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宴
晨光漫过客厅的纱帘时,我正蹲在玄关给皮鞋抛光。鞋油是昨天特意买的,深棕色,和姐姐今天要穿的大衣颜色正好相配。
“朵朵,帮我看看珍珠耳环歪没?”姐姐的声音从卧室飘出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我抬头,看见她站在穿衣镜前,米白色大衣衬得人很精神,只是手在不停摩挲着大衣下摆。
“没歪,特显气质。”我把擦好的皮鞋递过去,“妈呢?不是说要提前去酒楼盯包厢吗?”
“在厨房煎年糕呢,说让亲家尝尝咱老家的手艺。”姐姐弯腰换鞋,头发上的碎发垂下来,她抬手拢了拢,又觉得不对,干脆转身让我帮她把头发重新别好。
我们家就姐妹俩,姐姐比我大五岁,和姐夫谈了三年,这还是双方父母第一次正式见面。昨天晚上,妈在客厅来回走了三趟,一会儿说要把祖传的玉镯带上,一会儿又担心酒楼的菜不合南方人口味——姐夫家是苏州的,据说亲家母说话温温柔柔,连声音都带着江南的软调。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我跑去开门,是姐夫。他穿着藏蓝色西装,手里拎着两个大礼盒,额角还有点汗:“阿姨呢?我妈特意让我带了苏州的碧螺春和松子糖。”
“在厨房呢,正跟年糕较劲。”我侧身让他进来,瞥见姐姐偷偷对着镜子笑,耳朵尖都红了。
没等多久,妈拎着食盒出来了,里面装着刚煎好的红糖年糕,还冒着热气。“走了走了,别让亲家等急了。”她把食盒递给我,又伸手帮姐姐理了理围巾,“到了别紧张,就跟平常聊天一样。”
酒楼离小区不远,十分钟就到了。包厢里已经有人了,一个穿着旗袍的阿姨正坐在沙发上喝茶,看见我们进来,立刻站起来笑:“是亲家吧?快坐快坐。”她声音果然软软的,像浸了温水。旁边的叔叔也跟着站起来,手里还拿着个保温杯,看起来很和善。
“这是我家老太婆,这是小女朵朵。”妈拉着我介绍,又指了指姐姐和姐夫,“这俩孩子,让你们费心了。”
“哪里哪里,是我们家小子运气好,能遇到小楠这么好的姑娘。”亲家母拉着姐姐的手,眼神里满是喜欢,“我早就听阿哲说,小楠又能干又体贴,今天一看,比说的还俊。”
姐姐被夸得不好意思,低下头笑。我坐在旁边,偷偷观察他们:妈和亲家母聊得投缘,从衣服聊到做饭,一会儿说北方的饺子,一会儿说南方的汤圆;爸和叔叔则拿着姐夫带的碧螺春,讨论着茶的口感,偶尔还插两句孩子们的事。
菜很快上齐了,妈特意让服务员把年糕摆在中间:“尝尝这个,我们老家的做法,红糖煎的,甜而不腻。”亲家母夹了一块,咬了一口,眼睛都亮了:“好吃!比我们那边的年糕更有嚼劲,回头可得跟你学学。”
“没问题!下次你来家里,我教你做,再给你包北方的饺子,让你尝尝我的手艺。”妈笑得合不拢嘴,之前的紧张早就没影了。
吃到一半,亲家母从包里拿出一个红色的首饰盒,递给姐姐:“小楠,这是我给你准备的见面礼,一条珍珠项链,跟你今天的耳环很配。”
姐姐愣了一下,看向妈。妈点头笑:“收下吧,这是阿姨的心意。”姐姐接过盒子,声音有点哽咽:“谢谢阿姨。”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亲家公放下筷子,看着姐姐和姐夫,“你们俩以后好好过日子,互相包容,有什么事多商量,我们做父母的,就盼着你们平平安安的。”
“我们会的。”姐夫握着姐姐的手,认真地说。我看着他们,心里暖暖的,突然觉得,所谓亲家,大概就是两个原本陌生的家庭,因为两个孩子,变成了一家人,从此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温暖。
离开酒楼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亲家母拉着妈的手,约好下次一起去逛菜市场,妈一口答应下来。姐夫送亲家回家,我和姐姐、妈走在前面,晚风轻轻吹着,带着点春天的暖意。
“妈,你今天一点都不紧张了。”我笑着说。
妈回头看了看姐姐,又看了看我,眼里满是笑意:“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好紧张的?只要你们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姐姐挽着妈的胳膊,轻声说:“妈,我们会好好的。”
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三个身影紧紧靠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我知道,从今天起,我们家又多了两个亲人,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热闹,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