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沐和古灵夕匆匆赶到东宫,东宫上下一片忙碌景象,宫人们来来往往,神色紧张。秋沐心急如焚,脚步匆匆地走进太子的寝室。只见刘珩正躺在床上,脸色有些苍白,但精神还算不错。
刘珩看到秋沐进来,原本有些虚弱的脸上瞬间浮现出一丝焦急与责怪,他微微撑起身子,声音带着几分严厉:“阿沐,你刚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怎么跑出来了?这要是落下病根可如何是好!”
秋沐快步走到床边,看着刘珩担忧道:“太子哥哥,我听闻你遇刺,心急如焚,实在放心不下。而且今日刚好是我可以外出的日子,嬷嬷说适当走动走动对身体也好。”
刘珩皱着眉头,眼中满是心疼:“即便今日可以外出,也不该这般着急赶来。你现在身子还弱,万一受了风怎么办?”
秋沐坐到床边,拉过刘珩的手,轻声说道:“你为了我在朝堂上与那些大臣据理力争,如今又遇刺,我怎能安心待在宫中。只要知道你平安无事,我这心里才能踏实。”
古灵夕站在一旁,看着两人,微微一笑道:“太子殿下,公主也是关心您。您就别责怪公主了,好在您并无大碍。”
刘珩叹了口气,看着秋沐道:“罢了罢了,孤知道你是一片心意。只是以后切不可如此莽撞,你的身子才是最重要的。”
秋沐点头,目光落在刘珩的伤口处,担忧地问道:“太子哥哥,你的伤怎么样了?严不严重?”
刘珩轻轻拍了拍秋沐的手,安慰道:“只是些皮外伤,并无大碍。父皇已经派人去调查此事了,想来很快便会有结果。”
秋沐心中却依旧不安,说道:“此次遇刺只怕与朝堂上那些主张让我去北辰和谈的大臣有关。他们见你力保我,便想暗中加害于你。”
刘珩冷笑一声:“孤早料到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不过,他们此举也太过愚蠢,以为这样就能威胁到我。孤倒要看看,他们还能使出什么手段。”
秋沐在东宫陪着刘珩说了好一会儿话,确认他并无大碍后,才和古灵夕一道返回自己的宫殿。
一路上,秋沐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太子遇刺一事,她认定与朝堂上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脱不了干系。这些人手段阴狠,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若不加以遏制,只怕日后还会生出更多事端。
回到宫殿,秋沐坐在软榻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她深知,如今太子为了力保自己,已然成为了那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不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不仅太子的安危难以保障,自己也会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而朝堂之上,局势复杂,大臣们各怀鬼胎,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想到这里,秋沐心中有了主意,她决定去求见南冶帝,与他商量对策。
第二日,秋沐早早地起了床,精心梳洗打扮一番后,便带着紫衿前往皇宫。一路上,秋沐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她不知道南冶帝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请求;期待的是,她希望能够说服南冶帝,共同应对当前的危机。
来到皇宫,秋沐在宫女的引领下,来到了南冶帝的书房。南冶帝正在批阅奏章,看到秋沐进来,微微一愣,随即放下手中的笔,微笑着说道:“德馨,你今日怎么有空来看望舅舅了?”
秋沐走上前,盈盈下拜,说道:“舅舅,阿沐今日前来,是有要事与您相商。”
南冶帝示意秋沐起身,说道:“有什么事,你且坐下说。”
秋沐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舅舅,昨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太子遇刺一事,想必您都已经知晓。阿沐以为,此事绝非偶然,定是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所为。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如此阴狠的手段,若不加以严惩,只怕日后还会生出更多事端。”
南冶帝皱了皱眉头,说道:“此事朕已经派人去调查了,想来很快便会有结果。只是,你为何突然如此着急地来找朕商量此事?”
秋沐看着南冶帝,诚恳地说道:“阿沐知道您向来圣明,心系国家和百姓。如今北辰国进犯,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朝堂之上却纷争不断,这让外甥女十分担忧。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外敌。而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死活,他们的存在只会扰乱朝堂,破坏国家的团结。因此,我希望舅舅能够下定决心,严惩这些大臣,以正朝纲。”
南冶帝听了秋沐的话,沉默了片刻,说道:“阿沐,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朝堂之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些大臣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若贸然对他们进行严惩,只怕会引起朝堂的动荡。而且,如今国家正面临着北辰国的威胁,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外敌。因此,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秋沐听了南冶帝的话,心中有些着急,说道:“阿沐自是明白您的顾虑。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决了。那些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生命,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臣子的本分。若我们对他们姑息纵容,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跋扈,日后必定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我认为,可以先从调查太子遇刺一事入手,找出幕后主使,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严惩。这样既能给太子一个交代,也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有所忌惮。”
南冶帝看着秋沐那坚定的眼神,心中明白这外甥女做事向来有自己的主意。
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阿沐,既然你心意已决,那你便放手去做,有什么后果,朕给你善后。”
秋沐心中一喜,连忙起身盈盈下拜:“多谢舅舅信任,阿沐定不负您所托。”
秋沐回到自己的宫殿后,立刻开始着手调查太子遇刺一事。她先找来紫衿,说道:“紫衿,你去暗中打听一下,朝堂上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最近有什么异常举动,尤其是与太子遇刺时间相近的那些日子。”
紫衿领命而去,开始暗中打听朝堂上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的异常举动。秋沐则在宫殿中仔细思索着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深知此事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与此同时,朝堂上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们并未因为太子遇刺一事而有所收敛。他们在私下里频繁勾结,密谋着新的计划。
这些大臣们大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害怕战争会影响到他们的家族产业和财富,所以极力主张与北辰国和谈。而让秋沐去北辰国和谈,正是他们想出的一个恶毒的主意,既能将秋沐这个眼中钉拔掉,又能向北辰国示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这一日,早朝之上,几位大臣相互使了个眼色后,为首的一位大臣出列,向坐在龙椅上的南冶帝拱手道:“陛下,臣等有要事上奏。”
南冶帝微微皱眉,看着下方的大臣,说道:“有何事,奏来便是。”
这位大臣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如今北辰国进犯,我国边境战事吃紧。臣等以为,当务之急是要与北辰国和谈,以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损失。而德馨公主聪慧过人,素有贤名,若能让公主亲自前往北辰国和谈,想必能以公主的威望和智慧,达成和平协议。”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其他几位大臣也纷纷出列,附和道:“陛下,此计甚妙。公主前往和谈,既能显示我朝的诚意,又能解决当前的困境。”
南冶帝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看着下方这些大臣,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他心中明白,这些大臣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想出这样的主意。秋沐刚刚经历了朝堂上的纷争和太子遇刺一事,他们却还不放过她。
“荒唐!”南冶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喝道,“德馨公主乃是朕的外甥女,她刚刚生产完不久,身子还未完全恢复,怎能让她去那危险的北辰国和谈?你们这些大臣,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却不顾国家的尊严和公主的安危,真是可恶至极!”
南冶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那些大臣们吓得纷纷跪地,不敢抬头。旁边的太监们也吓得瑟瑟发抖,大气都不敢出。
为首的大臣壮着胆子说道:“陛下,臣等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如今战事紧急,若不尽快和谈,只怕国家会陷入更大的危机。公主虽然身子弱,但她的智慧和威望足以应对和谈之事。”
南冶帝冷笑一声:“你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南灵国着想,可朕看你们分明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若和谈真有如此容易,为何你们这些大臣不亲自前往?非得让一个女子去冒险?”
其他大臣们纷纷低头,不敢言语。他们知道,南冶帝已经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还是不想轻易放弃这个计划。
“陛下,臣等以为,公主前往和谈,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若能成功和谈,南灵便能免去一场战争,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一位大臣又开口说道。
南冶帝气得浑身发抖,他站起身来,指着下方的大臣们说道:“你们这些人,真是无可救药!朕今日就把话放在这里,德馨公主绝不会去北辰国和谈。若你们再提此事,休怪朕不客气!”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南冶帝看着他们,眼中满是失望。他没想到,自己的朝堂上竟然有如此多的自私自利之徒。
“都退下吧!”南冶帝挥了挥手,说道。
大臣们纷纷起身,低着头退出了朝堂。南冶帝坐在龙椅上,久久没有说话。他心中明白,这件事情不会就此结束,那些大臣们肯定还会想出其他的办法来对付秋沐。
秋沐的宫殿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片片光影。刘颎正坐在柔软的地毯上,逗着两个可爱的小外甥玩。
小世子粉雕玉琢,挥舞着小胖手,咯咯笑着去抓刘颎手中的拨浪鼓;小郡主则安静地靠在一旁的软垫上,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刘颎,时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秋沐坐在不远处的榻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温馨的笑容。但很快,她的神情又变得凝重起来,犹豫了一下,终于开口问道:“五表哥,如今南灵边关战事究竟是怎么个情况?”
刘颎停下手中逗弄孩子的动作,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如何措辞。“如今边关局势不容乐观。北辰国此次来势汹汹,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我们南灵的军队虽然英勇奋战,但在一些地方还是处于劣势。”
秋沐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担忧。“那具体是哪些地方吃紧呢?我们就没有应对之策了吗?”
刘颎转过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目前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边境战事吃紧。北辰国在北部集结了大量兵力,不断发起进攻,我们的防线一度被突破。西部边境则是他们的骑兵时常侵扰,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至于应对之策,朝廷已经派遣了多位将领前去增援,也在加紧调配物资和兵力,但要扭转局势,还需要时间。”
秋沐心中一阵焦急,她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真是糊涂!这北辰国如此嚣张,和谈根本就是妄想,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
刘颎叹了口气,说道:“你说得没错。这些大臣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后果。和谈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和平,但却会让我们南灵失去尊严,也会让北辰国更加肆无忌惮。”
秋沐咬了咬嘴唇,说道:“那我们就只能这样被动挨打吗?就没有主动出击的办法吗?”
刘颎沉思片刻,说道:“主动出击并非不可,但需要谨慎行事。目前我们对北辰国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了解还不够全面,如果贸然出击,很可能会陷入他们的陷阱。不过,我已经让手下的人去搜集更多的情报,等有了足够的信息,或许可以制定出一个合适的作战方案。”
秋沐点了点头,心中暗暗思索着。突然,她想到了一个问题。“五表哥,那我们的军队士气如何?将士们都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吗?”
刘颎微微一笑,说道:“我们南灵的将士们都是忠勇之士,他们对国家和百姓充满了责任感。虽然目前战事艰难,但他们的士气依然高昂。每次战斗,他们都奋勇杀敌,毫不退缩。而且,将领们也都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秋沐听了,心中稍感宽慰。“那就好,只要将士们有信心,我们就有希望。只是不知道那些主张和谈的大臣会不会在背后搞破坏,影响军队的作战。”
刘颎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个我也有所顾虑。那些大臣势力不小,他们可能会在物资调配、兵力部署等方面设置障碍。我已经向父皇建议,要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命令能够顺利执行。”
秋沐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朝堂之上纷争不断,这对边关战事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希望父皇能够明察秋毫,严惩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
刘颎点了点头,说道:“父皇心中自有决断。而且,经过上次朝堂上的风波,父皇对那些大臣也有所警惕。相信他会采取措施,稳定朝堂局势。”
两人正说着,紫衿匆匆走进来,行礼后说道:“公主,刚刚收到消息,北部边境的一处防线又被北辰国突破了,敌军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境内三十里。”
秋沐和刘颎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秋沐急切地问道:“那我们的军队情况如何?有没有组织反击?”
紫衿回道:“军队正在组织反击,但敌军攻势太猛,一时难以将他们击退。而且,此次敌军突破防线后,还烧毁了我们的一处粮草营地,对军队的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秋沐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愤怒。“北辰国如此嚣张,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五表哥,我们必须想办法尽快扭转局势。”
刘颎咬了咬牙,说道:“看来我们不能再等了。我这就进宫去见父皇,建议他增派兵力,同时加强对粮草等物资的保护。”
秋沐点了点头,说道:“好,五表哥,你快去。我也会在这里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为边关战事出一份力。”
刘颎匆匆离开了秋沐的宫殿,前往皇宫。秋沐则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突然,她想到了一个主意。
她叫来紫衿,说道:“紫衿,你去把我之前让人收集的关于北辰国的资料都拿过来,我要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作战特点和兵力部署。”
紫衿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把资料拿了过来。秋沐坐在桌前,仔细地翻阅着资料,眉头越皱越紧。
“北辰国的军队擅长骑兵作战,他们的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我们南灵的军队在平原地区与他们对抗,确实会比较吃亏。但他们也有弱点,他们的后勤补给线比较长,如果我们能够切断他们的补给线,或许就能削弱他们的战斗力。”秋沐自言自语道。
秋沐坐在桌前,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北辰国的资料,试图从中找出应对之策。
紫衿看着秋沐专注的模样,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公主,属下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秋沐抬起头,看着紫衿,眼中带着鼓励:“你我之间不必如此拘谨,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紫衿深吸一口气,说道:“如今边关战事吃紧,我们正面作战一时难以扭转局势。秘阁高手如云,消息灵通,公主又是秘阁阁主,要不我们动用秘阁的力量,让他们在暗处支援军队,切断北辰国的补给线,或者搜集敌军情报,说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秋沐听了紫衿的话,心中一震,随即陷入了沉思。她深知秘阁的力量,那是一股隐藏在暗处的神秘势力,有着不可小觑的能力。
但她也清楚,自己秘阁阁主的身份一直是个秘密,一旦暴露,将会带来诸多麻烦。
“此事万万不可。”秋沐缓缓说道,“我虽是秘阁阁主,但这个身份不能轻易暴露。秘阁存在多年,一直行事隐秘,他们与朝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而且,秘阁中的那些老家伙,对我这个阁主一直颇有怨言。”
紫衿有些不解地问道:“公主贵为秘阁阁主,他们为何会有怨言?”
秋沐苦笑一声,说道:“秘阁中的这些人,大多是江湖上的高手,他们性格孤傲,行事不羁。他们认为我不过是个女子,又生长在皇室,不懂得江湖规矩和他们的行事风格。他们觉得我这个阁主只是挂名而已,根本没有能力领导他们。”
紫衿皱了皱眉头,说道:“公主聪慧过人,心怀天下,肯定能带领秘阁发挥更大的作用。”
秋沐摆了摆手,说道:“其实,他们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我虽然身为秘阁阁主,但很少参与秘阁的事务,对他们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而且,秘阁的规矩森严,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我贸然动用他们的力量,说不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会破坏秘阁的稳定。”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秋沐和紫衿警惕地看向门口,只见一个黑衣人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黑衣人单膝跪地,说道:“阁主,属下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