调整实验装置的参数,将温度降到-15c,模拟火星表面的极端低温,“再测试一下耐低温能力,如果能在这个温度下保持活性,我们就有了能适应火星环境的共生微生物!”
接下来的24小时,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没有离开。他们轮流监测杂交菌丝的状态,记录能量波动、生长速度、细胞结构变化等数据。当温度稳定在-15c时,杂交菌丝的生长速度虽然慢了下来,但依然在生长,每24小时能长出0.2毫米,能量波动也稳定在1.3赫兹,没有出现活性下降的迹象。更重要的是,当阿哲将火星蒙脱石样本加入实验装置后,杂交菌丝立刻向蒙脱石延伸,很快就附着在岩石表面,形成了薄薄的一层菌丝网,而蒙脱石的能量波动,也从1.3赫兹升到了1.6赫兹——跨星球的共生反应,在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
“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林羽看着实验装置里的菌丝网,掌心的水晶球碎片泛着淡蓝的光,与杂交菌丝的能量波动完美同步,“我们终于培育出了能在火星环境下存活的共生微生物,还有了能与火星蒙脱石联动的能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