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安排在两天后的上午。赵小满比约定时间早了十五分钟到达共享办公空间,她穿着一件印有卡通版门神图案的卫衣,背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双肩包,站在前台有些局促地张望,眼神里既有紧张,也有一股压不住的新奇。
面试由林砚主导,周锐和沈砚心旁听。正如周锐所要求的,林砚给了赵小满一个实战题目:基于提供的李阿婆扎染基础资料,在半小时内,构思一个用于社交媒体传播的创意点子,并简单描述执行思路。
赵小满拿到资料后,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非常认真地翻看了李阿婆的照片、作品图以及简短的背景介绍。她看得很快,手指偶尔在图片上某处细节停留片刻,嘴里无声地念叨着什么。
半小时后,她抬起头,眼神亮晶晶的,之前的紧张似乎被构思的兴奋冲淡了不少。她没有拿出复杂的ppt或思维导图,只是在笔记本上画了几幅简单的分镜草图和一些关键词。
“林总,周总,沈老师,”她开口,声音带着点年轻人的清亮,语速稍快但条理清晰,“我觉得,我们现在讲非遗,不能老是苦大仇深,或者高高在上。我想做一个系列,叫‘阿婆的魔法实验室’。”
这个开头就让周锐挑了挑眉,沈砚心则不动声色地推了推眼镜。
“我们把李阿婆和她的小院,包装成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惊喜的‘实验室’。”赵小满继续阐述,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每一期视频,就是一个‘魔法实验’。比如第一期,主题就叫‘蓝胖子の诞生’!”
她翻开了第一张草图,画风稚拙,是一个q版的李阿婆,面前摆着几个装着白色液体的“魔法瓶”(实际是板蓝根等植物染料原液)。“我们不用专业术语,就说阿婆在用‘神秘配方’调制魔法药水。镜头重点拍她布满皱纹的手搅拌染缸的特写,配上咕嘟咕嘟的泡泡音效,营造神秘感。”
第二张草图,是一块白布被各种奇形怪状的“魔法道具”(扎染用的夹子、绳子、木棍)捆扎起来。“这是施加封印!告诉观众,不同的捆扎方法,会召唤出不同的花纹精灵。”
第三张草图,是捆扎好的布匹被放入染缸,配上“注入魔力”的字样和闪烁的动画效果。“最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她翻到最后一页,画的是展开的布匹,上面是蓝白相间、独一无二的纹样,旁边画了个大大的惊叹号和“魔法成功!”的标签。
“整个视频节奏要快,剪辑要有冲击力,背景音乐用轻快又带点奇幻感的电子民乐。文案也要网感十足,比如‘今天阿婆又解锁了什么神秘图案?’、‘论会魔法是一种什么体验?’。我们不是在讲课,是在带着大家玩,是在展示一种酷炫的、活着的手艺。”赵小满说完,略带忐忑地看着三位面试官。
周锐摸着下巴,首先发言:“思路很新,确实有网感,容易吸引年轻用户。但是,‘魔法’、‘精灵’这种概念,会不会过于娱乐化,削弱了技艺本身的严肃性?”他看向沈砚心。
沈砚心沉默了几秒,出乎意料地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道:“你如何确保,在‘魔法’的包装下,扎染技艺的核心步骤——比如植物染料的运用、捆扎与花纹的因果关系——不被扭曲或误导?”
赵小满似乎早有准备,立刻回答:“沈老师,包装只是外壳,内核一定是真实的。比如‘魔法药水’,我们会在视频角落或者文案里明确标注是由板蓝根等植物制作;‘魔法道具’就是真实的扎染工具,我们可以做一期番外,专门介绍这些工具的正确用法和对应的花纹效果。我们是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只要兴趣被勾起来了,他们自然会想去了解背后的真实原理。这叫‘糖衣炮弹’,糖衣要好吃,炮弹也得是真材实料!”
“糖衣炮弹……”林砚重复着这个词,嘴角微扬。这个比喻虽然直白,却精准地道出了她想要的内容策略——用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包裹并投递深厚的文化内核。赵小满的创意或许稚嫩,但方向是对的,她具备那种将古老事物“转译”给同龄人的敏感和能力。
最终,经过综合评估,尽管周锐对赵小满缺乏经验仍有一丝顾虑,但在林砚的坚持和沈砚心未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决定向赵小满发出录用通知。
一周后,赵小满正式入职,成为了“非遗纪元”的第四位成员,工号001。
她把自己的工位布置得花里胡哨——一个可爱的盆栽,几个造型古怪的盲盒手办,一台贴满了各种贴纸的笔记本电脑。她的到来,像一剂活泼的染料,注入了这个原本由沉稳、锐利、严谨三种色调构成的团队。
入职第一天,林砚将李阿婆扎染体验课的社交媒体预热任务交给了她。赵小满立刻进入了状态,她没有急着写文案,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反复观看李阿婆的影像资料,甚至打电话给林砚,询问了一些关于阿婆性格、口头禅的细节。
“我得先找到感觉,”她对林砚解释,“找到阿婆最打动我的那个点,才能写出打动别人的东西。”
看着她对着屏幕时而皱眉、时而傻笑的样子,林砚知道,自己赌对了。这块看似粗糙的璞玉,或许正需要“非遗纪元”这个工坊,来雕琢出她独特的光彩。
而此刻,坐在角落的沈砚心,看了一眼赵小满那色彩斑斓的工位,又低头继续修订他的《技艺合作准则》,无人察觉,他严谨的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松动了一毫米。
第4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