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的灯火熄灭,传承人们带着被尊重的宽慰和新的期待离去,但“非遗纪元”总部顶楼的那间办公室,灯光却彻夜未明。
林砚拒绝了公关团队递上的、经过精心润色和专业风险评估的公开信草稿。那些文字准确、得体,符合一切危机公关的规范,却唯独缺少了温度,缺少了她此刻最想传递出去的——那颗在风暴中历经拷问、剥去浮华、重新变得清晰而坚定的“心”。
她让所有人都离开,只留下自己,一台笔记本电脑,和窗外沉沉的、仿佛能吞噬一切光亮的夜色。
她需要亲自写下这封信。不是以“非遗纪元”cEo的身份,而是以那个最初在云南市集,被一块蓝白扎染布击中心脏的“林砚”的身份。
指尖落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千头万绪,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她闭上眼,脑海里闪过的是李阿婆布满老茧的手,是张清远师傅锐利如电的审视目光,是王铁山师傅憋屈而洪亮的嗓音,是沈砚心那份沉甸甸的报告,是周锐紧锁的眉头,也是网络上那些尖锐甚至刻薄的批评……
她深吸一口气,敲下了标题:
《致所有关心非遗纪元的你们:速度终将让位于深度》
这个标题,与她之前在内部提出的“正本清源”遥相呼应,也直接回应了马守常教授文章中最核心的诘问。
“亲爱的朋友们: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想必已经看到了近期围绕‘非遗纪元’的诸多讨论,包括马守常教授那篇发人深省的文章。首先,请允许我,作为‘非遗纪元’的创始人和主要决策者,向所有因我们而感到失望、困惑或担忧的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这段时间,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拷问与反思。这拷问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她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心湖深处舀出,带着沉淀后的泥沙与微光。
“我们从未否认,也无比感激商业化给非遗带来的关注与生机。它让李阿婆们的生计得以改善,让张师傅们的技艺被更多年轻人看见。但是,在追求规模与效率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为何出发?
我们收到了许多批评,指责我们将非遗‘快餐化’、‘娱乐化’。起初,我们感到委屈,试图辩解。但当我们沉下心来,真正倾听来自学员、来自传承人、来自像马教授这样的学界前辈的声音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批评,刺中了我们的软肋,也照亮了我们前行路上已然偏离的航标。”
她坦诚地写下了内部调研发现的问题:课程同质化、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助教对技艺理解流于表面、传承人在快速复制中感到的失落……她没有回避,没有粉饰,而是将这些内部剖析的“伤疤”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近乎“自毁”的坦诚,需要巨大的勇气,却也蕴含着最强的说服力。
“痛定思痛,我们意识到,‘非遗纪元’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更是要让更多人‘懂得’非遗,让非遗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智慧,能够真正被理解、被尊重、被传承下去。为此,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接着,她详细阐述了“非遗本源”计划的核心内容:
课程体系的全面修订与深化,增加三成实践时长,强化文化背景与技艺原理教学;
成立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传承人教学督导委员会;
以及,那个在内部引起巨大震动的决定——主动暂停新的城市扩张,将资源集中于现有校区的提质升级。
“我们知道,这意味着增长速度的放缓,意味着短期利益的牺牲。但我们坚信,速度,终将让位于深度。 非遗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
在信的末尾,她的笔触变得更加柔和,也更加坚定:
“回首来路,我们从云南的一个小市集出发,怀抱着让匠心被看见、让传承有价值的朴素愿望。一路走来,有掌声,有鲜花,也有此刻的风雨与质疑。感谢所有的鼓励,也感谢所有的批评,它们都是照亮我们前行的光。
请给我们一些时间,也请相信我们的决心。‘非遗纪元’将放慢脚步,沉潜下来,回归那份对技艺本身的敬畏与专注。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以更扎实、更深厚的样子,与大家在非遗的美好世界里,再次相遇。
此致
敬礼!
林砚
于一个反思与希望的深夜”
当她敲下最后一个字,窗外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她反复读了数遍,删改了几处略显煽情的词句,确保整封信保持着她所追求的“真诚的克制”与“坚定的谦卑”。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时,林砚按下了发送键。这封由她亲笔撰写、未经任何商业化包装的公开信,通过“非遗纪元”的所有官方渠道,推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面前。
没有买热搜,没有雇水军,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时间的检验和公众的审判。
发送完毕后,林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却也伴随着一种卸下重负般的轻松。她走到窗边,看着这座渐渐苏醒的城市。她知道,风暴尚未平息,但这封信,如同她在惊涛骇浪中抛下的一个坚定的锚。
接下来,就是等待潮水的方向。
第21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