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光幕之前,七侠镇的徐渡月望着其中呈现的场景,忍不住感慨道:“都说女子柔弱,可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变得无比刚强!”
他心里清楚,张三丰的父母当年为了给年幼的儿子谋条生路,必定是拼尽了全力,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送孩子去少林寺做杂役,虽说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美差,但好歹能有口饭吃,总比被送去大户人家当低人一等的家仆强得多。
“处在这样的乱世,张老前辈的父母做出这种选择,恐怕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时日无多了……” 白展堂在江湖上闯荡多年,见过太多穷苦人家的艰难处境,看到张三丰的这段过往,他的语气不自觉地变得十分沉重。
明明眼前展现的是如同活神仙般的张三丰的生平,可白展堂心中却满是压抑与沉重。
“母亲……” 武当山的后山中,张三丰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料到可能会看到与母亲相关的回忆画面,但当母亲那熟悉的面容真切地出现在光幕之中时,他那双历经四百多年岁月都未曾湿润过的眼睛,此刻竟微微泛红。
即便他在这世间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成为了人人敬仰的武道神话,可在母亲面前,他永远都只是那个渴望母爱的孩子。
“这一次分别,就成了永别……” 张三丰任由泪水顺着脸颊滑落。自从八岁那年离开家,他就再也没能与父母相见。
就像白展堂说的那样,家里为了把他送去少林寺,已经倾家荡产。
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他的父母……
仿佛是感受到了张三丰内心的悲痛,天空中的万界金榜在他母亲的面容上停留了好几秒。
片刻之后,张三丰跟着父母托付的友人,踏上了前往少林寺的路途。
幸运的是,少林寺离他家不算太远,经过短短十几天的跋涉,张三丰顺利进入了少林寺,成为了一名杂役。
在少林寺里,张三丰身为杂役,每天除了要完成一些不算太过繁重的杂活之外,其余的时间便跟着寺里的老和尚学习认字、诵读经文。
【懵懂的孩童,在少林寺开启了充满智慧的求知之旅!】随着万界金榜上又一行文字缓缓浮现,龙州少林寺的高僧们纷纷口念 “阿弥陀佛”。
“谁能想到,年少时期的张真人竟然是从少林寺起步的呢?” 随着张三丰在少林寺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众人眼前,龙州许多穷苦人家对那遥远的少林寺又多了几分敬重。
甚至有些家庭,效仿张三丰父母的做法,打算把自家孩子也送去少林寺。
时光匆匆流逝,光幕中的张三丰逐渐长大,出落成了少年模样。
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比同龄人矮,少林寺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对寺里的弟子们还算不错。
张三丰年纪稍长后,聪明才智开始逐渐展露出来。
在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跟着僧众学习罗汉拳时,进步也十分迅速。
由于他表现优异,在十四岁那年,杂役院的掌院和尚把他推荐到了少林寺藏经阁。
在藏经阁里,张三丰遇到了一个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 觉远。
觉远是藏经阁的老和尚,没有人知道他在这儿已经待了多长时间。
张三丰自幼好学,每天除了认真整理、保养藏经阁的书籍,一有空闲时间,就迫不及待地翻阅各种典籍。
少林寺藏经阁里不仅收藏了大量佛门经典,还存放着一些道门和儒门的书籍,这些都是禅宗的僧众放在此处的。
正是这些丰富的书籍,让少年张君宝有机会饱览三教经典。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虚心地向觉远请教,而觉远每次都能耐心地为他解答。
渐渐地,觉远似乎有意着重培养张三丰,开始让他接触更多种类的经书典籍。
张君宝性格老实、为人敦厚,觉远让他看的书,他不仅逐字逐句认真诵读,还能深入思考,领会其中的深意。
“张真人的性格真是好啊!有些经书厚得好几指高,要是换作我,估计看都没耐心看。”
“更别说像张真人那样,每本都反复研读几十遍了。” 龙州的百姓们发现了少年张君宝身上的闪光点。
独孤求败天生聪慧过人,而张三丰年少时虽然没有独孤求败那般耀眼夺目,但他做事沉稳,极具耐心。
只要是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
世上的事情,最怕的就是用心和认真,而少年张君宝恰恰就是个极其用心、认真的人。
少年张君宝的勤奋努力和出众才华,最终得到了觉远的认可。
在张君宝十八岁那年,觉远开始跟他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有的话只说了半句,有的则是完整的一句。
刚开始,张君宝完全不明白这位亦师亦父的觉远和尚在说些什么,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觉远可能是在传授他内功心法。
就这样,在觉远断断续续的指导下,少年张君宝开始修炼吐纳之术。
“十八岁才开始修行……”
“这都错过了最佳的修行年龄了吧?江湖上一般十二岁就开始修炼了。”
“独孤求败老前辈十八岁的时候,已经在河朔地区闯荡,和各路英雄豪杰切磋较量了!张真人的起点,实在是太晚了!”
龙州有些人不禁为张三丰感到惋惜,他们觉得如果张三丰能早点开始修行,成就或许会更高。
毕竟,对于江湖中人来说,十八岁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在江湖上历经了多年的磨炼。
“这是禅宗的修炼心法。”
“觉远是禅宗的前辈。”
“他是想把张君宝培养成为禅宗的杰出弟子!”
在南北少林寺里,有几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正在为面前的弟子们答疑解惑。
在佛门之中,分为禅宗和佛宗两大流派。
禅宗的修行者们,大多将精力集中在钻研各类经典上,致力于撰写经文、阐释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