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兴十三年,秋。
洛阳皇宫的晨钟,不再是催促战备的警钟,而是宣告一个崭新时代开始的礼乐。随着东吴称臣,最后一片割据的土地也归入了版图。自黄巾之乱以来,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烽火与分裂,终于画上了句号。
大汉天子刘禅,在相父诸葛亮的辅佐下,于洛阳宫城的含元殿,向天下颁布了即位以来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诏令:
“……今天下一统,四海归心。战火止息,干戈入库。朕甚悯百姓之苦,特此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者,余皆无罪。免天下三年赋税,开仓放粮,赈济孤贫。诏令到日,普天同庆!”
这道诏令,如春风化雨,迅速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从长安的朱雀大街,到江南的姑苏城外;从西凉的戈壁绿洲,到齐鲁的孔孟之乡,压抑了近百年的欢呼声,在同一时刻爆发。人们走出家门,奔走相告,喜极而泣。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在那一刻,仿佛得到了告慰;那些被兵役和重负压得喘不过气的百姓,第一次挺直了腰杆。
在许昌,曾经作为大将军总督府的衙门,如今被改造成了“天下商路总司”。姜小伍虽然身负监国之责,但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个全新的机构中。
“丞相,‘新隆中对’的最终章,并非战争,而是民生。”姜小伍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刀剑能定国,但唯有犁锄与商队,才能兴国。我们不仅要让百姓吃饱穿暖,更要让他们富足,让大汉的财富,如江河般奔流不息。”
在姜小伍的主持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通途计划”**:以洛阳为中心,修复并扩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宽阔平坦的石板路,取代了泥泞坎坷的土路,车马可以日夜兼程。曾经被战火摧毁的桥梁,被重新架起,而且比以往更加坚固宏伟。从蜀中的锦缎、茶叶,到江南的丝绸、稻米;从西凉的良马、玉石,到沿海的食盐、海产,通过这张巨大的交通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流通起来。
**“四海商盟”**:朝廷在各大城市设立“商驿”,为来往的商队提供食宿、护卫和信息服务。姜小伍甚至力排众议,派遣船队,沿着早已开辟的海路,与更遥远的南洋、西域诸国建立了贸易联系。波斯的地毯、琉璃,罗马的黄金、葡萄酒,开始出现在洛阳的市面上,而大汉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则成为了异域贵族们梦寐以求的珍宝。
**“百工竞新”**:朝廷设立“格物院”,招募天下能工巧匠,鼓励技术创新。蜀中的连弩经过改良,成为了和平年代里开山辟路的有力工具;新的纺织机被发明出来,使得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冶铁技术的进步,让农具更加精良,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春节,是这个统一后的第一个新年,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
洛阳城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从除夕响到元宵。皇宫取消了森严的戒备,向百姓开放数日,让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天子与丞相的风采。诸葛亮亲自在宫门外向百姓分发糖果,他慈祥的笑容,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姜小伍则带着关兴、张苞、赵广等一众将领,脱下戎装,换上便服,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看着街头耍猴的艺人,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看着商贩们热情地叫卖,看着一对对年轻的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张苞,这个曾经的猛将,如今被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吸引,笨拙地讨价还价,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关兴则买了一个拨浪鼓,送给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眼中满是柔情。
“小伍,”关兴感慨道,“我以前总觉得,最大的功业就是在战场上斩将夺旗。现在我才明白,看到这样的景象,比打赢任何一场仗都更让人心安。”
姜小伍微笑着点点头:“这,就是我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意义所在。”
在成都,武侯祠前,香火鼎盛。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祈求功名,而是为了感谢这位为天下带来和平的丞相。在成都的锦官城,织机声日夜不息,一匹匹色彩斑斓的蜀锦,被运往四面八方,成为了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在江南,文人墨客们泛舟西湖,吟诗作赋,歌颂着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在北地,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万顷良田,农夫们唱着丰收的歌谣,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喜悦。
元宵之夜,洛阳城举办了盛大的灯会。数以万计的花灯将整座城市照得如同白昼,天空中绽放着绚烂的烟花。汉天子刘禅与诸葛亮、姜小伍等重臣,一同登上城楼,与民同乐。
看着下方人山人海,欢声笑语汇成一片海洋,年迈的诸葛亮眼角湿润了。他转过头,对身边的姜小伍轻声说道:“小伍,你看,这便是先帝和我的梦想。一个没有战争,人人皆有所养,人人皆有所依的盛世。你做到了,你比我们所有人都做得更好。”
姜小伍望着这片璀璨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满足。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他不再是那个扭转乾坤的谋士,而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守护者之一。
天下一统,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四个字,而是此刻,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脸上真实而温暖的笑容。这,便是一个名为“汉”的王朝,最华美的篇章。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