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元旦的通信价格战,山城的移动和联通两大运营商,面对小灵通来势汹汹,很果断地降低资费套餐。
两大运营商移动推出了‘都市通',月租费20元,五年老用户市话每分钟0.17元,联通推出了‘新年通'套餐,月租费25元,市话每分钟0.2元。
只因为小灵通为了打开本地市场,市话拉低到每分钟0.2元,而且前三分钟是每分钟0.2元,以后每分钟按0.1元计费,接听电话免费。
这次手机厂商也加入通信价格战,千元左右的手机降至300多元,最低仅280元,通过与话费捆绑方式销售,进一步降低价格。
说白了就是通过运营商合作,把手机部分价格加在用户每月话费套餐中,由运营商来支持,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有一定效果阻击小灵通。
两大运营商联合手机厂商反击,使得小灵通通信业务刚进入山城,只是放了4万的号,并未势如破竹,快速地拿下这座城市的市场。
小灵通运营商受阻,其他主流厂商也同样受阻,出货量并不多。
安瑞公司的安瑞通讯门店,也在山城开了第一家分店,隔壁位置则是瑞普通讯。
瑞普公司不仅开了自营门店,还在山城一些大商场里开设了通信专柜,主营小灵通产品和开号充值业务。
山城是直辖市,经济和人口一点也不比魔都差多少,在众多小灵通厂商看来,小灵通业务覆盖后,又是一块业务肥肉。
只是没有想到两大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联合,给了运营商和众多小灵通厂商迎头痛击,阻挡小灵通通信业务发展。
除了山城之外,小灵通通信业务在京、津、沪,穗等地区的业务推动很慢,遭受到另外的两大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反击不小。
梁安认为小灵通是当下的大势所趋,是填补通信市场空白的产品。
在3G通信技术没有落地,小灵通依旧是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也是逼迫另外两大运营商降低通信资费的功臣。
看着上个季度的销售报表,梁安极为满意,三个月时间出货量达到了380万台,营业额有7亿左右,利润是1.3亿左右。
这一个季度的市场份额,销量翻了三倍 直接涨到了40%左右,力压了所有的小灵通厂商,成为行业第一的厂商,拥有市场的主导权。
目前的战略是薄利多销,用体量来赚钱,顺便把市场份额给提升上来。
“梁总,从市场部传来消息,瑞普公司那边的整机成本价降低,跟咱们这边持平了!”张家邦汇报道。
“很正常!”梁安不以为意,瑞普同样拥有芯片公司,整整一个季度时间,没能解决低端小灵通的成本价问题,那就会丧失竞争优势。
“梁总,除了瑞普公司,Ut公司、中兴公司、郎通公司等,应该也把成本降了下来,我看他们搞促销活动,直接赠送话费充值卡!”张家邦继续说道。
“嘿!这是咱们玩剩下的,现在他们跟风,是成本价降低了,有一定底气了,想要靠促销来拿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梁安放下手里的报表,分析道。
“咱们的成本价优势没有了,市场必然会萎缩!”张家邦担忧地说道。
“没那么快萎缩,咱们市场份额放在这里,线下自营渠道占出货量一半,就算萎缩了,不是还有20%?”梁安指关节敲了敲桌面说道。
“瑞普公司现在发了疯针对咱们的出货渠道,Ut公司和瑞普公司也不对付,要不咱们和Ut公司联手阻击对方?”张家邦想了一下,询问道。
“你想多了!”梁安摇了摇头,分析道:“Ut公司是不会咱们合作,同为小灵通行业竞争对手,另外有安瑞在前面顶着瑞普公司的攻击,Ut公司的压力小很多!”
“这次咱们主动降价,利用成本价优势,拉低了整个行业低端产品在下沉市场的利润,让不少厂商硬着头皮顶着出现亏损,现在他们解决成本价问题,有可能联合起来对安瑞进行围剿!”他又补充道。
“这段时间,咱们线下渠道大力扩张,他们就算联合围剿咱们,也得崩掉一颗牙!”张家邦沉声说道。
“咱们现在最大对手是瑞普,我看张华会进行激烈反击!”梁安想了一下,说道:“告诉小灵通销售部门要套住现有的渠道商!”
“明白!”张家邦点了点,又问道:“咱们线下的新用户购机充值卡半价活动是否继续?”
“取消吧!运营商那边出货量少的可怜,不用费功夫走他们的渠道了!”梁安摆了摆手说道。
“好的!我这就去安排!”张家邦应道。
瑞普公司在解决小灵通的成本问题,利润恢复之后,迅速对安瑞公司展开反击行动,目标是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线上和线下渠道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通过促销活动,以及跟运营商合作方式,打压安瑞现有的出货渠道。
为了扩大线下渠道版图,瑞普公司推行了‘千县线下门店计划’,用来狙击安瑞的县镇市场。
安瑞要面对的不仅是瑞普公司一个对手,还有其他小灵通厂商的联合围剿。
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压缩自身利润,提高渠道商的利润,以此来守住现有的市场份额。
给渠道商们设立销售奖励机制,出货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每台小灵通出厂价降低5元、10元、20元。
比如一个渠道商上个月销量是一千台,拿货出厂价从每台130元降至125元,超出三千台则是120元的出厂价,超过五千台则是110元的出厂价。
一个渠道商每月销量破一千台已经很不错,三千台有很大的难度。
梁安此举的目的是把库存压力,直接转接到渠道商身上,进行品牌绑定,让他们不会卖其他品牌的小灵通。
有个姓高的渠道商为了降低货物成本价,谎报销量,拿货量翻了好几倍,以110元最低的出厂价,一次性进了几万台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