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项目暂告段落,团队主力撤回云城总部,但“国民非遗课堂”的内容引擎已然全速启动。赵小满团队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短暂的适应与调整后,迅速进入了高强度、快节奏的内容产出期。
按照既定规划,“阿婆的染布坊”作为首批试水账号之一,率先在“视界”平台发布了第一条预热视频——一个简短的、李阿婆对着镜头腼腆微笑,展示手中一块靛蓝花布的自我介绍。反响平平,符合新号冷启动的预期。
真正的战役,在三天后打响。
那是一个云城难得的晴朗午后,阳光透过染坊的木格窗,在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小满亲自带队,架设了多台摄像机,从宏观到微观,准备记录下李阿婆一次完整的板蓝根制靛、染布过程。
没有华丽的剧本,没有刻意的台词。镜头下的李阿婆,穿着她自己染制的靛蓝粗布围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神情专注而安详。她熟练地捞出发酵好的板蓝根枝叶,放入大木桶中,加入石灰水,开始反复搅动。
“这个汁水,要看着它变,”李阿婆一边劳作,一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说道,像是在对镜头诉说,又像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喃喃自语,“先是黄绿色,慢慢会泛蓝光,等起了这蓝汪汪的沫子,靛就成了。”
整个打靛过程,耗时近两个小时。赵小满团队没有进行任何打断,只是忠实地记录着。镜头捕捉下了李阿婆额角细密的汗珠,她因长年劳作而略显粗糙、却异常稳定的双手,木桶中液体魔法般由绿转蓝的过程,以及那逐渐弥漫开来的、带着独特植物清涩气息的泡沫。
接下来的沉浸式染色环节,更是将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仪式感推向了极致。
李阿婆将准备好的白布浸入靛蓝染缸,反复浸染、提拉、氧化。每一次提拉,布料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颜色便悄然加深一分,从浅蓝到深蓝,层次渐染,如同时光在布匹上作画。她没有过多解释原理,只是用动作演示着何为“青出于蓝”。
剪辑师阿飞在处理这段长达数小时的素材时,几乎屏住了呼吸。他大胆地采用了长镜头和极度舒缓的节奏,辅以精心挑选的、空灵而治愈的背景音乐。视频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有李阿婆偶尔的轻声絮语、染布时细微的水流声、以及布料在风中微微飘动的声音。他运用了大量慢镜头和特写,聚焦于液体流动的波纹、泡沫碎裂的瞬间、布料纤维吸收色彩的细微变化,将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与专注,可视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最终成片的标题,晓琳斟酌良久,放弃了所有猎奇或煽动的词汇,只用了最朴素的描述:《板蓝根的一生——从植物到靛蓝》。发布时间,选在了周五晚上八点——一周中用户最渴望放松、寻求治愈的时刻。
视频发布后的第一个小时,数据平稳增长,点赞和评论多是“好看”、“阿婆好可爱”之类的常规反馈。
第二个小时,转发量开始悄然攀升。一些关注手作、设计、东方美学的垂直领域博主开始自发转发,配文多是“这才是真正的慢生活”、“看哭了,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极度舒适,建议收藏反复观看”。
第三个小时,转发出圈了。几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心理学博主、减压博主转发了视频,配文:“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解压良药”、“专注的力量,看完焦虑都减轻了”。#治愈系非遗#、#原来布是这么染出来的# 等话题标签开始被大量使用。
当晚十二点,赵小满被运营小董一个电话从浅睡中惊醒。
“小满姐!爆了!彻底爆了!”小董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激动得变了调,“‘阿婆的染布坊’那条视频,播放量破八百万了!还在疯狂涨!点赞快破百万,冲上视界全站热门榜前三了!”
赵小满瞬间睡意全无,猛地从床上坐起,打开笔记本电脑。后台数据曲线几乎呈九十度直角向上飙升,评论区和私信已经完全爆炸。
“看完莫名想哭,感觉灵魂被洗涤了。”
“这才是我们中国的奢侈品啊!”
“求问阿婆的染布坊在哪里?好想去体验!”
“已经循环播放十遍了,太治愈了,失眠有救了。”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好远,现在感觉它好亲切,好美。”
“跪求阿婆开课!线上课也行!”
各种各样的评论,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清一色地表达着震撼、喜爱与向往。没有争议,没有杠精,只有被最纯粹的手工劳作和时光沉淀之美所打动的共鸣。
赵小满一条条翻看着评论,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她知道,他们成功了。不仅仅是一条视频的成功,更是“国民非遗课堂”Ip战略方向的成功。他们找到了那个能精准触动现代人内心最柔软处的开关——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慢”、对“专注”、对“与自然连接”的深切渴望。
李阿婆,这位在云南小镇默默坚守了一辈子的老人,一夜之间,成为了无数网友心中的“非遗女神”、“治愈系奶奶”。
赵小满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核心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所有人,半小时后线上会议!讨论流量承接和后续内容跟进!”
第一个爆款已经诞生,如何将这股汹涌的流量有效地引导、沉淀、转化,才是对团队真正的考验。但此刻,她允许自己激动几秒钟,为了这来之不易的、闪耀着靛蓝色光芒的胜利。
---
第7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