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宅院,是婉婉的?”贺寿站在院子中间,极其惊讶地张开嘴,“天啊……这比原来贺家的房子还要好!特别特别好!”
王婉走到贺寿边上,满意地四面看了看:“不是我的,是我们的——怎么样?这个房子不仅有前厅后院,还有些地方可以侍弄花花草草,种些蔬菜。阿瘦可还喜欢?”
贺寿用力点点头:“我做梦都没想过自己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屋子地段不错,离县衙走路大概半小时左右,房屋整体呈“日”字结构,前厅和后院接线分明,后院墙角有一块小菜畦,此刻倒是长满了杂草。
“等学校稳定下来了咱们就搬过来吧?”我舒服地叹了一口气,已经开始畅想以后的美好生活了,“老家那一亩地包给舅舅家种去,那个小屋子那么多年了,换到这里也舒服。”
贺寿点点头,倒没有什么留恋故土的意思:“那我这几天先把书搬过来一些。”
王婉想起王秀才那些书,点点头:“行呀,正好后院有三个房间,最小的那间收拾收拾,打个樟木书柜,后面可以用来当书房。”
两人就这么畅想了半天,这边规划规划,那边思考思考,最后心满意足地坐在一块看着目前还是空空荡荡的屋子:“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家了,阿瘦。”
贺寿笑眯眯地点点头:“嗯。”
下午,王婉又去了一趟县衙。
一来是为了感谢裴旭和章文,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看过房子,十分喜欢,二来也是去见一见章文帮忙联系的那位书生,看看是否愿意合作。
书生姓宋,名晗,字子曦。
宋晗祖上虽然曾经有些文学上的名声,但是连续三代都是单传,家中人丁凋敝,逐渐也就没落,到他这一代父亲早亡,是母亲一个人将他辛苦带大,生活称得上清贫。
从前几年开始,朝廷不再给全部的中举考生安排公务,宋晗便放弃科考这条路,转而在家里帮助母亲打理米粮店,只是偶尔参加些清谈聚会聊以解乏。
宋晗文章写得不错,为人又十分和气,在本地结交不少好友,经过别人引荐与章县丞认识,才会被邀请来县丞家中为小少爷开蒙。
王婉见到宋晗的时候,他正和裴旭聊天。
见到有人来,两人随即停下话题,裴旭引着宋晗上前:“子曦,和你介绍一下,这位便是清河县主簿王婉王大人。”
宋晗端得是一副山泉水似的模样,高瘦挺拔,看着似乎稍显孱弱,眼睛却十分明亮。拱手打了个招呼:“草民宋晗宋子曦,清河县刘家沟人士,见过王主簿。”
王婉拱手也打了个招呼:“宋先生过谦——不知道章大人是否向宋先生转达过在下的请愿。”
“章大人的确说过了。在下也觉得这个机会甚是不错……只是,清河县到大槐树村路途到底不算近,日日奔波难免浪费时间,不知大人是否可以给在下提供一个住处?”
“这个倒好办,先生这几天可以先住在本官的亲戚家中,等到过几日学堂稳定了,本官正打算搬到县城,先生可以暂时在本官家中居住。”
宋晗拱手道谢:“此外,在下只能在村里待到明年上半年。”
“这个本官已经知道了,宋先生本就是章大人为小公子寻来的先生,是大才,村里那些孩子是得了些运气,才能有这个机会聆听您的教诲——只不过找下一任先生的事情,也请先生帮忙多多留心了。”
王婉说话客气,宋晗自然回得也客客气气。
虽然对方看起来是好说话的,但是王婉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没忍住还是小声叮嘱起来:“宋先生,村里的孩子们基础不好,不是学堂里面那些有过基础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读书,他们的爹妈也不知道,一切都是从基础中的基础做起,或许与您的想象有别。”
王婉说这番话的时候,目光却一直有意无意落在宋晗的身上。
她想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看看,看看宋晗的脸上有没有读书人常见的那种倨傲和自负,他会不会忽然皱眉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态。
——万幸,他只是很认真地听着,并且低下头,仔细思考了很久。
“子曰,有教无类。在下幼年时候便听先生说过这句话。”许久,宋晗才抬起头,语气十分恳切,“但是其实,我也好,我的先生也罢,其实我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我们一直面对的孩子都是已经确定了应当去走仕途的孩子,这其实是狭隘的认识。”
王婉没有想到对方会回答这句话,哑然了片刻后摆摆手:“不是,本官绝不是质疑先生执教的能力。本官只是,只是判断,教授这些孩子,会比教授学堂里那些孩子困难许多,或许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也会很强。”
王婉说着,又觉得有些说不下去,只摆摆手,叹了一口气:“本官也知道,先生是看在县丞大人面子上才会愿意帮这个忙,但是无论怎么说,我都还是很谢谢您愿意在这样的时候肩负起这份责任——只不过,村里的孩子们虽然比不上那些未来的读书人那样高贵,但是他们也会长大成熟,我不觉得他们应当被轻慢。”
“所以无论如何,如果您真的觉得这件事情十分折磨,毫无意义,想要敷衍……那么您可以告诉我。”
终于把这段话说出来,王婉反而轻松地叹了一口气:“我不会和章大人说什么的,您尽管放心,我只是希望能够对他们负责——如果在创立之初都开始敷衍,那后来只会越来越坏的。”
宋晗认真地听完,脸上表情严肃一些,周围似乎变得格外安静。
两人就在这安静之中短暂地沉默。
许久,王婉听到宋晗的声音,并不算快,慢慢吞吞的:“王大人,您为什么会笃定,在下只是看在章大人的面子上应下这门差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