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鼎记:当吃货遇上后母戊方鼎》
工艺门门主,此刻正盯着眼前这堆青铜料发愁。商王要铸后母戊方鼎的旨意下来时,我拍着胸脯保证“三月必成”,万万没料到宗门塞来的宫束班学徒,竟是一群把“鼎”当“锅”研究的吃货。这群憨货凑在工坊里,讨论的不是范铸法有多精妙,而是“这方鼎够不够炖整头大象”,气得我手里的铜刀差点劈了案上的陶范。
先说那个领头的阿禾,第一次见她时,这姑娘正抱着块试铸的青铜残片啃得津津有味。“门主你看,这铜料含锡量刚好,嚼着不硌牙!”她吐掉嘴里的铜渣,从怀里掏出块烤鹿肉塞给我,“昨天我用坩埚煨的,比陶罐香多了——你说这方鼎铸成了,是不是能焖一整只熊?”我瞅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宗门那句“此班善‘钻研’”的评语有多讽刺。
分范那天简直是大型厨房闹剧现场。后母戊方鼎的陶范要刻饕餮纹,阿木拿着刻刀对着纹饰发呆,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了!这饕餮肚子是空的,肯定是用来盛酱料的!”他硬是在饕餮纹的肚子里刻了个小凹槽,美其名曰“蘸料池”。我气得薅着他的发髻往陶范上撞:“那是兽面纹!是镇宅的!不是酱肘子蘸料碟!”旁边的阿石举着块陶泥笑得直不起腰,手里的泥坯“啪嗒”掉在地上,他顺势捏了个鼎形泥团,往里面塞了把野枣:“要不咱先做个陶鼎蒸枣试试?”结果这傻小子忘了陶范要阴干,直接往火里扔,“嘭”的一声炸成了泥花,溅了阿禾一脸黑,活像刚从灶膛里爬出来的灶王爷。
最要命的是熔铜环节。青铜液得烧到一千多度,阿火负责看火候,这小子却在熔炉边支了个石板,烤起了粟米饼。“门主你看,借熔炉的余温烤饼,外焦里嫩!”他举着饼冲我喊,话音未落,手里的饼“啪”地掉进修料池,溅起的铜渣把熔炉边的温度计砸歪了。等我发现时,熔炉里的铜液已经烧得发红——正常青铜液是金黄色,这温度再高下去,铜料就要氧化了。我急得跳脚,阿禾却突然拍手:“有了!往里面扔块肥肉!我娘炼油时就这么降温!”她真从怀里掏出块猪油,“扑通”扔进熔炉,瞬间腾起的黑烟把整个工坊熏得跟地府似的,呛得阿石抱着柱子咳嗽,嘴里还嘟囔:“这烟味……像烤焦的野猪皮……”
浇铸那天更是乱成一锅粥。方鼎的浇口得精准对准,阿木自告奋勇掌勺,说在家帮他娘舀过粥,稳得很。结果这小子端着坩埚走到陶范前,突然蹲下来盯着鼎范的四个足看:“门主,这鼎足做成中空的多好,能塞点咸菜进去,边吃边盛饭。”他正琢磨着,手里的坩埚一晃,半瓢铜液“滋啦”浇在旁边的草垛上,烫得草籽噼啪乱蹦,阿石还以为是爆米花,伸手就去抓,被烫得直甩胳膊,疼得嗷嗷叫:“这‘米花’咋咬人呢!”
好不容易等铜液冷却,拆范时所有人都傻了眼。阿木刻的“蘸料池”让饕餮纹变成了咧嘴笑的模样,阿石塞的野枣在鼎底烧成了炭,留下几个黑窟窿,最绝的是阿禾扔的猪油,在鼎腹内壁结了层油垢,摸着滑溜溜的。我盯着这口“四不像”鼎,气得说不出话,阿禾却凑过来,一脸期待:“门主,要不咱先试试用它炖锅肉汤?我带了干柴!”
后来这鼎自然是返工了,但每次路过工坊,我总能看见宫束班的憨货们围着那口报废的“试验鼎”,争论着该煮肉汤还是焖粟米。阿木说方鼎太深,适合煮整只羊;阿石觉得鼎底的窟窿能漏水,刚好做个蒸锅;阿火最绝,说要在鼎耳上挂个铁钩,吊在房梁上当烤肉架。
我望着远处殷墟的炊烟,突然觉得,商王要的或许不只是一口祭祀的鼎,说不定是想看看,当一群吃货遇上青铜,能折腾出多少让鬼神都笑掉牙的故事。
《铸鼎戏》
(仿商代文字意趣)
方鼎将成,宫束小子聚。
视范为釜,论肉量多寡。
阿禾啮铜,曰“可炖象”。
阿木刻纹,添“蘸料之凹”。
火起,阿火烤饼,铜液沸。
失勺,溅于草,籽迸如粟。
拆范,见其形怪:
饕餮笑,底有焦枣痕。
众皆乐,谓“此鼎宜烹”。
门主抚额,叹“吃货无敌”。
铸鼎奇志
工艺门 无名
殷商大邑铸宏纲,后母方鼎镇万邦。
土范精研雕兽影,铜浆猛沸映穹苍。
宫班憨态添欢趣,门主劳心育俊良。
待得宝成惊盛世,千秋工艺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