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刚刚擦黑,周女士正心神不宁地坐在客厅里,手里无意识地织着毛线,耳朵却时刻留意着门口的动静。
就在这时,邮递员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喊着她的名字,递进来一封有些褶皱、还带着些许潮气的信。
一看到信封上那熟悉的、略显潦草却力道十足的字迹,周女士的心猛地一跳,是安安的信!她几乎是颤抖着手,迫不及待地撕开了信封。
信纸展开,女儿方安那带着急切和疲惫感的字迹跃然纸上。
方安在信里没有过多描述自己的辛苦,只是简略说了因为连续暴雨,当地的通讯设施几乎完全瘫痪,电话线被冲断,基站受损,所以才一直没能联系家里,让母亲担心了,深感愧疚。
她笔触沉重地描绘了她在山东亲眼所见的灾情:无边无际的、浸泡在浑浊积水中的农田;成片倒伏、腐烂发霉的玉米秆;那些从泥水里捞出来、却已经发芽或者长满霉菌,几乎绝收的粮食;还有村民们那麻木、绝望又带着一丝不甘的眼神……她写道,站在那片被雨水彻底摧毁的土地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靠天吃饭”的脆弱与无奈,才能体会到农民一年辛苦付诸东流时的那种剜心之痛。
信的末尾,方安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一些,说自己一切都好,正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尽力从泥水里抢收还能勉强食用的部分,能帮一点是一点,让母亲不要挂念,也嘱咐母亲保重身体。
读完信,周女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了几天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只要女儿是平安的,只是在救灾。但紧接着,一股更深沉的心疼和触动席卷了她。心疼女儿在那样的环境里吃苦受累;更被信中描述的、那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苦难深深震撼。
她仿佛能透过信纸,看到那一片泽国,闻到那腐烂作物的气息,感受到那些农民无声的绝望。
她坐在沙发上,沉默了许久,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女儿描绘的景象。
“我不能只是在家里担心…”周女士喃喃自语。
她想起自己虽然退休,但仍是医院返聘的专家,在医院里还有些影响力。她个人的力量微薄,但或许可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
第二天一早,周女士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岗位上,而是径直来到了医院党委办公室。她向党委书记和院长详细说明了女儿在灾区看到的情况,以及当地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急需援助的现状。
“书记,院长,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咱们医院上下下这么多人,都是一群有爱心、有担当的同志。眼看着同胞受灾,咱们不能无动于衷啊!”周女士言辞恳切,眼中带着急切的光芒,“我建议,由医院工会和团委牵头,立刻在全院范围内发起一场为山东灾区群众的募捐活动,无论是捐款还是捐献干净的衣物、被褥、药品,都是一份心意!而且这样的灾害后可能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疫情,所以是否要组织义诊队前往支援?”
医院领导听了周女士的介绍,也非常重视,当即表示支持。很快,一份《关于向暴雨灾区紧急募捐的倡议书》贴在了医院公告栏和最显眼的位置,院内广播也开始循环播放募捐信息。
周女士不仅自己带头捐出了一个月的返聘工资,还不顾年迈,主动参与到募捐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中。她利用自己在医院工作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和威望,到各个科室动员,用女儿信中最触动她的细节,向同事们描述灾区的困难,呼吁大家伸出援手。
“想想那些泡在水里的粮食,想想那些农户家这可能就是生存的希望…咱们少买一件衣服,可能就能帮他们多买一袋米,多添一床被…”她动情地说着。
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医院的医护人员、行政后勤人员都积极响应。
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队,干净的衣物、棉被、常用的药品很快堆积如山。每一笔捐款,每一件物资,都承载着首都医务工作者对灾区群众的浓浓牵挂和深深祝福。
周女士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募捐场面,看着那一箱箱即将运往灾区的爱心物资,心中稍感安慰。
她知道,这些捐助对于广袤灾区的损失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她坚信,这份来自远方的温暖和支持,一定能传递到受灾群众手中,给予他们一丝慰藉和渡过难关的勇气。
这也是一位母亲,一位老医务工作者,在女儿和无数受灾群众身后,所能做出的、最直接也最真诚的努力。
周女士所在的医院募捐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这股爱心暖流,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家医院。
各地媒体陆续的报道着各地的受灾情况,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涟漪。
在南方某城市的一个社区居委会里,头发花白的居委会主任拿着报纸,对着几位社区骨干和闻讯赶来的居民,声音哽咽地念着关于山东灾情的报道:“…玉米烂在地里,老人家坐在田埂上抹眼泪…咱们都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不能看着同胞受难啊!”
一位抱着孙子的阿姨立刻接口:“主任,咱们社区搞个募捐吧!我家里还有些孩子穿小了的厚实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这就回去收拾!”
“对!我捐一百!”一个穿着工装、刚下班的中年汉子瓮声瓮气地说,“钱不多,是个心意。”
旁边开小卖部的老板也爽快表示:“我店里的方便面、矿泉水,我捐二十箱!给救灾的人垫垫肚子!”
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会主席站在食堂门口的台阶上,拿着扩音器向过往的学生呼吁:“同学们!我们或许不能亲赴灾区抗洪抢险,但我们的小爱汇聚起来,就是灾区同胞急需的一顶帐篷,一床棉被!让我们用青春的热忱,温暖远方受灾的家园!”
有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在捐赠点帮忙整理、登记,忙得满头大汗却干劲十足。
各地的捐款、物资开始像小溪汇入江河般,向着指定的接收点集中。
在某铁路货运站,负责调度的工作人员对着电话大喊:“对!优先保障发往河南山东的救灾专列!把所有其他不太紧急的货都给我往后挪!篷布?篷布必须盖严实了,路上绝不能淋湿一件捐赠物资!”
装卸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箱箱贴着“我们同在!老乡加油”、“风雨同舟”标签的物资快速而小心地装上车厢。
这些箱子里,来自全国各地。
当这些凝聚着全国爱心的物资,历经辗转,终于抵达部分受灾严重的乡镇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用的帮助,更是巨大的精神慰藉。
在一个临时设立的物资分发点,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领到一袋来自千里之外的大米和一件厚实的棉大衣时,眼眶瞬间就红了,他紧紧抱着物资,对着负责分发的工作人员,声音沙哑地连连道谢:“谢谢…谢谢你们…还以为今年这个冬天难熬了…谢谢各地的好心人…”
旁边一位大婶领到了崭新的被褥和孩子们用的文具,抹着眼泪对同伴说:“他婶子,你看,国家没忘了咱们,这么多好心人记挂着咱们…这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这难关,咱一定能过去!”
负责接收和分发物资的当地干部,看着眼前逐渐堆积起来的各类援助,以及村民们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也深受感动。
一位乡镇书记对着前来协调的上级领导感慨道:“领导,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刚开始那会儿,看着泡烂的庄稼,我这心里真是凉透了。现在看到这些从全国各地运来的东西,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我这心里又热乎了!这不仅仅是东西,这是力量啊!”
诚然,面对如此广阔受灾面积和巨大的损失,这些分散而来的援助,摊到每个具体的灾区、每个受灾家庭头上,或许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但是,当来自天南地北、素未谋面的无数人,都将关切的目光投向这里,都将微薄的力量汇聚于此,那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力量便开始显现。它或许无法立刻抚平所有的创伤,也无法瞬间弥补所有的损失,但它确确实实地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他们并非在独自承受苦难。
他们知道,在自己身后,站着无数伸出援手的同胞,站着强大的祖国。这份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如同阴霾中透出的缕缕阳光,虽然暂时无法驱散所有的乌云,却足以照亮前路,温暖人心,给予他们擦干眼泪、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也因此注入了更多人性的温度与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