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春风度田坝
七月的第一周,西江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林小华站透过窗户看着每个班级都在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
“林校长,这是这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分析。”陈主任手里拿着一叠刚打印出来的表格。
林小华快速浏览着数据,手指在某几个班级的成绩上点了点:“这几个班的数学及格率还是没上去,李老师那边什么情况?”
“李老师已经连续加班两周了,每天放学后都留下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陈主任停了会儿,“但是这个班基础实在太差。”
林小华深吸一口气,将表格合上:“通知全镇各校教导主任,明天下午三点在会议室开会。县里这次排名关系到老师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第二天下午的会议上,林小华激动地说:“各位,三次模拟考试的数据显示,我们的语文平均分比去年提高了3.2分,但数学只提高了1.5分。”她停顿了一下,环视在座的二十多位教导主任,“县教育局的考核标准大家都清楚,成绩靠后的学校和教师将面临处罚,晋升职称也会受到影响。”
散会后,林小华叫住了田坝小学王主任:“王主任赵,别太有压力。田坝的生源情况特殊,我们都知道。”
赵主任苦笑着摇头:“林校长,困难是现实的,我们会努力的。”
林小华拍了拍他的肩膀:“坚持最后这段时间,等撤并工作完成,资源整合后情况会好转的。”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信心。
期末考试那天,林小华亲自巡视了全镇各考点。在田坝小学,她看到孩子们认真答题的样子,不禁在教室后门驻足良久。
一周后,全县教师被集中到城关一小和实验小学统一阅卷。早晨七点,林小华就赶到了阅卷点。他穿着整洁的白蓝色衬衫,黑色西裤,显得干练而精神。
“林校长,来得真早啊。”教育局的王副局长迎面走来,手里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
林小华微笑着点头:“王局长,这次阅卷标准统一了吧?我们西江的老师们都准备好了。”
“放心,每个年级组都由教学能手主持,保证公平公正。”王副局长严肃地说。
八个小时的集中阅卷紧张而有序。林小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评分,但他不时在各个阅卷室间走动,关注着阅卷进度。
“刘老师,情况怎么样?”林小华轻声问道。
刘组长压低声音:“林校长,说实话,你们西江的卷面比我想象的好,特别是田坝小学,进步很明显。”
林小华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具体哪些方面?”
“题目解答规范,计算错误少,有几个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刘组长翻出一份试卷指给林小华看。
林小华仔细看着那份字迹工整的试卷,心里感到格外喜悦。第二天下午,成绩统计结果出炉。林小华正在办公室审阅暑期值班计划,电话突然响起。
“林校长!成绩出来了!”陈主任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我们全镇有五所学校进入全县前二十,田坝小学排全县第八!”
林小华有点不敢相信:“田坝第八?确定没弄错?”
“千真万确!教研室的张主任亲自核对的数据。”陈主任兴奋地说,“其他村小的成绩也有提升。”
林小华深吸一口气,眼眶微微发热。
第二天一早,林小华就让后勤部门安排车前往田坝小学。校园里的老师们已经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红色的横幅挂在教学楼前:“热烈庆祝我校期末考试成绩全县第八”。
正说着,校门口传来汽车喇叭声。镇委孙书记大步走来,身后跟着几个村干部和施工队的老张。
“林校长,恭喜啊!”孙书记老远就伸出手,“田坝小学这一仗打得漂亮!我在县里开会时遇到王局长,王局长特别表扬了你们。”
林小华与孙书记握手:“孙书记,这是全镇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我们的撤并阻力应该小了很多。”
孙书记笑着点头:“有了这样的成绩,谁还敢说集中办学不好?老张,”他转向施工队负责人,“扩建工程必须加快进度,九月份开学前务必完工!”
老张拍着胸脯保证:“孙书记放心,林校长几乎天天来监督,我们哪敢怠慢?现在主体已经封顶,内部装修同步进行,保证按时交付。”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小华几乎每天都去田坝小学工地。七月的太阳火辣辣的,她戴着草帽,在工地上来回巡视,不时停下来指出问题。
“老张,这面墙的砖缝太大,必须返工。”他用手指抹过墙面,砖灰沾在指尖,“还有宿舍楼的电线走线,要按图纸来,不能图省事。”
老张擦着汗连连点头:“是是是,马上整改。林校长,您这眼睛太毒了,什么都瞒不过您。”
林小华笑了笑:“这关系到几百个孩子的安全,马虎不得。”
一天傍晚,林小华正在工地记录进度,突然听到校门口有争吵声。她快步走去,看到几个村民围着孙书记理论。
“孙书记,学校扩建占了我们家的地,补偿款太少了!”一个中年汉子激动地挥舞着手臂。
林小华走上前,平静地说:“老李,补偿标准是县里统一制定的,我们已经争取到了最高档。而且,你家孙子明年也要来这里上学,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啊。”
老李气势稍减,但仍不服气:“林校长,理是这么个理,但我们家就指着这点地……”
孙书记适时插话:“这样,老李,镇里再研究一下,看能不能从其他方面给你些补偿。但工程不能停,这是大局。”
经过一番劝说,村民们终于散去。林小华望着他们的背影,对孙书记说:“看来我们还得加强宣传,让老百姓真正理解集中办学的好处。”
第二天,林小华组织中心小学党总支成员开会:“暑假期间,我们分片包干,到各个村入户走访,特别是那些对撤并有疑虑的家长家庭。”
党总支副书记老王提出疑问:“林校长,有些家长很固执,光是讲道理恐怕效果有限。”
林小华早有准备:“我们带上田坝小学的成绩单,还有县里的扶持政策文件。事实胜于雄辩,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实惠,家长们会想通的。”
就这样,炎炎夏日里,林小华带领教师们开始了艰苦的家访工作。他们顶着烈日,走村串户,耐心解释政策,解答疑问。
在距离田坝小学最远的小店村,林小华遇到了最顽固的反对者——村民周大山。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蹲在自家门槛上,对林小华的到来爱搭不理。
“周大哥,您女儿下学期就四年级了,到田坝小学寄宿,条件比这里好得多。”林小华蹲下身,与周大山平视,递上宣传单,“您看,县里补贴伙食费和车费,实际上花销比现在少。”
周大山哼了一声:“女娃娃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再说,去了那么远,谁照顾她?”
林小华不急不躁:“周大哥,您女儿上学期期末考了全班第三,是个读书的好苗子。田坝小学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顾寄宿生,比您每天接送省心多了。”
这时,周大山态度开始松动:“那……那要是孩子不适应怎么办?”
“随时可以转到其他学校,我亲自给您办手续。”林小华诚恳地说,“但您得给孩子一个机会,对吗?”
周大山搓着手,终于点了点头:“那……那就试试吧。”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村落反复上演。有的家长被数据说服,有的被政策打动,还有的被林小华的真诚感动。到了八月中旬,原先反对撤并的家长大部分都改变了主意。
七月下旬的一天,林小华再次来到田坝小学。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崭新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操场扩大了近一倍,宿舍楼和食堂也已装修完毕。
老张自豪地带她参观:“林校长,您验收一下,这次保证挑不出毛病!”
林小华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从教室的黑板到宿舍的床铺,从食堂的灶具到厕所的排水。最后,他满意地点头:“不错,老张,这次你们确实用心了。”