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压轴题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代数背景,题目设计巧妙,涉及到复杂的数学结构和抽象思维,让裴瑜不由得陷入深思。
她想起了2006年阅读过的一篇数学论文《数字游戏、coxeter群的几何表示以及dynkin图的分类结果》。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代数与几何的交叉领域,给了她不少启发。
受到这篇论文的启迪,裴瑜逐渐理清了思路,抓住了题目的核心。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自己的解题步骤。
一边写着,裴瑜一边在心中暗自感叹,这种题目对于陶哲轩那样的数学天才来说,恐怕只是小菜一碟吧。
做题途中后,她忍不住偷偷瞄了一眼陶哲轩的考试状态。
澳大利亚队的陶哲轩坐在不远处,神情平静,笔下流畅。
他那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仿佛早已胜券在握,脸上没有半分的焦虑和彷徨,反倒是裴瑜自己,却因为这一瞥而感到不安,信心被悄然动摇了。
陶哲轩为什么这么淡定。难道他能拿满分吗?
裴瑜心里泛起一阵波澜,各种疑问和自我怀疑接踵而至。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试卷上,很快收敛心神,继续埋头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动试卷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轻微叹息声。
裴瑜不时停下笔,皱眉思索,随后又继续奋笔疾书。
终于,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裴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裴瑜低头扫了一眼自己的试卷,对于第三题的解答,她始终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她心中有些忐忑,还是整理好试卷,起身交了上去。
杂声喧闹的走廊上,各国的参赛选手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都在讨论着刚刚结束的考试。
走出考场,裴瑜迅速与队友们汇合。
大家围在一起,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考试的情况。
队友李平利率先开口,急切地问道:“裴瑜,你第三题写出来了吗?”
“勉强写出来了,但我总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够优雅,可能还有更好的思路没挖掘出来。”裴瑜如实回答,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她对自己的解答并不十分满意,总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李平利听后,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你能写出来就不错了,我第三题只写了一半,卡在最后一步怎么都推不下去。倒是第一题数论题,难度比较小,我用了一个常规方法解题,应该没太大问题……”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摊开手掌,直接在掌心上写起了公式。他一边列出关键步骤,一边检查数对,丝毫不介意墨水弄脏了手掌。
其他五位队友都围拢了过来,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裴瑜带头为他鼓掌:“好厉害,你应该能拿到第一题的满分。”其他队友也纷纷附和。
就在这时,澳大利亚队的选手们正好从他们身边经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年仅11岁的陶哲轩。
裴瑜余光瞥见他们的到来,迅速调整情绪,转头用流利的英语对李平利称赞道:“Your solution to the first problem is brilliant, Li pingli. I’m sure you’ll get full marks for it.”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第一题解法太棒了,李平利。我相信你能拿满分。
李平利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裴瑜的用意,配合地用英语大声回应道:“thanks, pei Yu. but honestly, your approach to the third problem is incredible. I’m amazed by how you tackled such a tough question.I bet even the toughest problems are no match for you.”
李平利的意思是,谢谢,裴瑜。但说实话,你对第三题的解法太厉害了。我很佩服你能解决这么难的题目。我敢打赌,即使是最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
他的声音洪亮,足以让周围的人全都听见。
裴瑜听出了李平利语气中的夸张,接受了这份“溢美之词”。
他们在澳大利亚选手的面前,用这种方式互相称赞,既是在彼此鼓励,增强团队的信心,又隐隐有种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手的意味。
她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澳大利亚队的方向,陶哲轩正与队友低声交谈着什么,他的队友们似乎对他极为信服。
突然,陶哲轩的脚步一停,目光越过人群,落在了裴瑜和李平利身上。
裴瑜察觉到陶哲轩的目光,一股莫名的压力涌上心头,脸上尽力保持平静,装作若无其事地与李平利和其他队友继续交谈。
她打从心眼里佩服和害怕陶哲轩这个神人。
作为一个穿越者,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陶哲轩未来的成就。这位年仅11岁的少年,将成长为数学界的传奇人物,获得菲尔兹奖,成为无数数学爱好者心中的偶像。
陶哲轩的名字会与“天才”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学术成果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数学研究者。
而此刻,陶哲轩就在不远处看着她。
穿越前,裴瑜的父母为了培养她对数学的兴趣,特意买了两本书,一本是《陶哲轩实分析》,另一本是《陶哲轩教你学数学》。
《陶哲轩实分析》是陶哲轩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实分析课程时整理的讲义,内容涵盖了从数系结构和集合论基础,到幂级数、多元微分学、傅里叶分析以及勒贝格积分等高级主题。
裴瑜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简直如同在看天书一般,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推导让她头晕目眩,甚至连最基础的概念都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
父母却态度坚决,坚持要她必须看懂这本书,甚至还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要求她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和练习。
那段时间,裴瑜几乎每天都在与书中的公式和插图较劲,反复推敲每一个定理的证明过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推导步骤和心得体会,甚至连做梦都在默背勒贝格积分的定义和相关性质。
虽然被折磨得够呛,但她也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对抽象思维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比之下,《陶哲轩教你学数学》则显得亲切得多。
这本书是陶哲轩15岁时撰写的,主要面向青少年读者,通过奥数竞赛习题的解答,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过程。
裴瑜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看过无数遍,甚至有些经典例题的解法她都能倒背如流。
陶哲轩总是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问题,将复杂的题目拆解成简单的步骤,然后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裴瑜,让她在面对竞赛题目时,学会了不拘泥于常规,敢于尝试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